西部革命老区——向着美好生活前进

2021-02-05 11:24:1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期。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带领全国人民从探索中国道路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从独立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
  
  站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节点上,本刊特别策划“建党100年巡礼”专栏,旨在深入宣传和报道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民幸福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更加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共同迈向愈来愈美好的明天,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献上一份厚礼。
  
  责任编辑:张永军

西部革命老区——向着美好生活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推进扶贫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直以来是“老少边穷”的代名词。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革命老区,大多数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脱贫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区。这些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也是党和人民最为牵挂的地方。
  
  如今,这些革命老区也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脱贫、迈进小康社会,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
  
  从会宁、到盐池、到吴起,从延安、到遵义、到大凉山,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六盘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到滇桂黔石漠化区……这些革命老区无不摆脱了历史性贫困,朝着向往的美好生活前进。
  
  崭新的容颜已在眼前
  
  延安宝塔山,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如今,她见证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儿女奋力前行,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圣地篇章,站在新时代,一个崭新的圣地容颜已在眼前。
  
  2019年5月7日,随着延安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摘帽”,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
  
  我们把时光倒退五年,2014年底,延安仍有3个贫困县,693个贫困村。占全市人口近十分之一的7.62万户、20.5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白于山区、黄河沿岸,横亘着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看望慰问干部群众,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对老区发展关怀备至——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让延安人奋起直追。冲锋号就此吹响。
  
  (1)
  
  2018年3月26日。延安市委的一间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肃穆,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正在举行。
  
  37岁的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坐在会场里,越听心跳越快。他听出门道来,这次大会与以往大有不同。
  
  从市委书记、市长,再到各区县、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个人的面前都摆有一份军令状。军令状末尾如此写道:
  
  “如若完不成任务,我将引咎辞职。”
  
  签下军令状那晚,野根利一夜未眠,枕头上全是汗水,满脑子都是“产业!产业!”
  
  没有产业,是沙湾村的致命伤。
  
  镇里好不容易找了块背风、向阳的缓坡,准备建起蔬菜大棚时,质疑声却纷至沓来。
  
  急脾气的野根利也只好耐着性子,急不得,吼不得,只能一次次上门去做工作。
  
  老乡声大了,就递根烟,等人家消消气。今天说不通,明天再去。掰指头、算笔账。总之,就是要把大家的思想疙瘩解开!
  
  话再多似乎也没用。朴实憨厚的庄稼人,就信个“眼见为实”!
  
  野根利灵机一动,租来几辆大轿子车,把村民带到周边的县区走了一遭。乡亲们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在大棚里钻进钻出,东看西看。
  
  “书记,这家伙还真能挣钱啊!”
  
  喉咙嘶哑失声之后,野根利终于等来了动工。
  
  一座,两座,三座,大棚拔地而起,沙湾村人的内生动力好像一夜之间被点燃……如今的化子坪镇,大棚种植点、苹果示范园、养殖场覆盖每一个村子,400余户产业空白户有了长线致富产业,全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近1万元。
  
  在3.7万平方公里的山梁沟峁间,延安人大力发展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等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万元。
  
  (2)
  
  延安市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一站。
  
  85年过去,毛泽东同志住过的旧居内陈设如昨。当年红军为感谢老乡留下的一个暖水壶,穿越时空,无声诉说着鱼水情深与初心不改。
  
  外地人知道吴起,因为这里是长征的落脚点。但吴起还有一个当地人才知道的绰号——“延安屋脊”。
  
  十山九秃,十年九旱。“这里的人,是在褶皱中生活。”即便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位在吴起挂职的国家部委干部仍这般慨叹。“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延安也成为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997年,把山羊养殖作为支柱产业的吴起县,邀请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前来考察,为当地发展畜牧业“支上一招”。
  
  “吴起的生态太过脆弱,不能再放羊了!”专家组的鉴定一针见血。
  
  时任吴起县畜牧局副局长高增鹏思想转不过弯儿,憋红了脸,刚一反驳,就被驳得哑口无言。
  
  忠言逆耳却直戳心窝。一年之后,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羊,一次性就要淘汰掉散牧山羊23.8万只。
  
  1999年,中央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延安人开始从“兄妹开荒”变为“兄妹造林”。
  
  也就是从那时起,吴起县南沟村老支书闫志雄开始带着乡亲们上山种树。
  
  但在干旱少雨的延安栽树,谈何容易!
  
  春天是种树的季节,这时的陕北春寒料峭。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种树,闫志雄带着乡亲们把树苗放在背篓里,手脚并用爬上山峁。人还没上去,血就顺着手臂流了下来。
  
  “栽深不栽浅、栽瓷不栽虚、栽端不栽斜,”闫志雄把自己总结的“树三条”写成一个个布条,见到总是学不会的老乡,就塞一个到他口袋里。
  
  滴水成冰的日子,他们在直立的山崖上挖坑、种树,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个干馍。
  
  干旱缺水的地方,种树很难一次成活,年年都要补种。一片林子里,爷爷孙子五辈树,再正常不过。
  
  如今,南沟村绿水环绕、草木葱茏。站在山顶眺望,不远处的苹果园已经挂果。山下,新开业的3A级景区里游人往来如织。山间,林下经济方兴未艾。去年,村集体经济超过200万元,3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20年退耕还林,延安人用1077万亩退耕还林的成绩单,让卫星遥感图上的绿色边界一路北上400多公里,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46.3%提高到如今的81.3%。昔日千沟万壑的荒凉之地,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延安人总说,没有生态的根本性改善,脱贫是不可想象的。
  
  (3)
  
  延长县最偏远的黄河岸边,有一个村子叫天尽头。
  
  65岁的冯玉琴就爱坐在村头张望。眼神里全是山里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书记,咱村啥时候能通路啊?”这句话,村支书刘海波被问过无数次。
  
  天尽头村人没有想到,精准脱贫,让路终于修到了“天尽头”。2016年,到镇里的柏油路全线贯通,天尽头村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当地的红薯、花椒一路走俏。冯玉琴喜不自禁:“客户上门抢购,一斤红薯就能卖到3元钱!”
  
  “前几年,村里人嫌天尽头的名字不好,向县里申请改成了‘添劲头’。现在,这个‘添劲头’才算名副其实。”刘海波说。
  
  一条脱贫路,添了致富的劲头。无数条前行的路,铺出幸福的奔头。
  
  回望来时的路,黄土高原之变令人振奋。奋进逐梦的路,延安人的脚步铿锵有力。日升月落之间,新时代,一个崭新的圣地容颜已在眼前。
  
  从延安看陕西,全省共有65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区。老区面积达11.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如今,陕西实现了革命老区整体脱贫。革命老区县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达36个,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0个。65个革命老区县平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0810元。
  
  新“战场”书写着信仰答卷
  
  长征途中,红军进入贵州,发现这里的穷人被称为“干人”。“要让‘干人’过上好日子!”……在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农村的一些老建筑上,这样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
  
  岁月如梭,80余载时光,历史沧桑愈加深刻地沉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在新的“战场”上,书写着穿越时空的信仰答卷。2020年3月3日,正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遵义市实现整体脱贫。
  
  (1)
  
  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是当年中央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所在地。长久以来,这里就有种植甘蔗的传统,出产的手工红糖颇有名气,老百姓曾用它给红军伤病员补身体。
  
  “汽车进不来,全靠背篼往外送,赶趟集要走30里山路。”交通不便,红糖卖不出也卖不起价,老乡们的日子难以如愿甜起来。同大家一样,前些年,贫困户倪升平把甘蔗地都种上苞谷,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被大山困住的,远非一个倪升平、一个淋滩村。遵义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产业发展因路受限。2014年,遵义14个县市区中贫困县就占8个,贫困人口达92.22万人。
  
  针对脱贫攻坚中的交通短板,遵义下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注重提升山区和贫困地区交通运输能力。
  
  2015年,遵义市投入45亿元沿赤水河谷修建154公里旅游公路。路从淋滩村蜿蜒而过,手工红糖迎来出山机会。“路通了,商家游客就进来了。一年稳赚3万元。”倪升平又开始种植甘蔗,在自家院子架起8口大锅熬糖,苦日子也熬出了头。
  
  如今,淋滩村的甘蔗种植面积恢复到了1000亩。村里还办起红糖厂,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终于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在遵义各地,尝到交通条件改善甜头的远不止淋滩村。2014年以来,全市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14175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4万公里。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打开了特色农产品出山的致富通道。
  
  (2)
  
  站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长脚村长脚滩渡口,洪渡河碧波荡漾。走进山坡上一栋破旧木屋,房主付体徐抱出几块刻有五角星的瓦片,讲起当年红军借宿的故事。
  
  “山沟里种庄稼,收成不好的话,得靠红薯、洋芋来管饱。”爷爷当年接待红军的老房子,付体徐一家人仍然在住。前些年,3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种地和养猪的收入压根招架不住,老付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遵义境内山地丘陵多、坝区平地少,“鸡窝地”“巴掌田”破碎零散,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乏力。
  
  2018年初,贵州省委号召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遵义闻令而动,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禀赋,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精品水果等优势产业,遵义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跑出加速度。
  
  如今的长脚村,瞄准水果产业做文章。引进了龙头企业,成立了合作社,全村柑橘种植面积扩大至6000多亩。镇里投入500多万元破解运输和灌溉难题,整合帮扶资金新建冷冻库解存储之忧。
  
  “农资不用愁,技术有人教,销售有人管,只要自己肯干,不怕赚不到钱。”10多亩柑橘进入盛果期,毛收入不下10万元,付体徐靠种地脱了贫,在老屋旁修了栋新房。今年,他又承包了100多亩地准备种花椒和羊肚菌,为幸福生活再添一把火。
  
  目前,遵义全市投产茶园200万亩,发展蔬菜270万亩,畜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产业推动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虾子辣椒、湄潭翠芽、正安白茶、赤水方竹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不断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3)
  
  正安县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容量有限。1987年,正安县“三百娘子军南下广东番禺打工”,开启了遵义乃至贵州有组织、有规模向沿海地区输出劳务的历程,外出务工成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8年前,正安小伙郑传玖前往广州一家吉他厂务工,逐渐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2012年,正安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0多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3,其中有5万人在制作吉他。县里敏锐地捕捉到机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郑传玖第一个落户正安吉他产业园。
  
  “解决一个贫困户就业,政府一次性奖励2000元。”年产50多万把吉他,出口30多个国家,短短数年,郑传玖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吉他大王”。他的企业吸纳近500人就业,其中120多名贫困户靠在此务工脱贫。
  
  2019年,对口帮扶正安县的贵州省委宣传部发挥文化扶贫优势,出品以郑传玖为原型的电视剧《吉他兄弟》,同时组织撰写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让返乡创业者的故事激励更多人“回乡创业就业”。
  
  随着一批吉他工匠返乡,正安吉他制造基地加快发展。目前,入驻正安县吉他产业园的57家企业年产销吉他600万把,产值60亿元,解决就业1.4万人,带动近7000人稳定脱贫。
  
  近年来,遵义农业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累计达165.83万人,劳务经济收益750多亿元,近10万贫困劳动力通过外出就业脱贫致富。
  
  正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革命老区遵义市下辖的15个市县区不再有贫困县,812万群众告别贫困。经过不懈努力,遵义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3500亿元,在西南地区非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
  
  沙漠再无盐池黄
  
  宁夏盐池县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池县绘就了一幅人进沙退、生态逆转、产业兴旺的新图景。2018年9月,盐池县正式推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宁夏首个脱贫摘帽县。
  
  四野绿染花圃香,沙漠再无盐池黄。很难想象这是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曾经风沙肆虐、满眼焦黄、贫穷困苦的盐池县。
  
  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2.3%,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面对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盐池县2000年提出“生态立县”,2003年实施“封山禁牧”,20年来,探索出了“草为主、灌为护、零星植乔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的防沙治沙模式,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群众一代带着一代植树种草,涌现出白春兰等一批民间治沙英雄。
  
  盐池县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棵有60年树龄的老榆树亭亭如盖。65岁的林场老职工刘钧抚摸着它说:“60年前这里是大沙窝,种一棵树比养个娃娃都难!”
  
  曾险些被沙子埋了的冯记沟乡叶儿庄村如今有了一番新景象:村里树木成荫,村外芳草萋萋。来到68岁的叶生江家,院里的玉米堆成小山,圈里的滩羊蹦跳撒欢。聊起生态,老人回忆说:“以前过度放羊、挖甘草使得草原退化,人受沙患也受穷,羊更没吃的。生态不好转真的没出路。”
  
  生态好转为养殖产业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目前,盐池县林木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1%和70%,草原产草量由10年前的每亩48公斤提高到147公斤,其中200多万亩柠条每年可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万多吨。近年来,这个“中国滩羊之乡”每年的盐池滩羊存栏量稳定在300多万只。
  
  几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池县紧抓战略机遇期,找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路径。举全县之力实施“盐池滩羊”品牌战略,成立滩羊集团,统一滩羊产销,到杭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举办推介会。几年来,盐池滩羊肉价每公斤保持在48元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的羊肉价格。
  
  2018年,盐池县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减贫10792户32078人,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盐池在宁夏率先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3%下降到2018年的0.5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975元增长到10599元。
  
  “苦瘠”之地甘露来
  
  甘肃会宁,曾经“苦瘠甲天下”,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贫穷、落后是会宁人挥之不去的沉重记忆。2020年3月,会宁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从此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多少代会宁人的希冀与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一座座黄土山昂然挺立,山路弯弯,勾勒出西北独有的苍茫景象。
  
  山有山脊,54岁的村支书任长太则是这座小山村的“脊梁”。
  
  “脱贫攻坚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咱也要对得起老百姓的期望。”塑料大棚里,任长太皮肤黝黑,近16年的村支书生涯,任长太跟着这个小村庄一起经历了翻天巨变。
  
  “关键时刻挑大梁”。任长太参加工作之初,村里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而这个深度贫困村里破败不堪的景象更是在不断地鞭策他,任长太逐渐明白,他不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传话筒”,而应该是带领群众走出困境的领路人,扛起村庄希望的“脊梁”。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村里的路又窄又破,两头牛都过不去。2011年,在多方努力下,袁家坪村有了第一条“主干道”,这也是任长太最骄傲的事之一。通过推广双垄沟播、平整土地等举措,日子逐年好转,但任长太知道许多村民还生活在贫困里。
  
  2013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给这个小村庄撒下了曙光。
  
  “不抱紧产业,脱贫就没有希望。”任长太认识到,因地制宜搞产业,才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搞什么?怎么搞?成了任长太心里的难事。“一亩园十亩田”,一间占地半亩的塑料大棚每年可收入4000元。通过招商引资和多次研究,2017年,当地决定把塑料大棚种植无籽西瓜定为核心产业进行发展。
  
  作物有了,但怎么卖个好价钱?为了解决销路问题,任长太用三轮车拉着货前往各地,了解市场行情,最忙的时候,三天两夜跑了5个县区。如今,这已成为他每年7月份的“习惯动作”。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许多村民纷纷加入了大棚种植的行列。现在,村里已有塑料大棚892座,日光温室50座。同时通过流转土地,建成袁家坪村蔬菜产业园。除去分红,建档立卡贫困户来此务工,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像55岁的张伟,通过公益性岗位、在产业园打工等方式,每年收入可达4万元。
  
  这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3.18%的荒凉小村,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贫困发生率为0。同时,全村9个村民小组全部接入自来水,村组道路硬化33公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