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的挑战和机遇

2021-02-07 17:15:5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1年,陕西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很多,这里补充几条。
 
  挑战
 
  中美贸易战2018年7月6日正式开打,截止到目前,中美贸易战向三个方面蔓延:方位上由外经贸领域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旅游、科技、教育等几乎全方位;深度上由贸易摩擦发展到担责、制裁、脱钩,直至全面对抗;地域上由中美冲突扩展到与欧盟、日韩、东南亚、印度、加澳等国的矛盾。加之新冠疫情随时反弹的危机,因此,陕西2021年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
 
  机遇
 
  中央确立双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长期以来国家区域发展的重点一直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南沿海,实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外循环发展战略。而这次发展格局以国内循环为主,立足于内需为重,表明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的西部内陆地区支持,无疑给陕西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建议
 
  “十四五”时期,陕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创新驱动新动能迫在眉睫。
 
  一是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同样老百姓也要高质量生活。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将消费排在投资前面。针对陕西实际,2021年是消费年,通过扩大消费让陕西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操作中要注意节奏,需逐步地、循序渐进地适当降低投资的比重,逐步地、循序渐进地适当提高消费和出口的比重,增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贯彻落实“六保”,重点保“小微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有了工作才有收入,就能维持和扩大消费。
 
  ——创新各种消费形式(如夜间经济、智慧超市、网络购物等)背后的支撑是提高老百姓的购买力,为此:要提高收入水平,尤其是弱势群体和中等收入阶层;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要抑制收入分配的悬殊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
 
  ——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做大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和会议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以降低传统服务业比重。
 
  二是坚定工业强省战略,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
 
  ——培育壮大工业行业产业集群,发力点有三方面:纵向拉长上、下游产业链(异质企业);横向提高配套率(同质企业);完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如行业协会等)。
 
  ——在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增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基础上,优化投资结构,处理好生产性投资(形成生产能力的工业)和非生产性投资(不形成生产能力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业投资的占比,降低房地产投资占比,达到工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之间投资的动态平衡。
 
  ——优化工业布局,以专业化园区(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为基本单元制定“十四五”布局专项规划。招商引资的增量项目和搬迁调整的存量企业“各就各位”配置在自已的专业化园区。国家级开发区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园区,区县工业园调整为配套园区,推广“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经验。
 
  ——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将传统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大而全”结构转换为抓研发和市场两端的“微笑曲线”,将生产制造部分分离、外包出去,形成“哑铃型”组织结构。当然,就我省大型技术装备企业,其行业特征表明除了抓研发和销售外,在生产制造领域还需保留集成总装和重要零部件、元器件。
 
  ——转变政绩观及改革考核指标体系。客观上我省工业国有经济比重大,国企改革难度大,见效慢,不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政绩来得快,政绩观和考核指标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刻不容缓。
 
  三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创新驱动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深圳、杭州创新驱动的经验,在产学研中,必须改变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创新主体的现状,确立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产学研结构,并且要具体落实到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奖励政策等政策中。
 
  ——创新型经济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特别是以民营科技型大企业为主,要把相应的独角兽企业培育起来。
 
  ——创新驱动需要金融支持,今年需继续做大我省科技创新短板—风投和天使基金。
 
  ——将全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及西咸新区等作为创新驱动的先行先试示范区,以后逐渐推广。
 
  (文/曾昭宁   作者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