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要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2021-02-07 17:14:4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主张(简称“国内大循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23日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的重大战略。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传统外向型经济向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国内大循环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出口导向的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主场或者说主导权“两头在外”,使得东南沿海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造成了内地的发展逐步滞后于沿海地区的格局。虽然我国在2000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在国际大循环或者说外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下,西部内陆离经济主场较远,使得西部大开发战略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也很难从根本上发挥陕西科教资源、工业基础等的条件禀赋,容易形成“低层次的自我循环”。
 
  2020年4月总书记来陕考察指出“开放不足是制约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5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为陕西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是要把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作为突破“开放不足”的关键。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夯实向西开放的前沿;要向兄弟省市全面开放,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一体化;还要省内的内向型开放,形成经济一体化格局。
 
  二是要把“国内大循环”经济主战场的策略应用于陕西追赶超越路径中。下决心调整传统的产业垂直分工模式下的承接东南部产业梯次转移的思路,选择具有陕西特色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各方力量,发挥政策合力,推动突破式跨越爆发形成特色胜势产业,在国内地区之间的产业水平分工上实现质的突破,形成具有陕西特色胜势的技术密集性的报酬递增产业,造就陕西特色产业的“主场”优势或市场发言权。
 
  三是要实现高水平的开放。这里的高水平是产业或贸易的高质量,其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高科技,收益源于陕西、收益留在陕西,另一方面是生产高质量的市场产品,进陕的是原料或低端产品、出陕的是高端产成品。
 
  四是要开展开放壁垒破除行动,坚决铲平影响要素流动的各种壁垒,以顶格标准优化国际贸易通道和营商环境,为陕西特色产业突破式发展集聚高端要素,根植本土收益。
 
  (文/张首魁    作者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