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域广阔,关乎国家总体发展。经略西部地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是中央谋划的大事。
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里,西部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508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重大水利、交通工程相继竣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蓬勃发展……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中国西部,乘势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书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成为历史记忆
去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的9个贫困县“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再无贫困县。2021年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已成为西部地区群众最深重的历史回忆。
金米村是秦岭深处的闭塞山村。曾经是个深度贫困村,到了2017年,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如今,已经成为网红村,吸引游客纷纷来“打卡”。绿水青山是金米村带给游客的第一印象,而第二印象便是这里的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和农业设施现代化。据了解,金米村已经建成了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并发展了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在金米村整个木耳生产过程中,通过质量追溯全程化、技术服务网络化、数据采集自动化、生产过程可视化、设施控制智能化等一系列现代化体系,不仅确保了木耳质量,还大幅提高了单个菌棒的产量。金米村还开发了各种木耳产品,如木耳益生菌、木耳饮料等,丰富了产品结构,提升了产业价值。金米村所在的陕西省柞水县还推出了“1153”计划,即发展木耳1万亩、1亿袋、产量5千吨、产值3亿元来促进木耳产业发展,真正地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实现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
化屋村是乌江边上的“悬崖村”。“以前外出要翻过几十米高的‘手扒岩’悬崖。因为危险,有的村民两三年难得出门。”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的苗族村民感慨万千。这个“悬崖村”通了出山路,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3.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亿元,迎来乡村振兴新图景。
西部的广袤土地上,有秦巴山区、大凉山、祁连山、六盘山……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像金米村、化屋村这样深居大山、交通闭塞的山村数不胜数。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脱贫产业链的完善成型,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部位于西部。截至2020年底,西部地区圆满交出脱贫攻坚答卷: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508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56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今年以来,西部各省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程序报请国家将原深度贫困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确定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重点帮扶县无疑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
朝发夕至走天下
2月8日,徐州至连云港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此,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最长横向通道——连云港至乌鲁木齐的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全长3422公里。从西安登上高铁,向东出海,向西出国,朝发夕至走天下。
日益成形“八纵八横”高铁网,拉近了西部与中东部的时空距离,缩小了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秦巴山中高桥飞架、隧洞钻山、桥隧相连,川渝陕之间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和高铁开通,让天堑变成通途。贵州的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97%,被誉为“地无三里平”,交通一直不便。2015年底,贵州成为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西部省份。
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的还有陕西和宁夏。
陕西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所有省级重点示范镇通二级公路;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603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1019公里,连通了周边5个省。
到2025年,陕西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7000公里,全省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5%,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铁路营业里程力争达到6500公里,“米”字形高铁骨架网进一步完善,高铁营业里程力争突破1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
在西部,更难修的路在青藏高原。
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今年6月25日,川藏铁路拉林段开通运营。
2021年8月21日,全长295公里的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那拉高速)全线通车,使拉萨市与那曲市之间的车程由6小时缩短至3小时,也使西藏高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增至1105公里。
2013年10月,波密至墨脱的公路全线通车。这曾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至此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年5月,第二条通往墨脱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全线贯通,墨脱经济有望再上新台阶。
放眼今日之西部,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邮路畅通。交通运输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向强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整体滞后”到“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的历史性跨越。
毛乌素沙漠从中国版图即将“消失”
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对外宣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不懈努力;治理沙漠,是榆林人70年的长期坚守。
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曾解释说,“作为自然地貌,毛乌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这些治理成果还属人工干预,尚需加快沙区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实现自我循环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沙区生态面貌。”
“中国的防沙治沙经验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这样评价。
在防沙治沙上,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34.8%,沙化土地减少1570万亩,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固定半固定,陕西成为全国唯一“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在退耕还林上,陕西省累计还林还草4181万亩,以延安为核心的陕北,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球连片增绿幅度最大地区;陕西颁布实施《封山禁牧条例》,8市59县划定封禁区,退耕还林还草保存率、成林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陕西省森林面积增加了1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60%,经过70年不懈努力,初步建成“绿色陕西”。
陕西治沙和造林的巨大成就,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多年来,西部地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突出重要位置,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底,西部地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37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19.3%。
从沟壑纵深的黄土高原,到雄肆苍茫的青藏高原,再到色彩斑斓的云贵高原,绿色正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底色。
世界最大水电工程屹立眼前
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这是目前在建规模全球第一、单机容量世界第一、装机规模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全球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是开发和治理长江上游的重要水电工程,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鹤滩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之上,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二个梯级电站,具有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和发展库区通航等综合效益。水电站总装机1600万千瓦,左右岸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水轮发电机组。
2010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同意金沙江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正式启动了白鹤滩水电站的筹建工作,预计总工期为144个月。施工难度很大,特别是在大坝坝肩开挖中,施工者仿佛在700米高陡边坡上“雕刻”一般,仍创造了单月最大下挖30米,全年下挖300米的世界纪录。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为300米级混凝土双曲特高拱坝,最大坝高289米,坝顶弧长709米;坝身布置有6个导流底孔、7个泄洪深孔和6个泄洪表孔,结构复杂。作为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巨型水电站,大坝建设过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300米级高拱坝抗震参数,世界第一;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大坝承受总水推力达1650万吨,世界第二;拱坝坝高289米,世界第三。
随着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投产,三峡集团在长江干流“点亮”了以三峡工程为龙头的六颗世界级水电“明珠”——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这6座梯级电站设计装机11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
截至2021年10月,六颗“明珠”累计发电量约2891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8338.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2700万吨、二氧化硫112.32万吨、氮氧化物103.74万吨。
国家能源局在11月20日发布消息称,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85亿千瓦。西部省区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源,正在有力地改变着我国的能源结构。
数字经济融入寻常百姓家
8月2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在西部也迅猛发展起来,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10月23日,在眉县汤峪镇梁村的猕猴桃园里,种植户老赵拿出手机,点击进入云平台,了解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猕猴桃是眉县的主导产业,使陕西猕猴桃产业雄踞全国第一。近年来,眉县先后建成猕猴桃产业云平台和陕西猕猴桃大数据示范中心,为猕猴桃种植和销售提供了极大便利。
从电商购物到人工智能,从扫码点餐到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就在我们身边。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机场、车站、社区、超市,工作人员用健康码精准排查,用大数据实现流动人员行踪可追溯。数字技术筑牢疫情防控网,为科学防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陕西将数字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布局,积极培育发展数字产业新业态,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支撑体系。
从规模看,陕西数字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9年,数字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30%左右。2020年,全省克服疫情影响,多措并举推进数字经济,使其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
西安邮电大学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长期关注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西部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加速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后发优势日益彰显。他认为,当前应结合陕西实际,抓住数字新基建、数字产业应用和数字政府治理关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陕西的行动方案,让数字经济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强劲支撑。
放眼西部,在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投入运营及在建的重点数据中心已达23个;宁夏中卫市的西部云基地已建成6个超大型数据中心;累计近6000家各类数字经济企业在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注册;四川宣布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存储谷”……
成功举办全运会,高光时刻“零感染”
9月27日,随着全运会圣火在西安奥体中心缓缓熄灭,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圆满闭幕。
本届全运会竞技项目共设35个大项、410个小项,群众赛事活动共设19个大项、185个小项,设项数为历届全运会之最。在这届全运会上,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射击、举重项目共有9人1队12次超12项世界纪录,田径项目有1队1次创1项亚洲纪录,射击、场地自行车、举重、田径、攀岩、游泳项目共有13人7队22次创22项全国纪录,举重项目共有7人10次创10项全国青年纪录。
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的一届运动会,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承办的全国运动会。这是属于陕西的荣耀,更是属于西部的精彩。
9月28日凌晨,西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灯火通明。“零感染!西安圆满完成十四运会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传来的消息,让整栋楼的100多名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聚集性疫情多点发生的情况下,陕西成功举办十四运会,并实现“零感染”,防疫成果确实来之不易,令世人瞩目。
陕西制定专门防控方案,坚持“属地、属人、属事”原则,分人群、分部位、分时段落实落细防控措施,对所有参加开幕式人员,在省内外306个场所进行封闭管理。
十四运会正赛共有1.2万余名运动员参赛,1500余名代表团官员、4200余名技术官员参与,超37万人次观众观赛。涉赛人员既有省内,也有省外、境外以及中高风险地区来人。对此,陕西聚焦“人、物、馆”和赛事流程等关键环节,做到全程闭环管理、全链条可追溯、全员核酸检测、全部查验准入、全面环境消杀;坚持“人、物、环境同防”,设立食品总仓,对冷链食品进行批批检测、件件消毒;每天对住地、场馆等重点部位、重点物品进行消毒,对病媒生物孳生地进行清除消杀;加强涉赛观赛人员健康管理服务,落实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措施,全流程闭环管理。代表团在抵陕后点对点转运,在陕期间封闭管理、团进团出、专车接送。
与此同时,陕西抓好外来人员健康管理。8月以来,累计管理入境来陕2万余人。同时,陕西对所有外省来陕返陕人员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对中高风险地区和边境城市来人分类落实闭环转运、定向分流、隔离观察、核酸检测等措施。
陕西成功举办十四运会,实现“零感染”。这是三秦儿女用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奋进伟力,谱写的又一英勇无畏抗击疫情的篇章。
东西协作,书写动人故事
10月27日,来自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0只朱鹮,安家于江苏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这是朱鹮作为苏陕协作“友好使者”首次引入江苏。
至此,苏陕协作走过30个春秋。
30年来,苏陕两省干部的交流,给陕西带来的信息多了,电话铃声多了,人走动的多了,“三多”是最直观的变化。30年来,洛川的苹果、周至的猕猴桃、凤县的玉米、石泉的木材等等产品走向江苏,又由江苏走出了国门;柞水、合阳、紫阳、黄龙、延长等一大批县区也引来了江苏企业家的投资……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同年9月,苏陕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双方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战略协议》,提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拉开了新一轮苏陕合作帷幕。此后,陕西抢抓苏陕扶贫协作机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省共创办社区工厂1704家,共吸纳5.81万人就业。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苏陕两省不断深化产业合作,累计投入74.13亿元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持续推动5104个扶贫项目落地实施,带动脱贫116万余人;引进合作企业445家,实际投资达141亿元;共实现近1.75万名贫困劳动力赴江苏就业,2.33万名贫困劳动力省内就地就近就业。为陕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一部热播电视剧《山海情》,让宁夏闽宁镇成为全国观众熟知的东西部协作的典范。20多年来,宁夏干部群众和福建援宁群体携手让“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故事让人动容和感慨。
一度曾是戈壁荒滩的闽宁镇建起现代化酒庄,人们学会网络“直播”带货,农业等传统产业正与绿色食品加工、文旅加速融合,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提升……
“沪滇合作”把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打造为滇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近年来,宁蒗通过沪滇合作、科技支撑、企业带动,把马铃薯从“救命薯”变成“致富薯”,产业振兴的潜力不断释放。
中欧班列跑出“一带一路”加速度
11月18日,随着汽笛声响起,一列满载着50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贵阳市都拉营站缓缓驶出,这是贵州省首次发出整列中欧班列,预计15天后即可直达俄罗斯莫斯科。
这标志着贵州开行中欧班列实现“零突破”。
此前,贵州主要以零散搭乘方式,借力重庆“渝新欧”等班列,将货物运输到欧洲和中亚国家。数据显示,中欧班列(渝新欧)2020年开行重箱折算列2603班,同比增长超70%,位居西南第一、全国前二。今年1月1日,中欧班列迎来一个里程碑事件:由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共同创立的中欧班列“成渝号”,在两地同时开出首班。此前的2020年,重庆开行中欧班列2177列,成都开行中欧班列2800余列,两地合计约5000列;“长安号”2020年开行3720列,是2019年的1.7倍,成全国首个开行列数破3000的始发城市。
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开行数量节节攀升,规模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011年至2016年历年分别开行17列、42列、80列、308列、815列、1702列。2017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3673列,超过过去6年总和;2018年、2019年则分别开行6363列、8225列;2020年首次突破万列大关,达12406列;2021年,还会创造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10个月,回程班列数量与去程班列的比值达到81%。这也使得中欧班列回程“空箱”的现象成为过去,进一步实现双向均衡。
目前,中欧间已形成了西、中、东三大铁路运输通道。西通道主要吸引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华东等地区进出口货源;中通道主要吸引华中、华北等地区进出口货源;东通道主要吸引华东、华南、东北地区进出口货源。如今,超70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
中欧班列开行10年来,从第一年开行不足20列,到2020年开行12406列,再到2021年前10个月开行12605列,中欧班列不仅开行数量跑出了加速度,路线版图也加速扩张;“一带一路”倡议8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正朝着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造福各国人民。
中老铁路让西部又添大通道
12月3日,在中国、老挝两国元首通过视频连线下达发车指令后,首发复兴号、“澜沧号”列车分别从昆明站、万象站同时驶出,中老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老挝是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伙伴,也是中国的重要内陆邻国。作为老挝历史上第一组属于自己的现代化列车,承担中老铁路客运任务之一的“澜沧号”动车组以老挝的古称“澜沧”和流经中老两国的澜沧江-湄公河命名。这条铁路开创了中老交通互联的历史,也让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梦想得以实现。
中老铁路境内全长613公里,境外全长422公里,全线新建167座隧道、301座桥梁,而隧道、桥梁总长达到惊人的712公里,占线路全长的76.5%。中老铁路全线绿化总面积达307万平方米,平整恢复用地近5000亩。2016年12月境外部分磨万段正式开工以来,带动老挝当地就业11万人次,帮助老挝修建公路水渠近2000公里,购买老挝当地材料和物资超过51亿元人民币,在后续运营和开发过程中为当地百姓带来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中老铁路不仅是两国“一带一路”重要合作项目,而且是老挝第八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的1号重点项目。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开辟了老挝铁路运输新纪元,深刻改变了老挝交通运输格局,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旅客从昆明最快10小时左右便可到达老挝首都万象,而中老之间的货物物流成本也将大幅降低,效率则大幅提高,老挝的农产品通过铁路一天就可以运到中国国内。可以说,中老铁路对密切中老两国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交流,加快建设中老经济走廊、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作为泛亚铁路的重要骨干,中老铁路的正式通车为泛亚铁路的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老泰铁路换装工程、中老泰铁路连接线建设等项目的逐步推进,铁路的互联互通有望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产生进一步积极影响,而老挝则有望真正将“陆锁”短板转化为枢纽优势,成为向北连通中国,向南连通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金钥匙”。
齐声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8个字浓缩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这次考察,他完成了黄河上中下游沿线都走遍的心愿。
近年来,西部沿黄省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
甘肃省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端,500多万亩草原上,“几”字形河流连绵不断,黑色牦牛星星点点,构成一幅生动的高原风物图鉴。
为修复生态,玛曲县自2011年起实行减畜工作。十年间全县整体核减95万个羊单位,2020年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已达到98.31%。在沃特村村民贡华尔眼里,这片群山环绕的湿地草原,是他家的“聚宝盆”。在减畜期间,贡华尔家的牦牛数量从200多头减至80多头,按照草原补奖政策每年获得1.5万元左右。2019年,他将家中2000亩草场承包给第三方,打造成湿地景区,一年收入租金7万余元。贡华尔家生产生活的变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
黄河在玛曲划下第一道弯,500多万亩湿地中汲取了源区总径流量的58.7%。草原、湿地、河流与牧民一道,构成了这辽阔土地上的命运共同体。
再打开陕西省卫星地图,黄河流经之地是充满生机的绿色,719公里长的黄河陕西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20年底,陕西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万平方公里,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随着黄土高原逐渐披绿,黄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由浊变清。
陕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作出的贡献:曾经的沙漠变成了绿洲,沿黄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有序推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玛曲草原之美,陕北荒山之变,是黄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生态健康持续向好的缩影。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先后出炉:202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
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从上中下游到左右岸,一系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要求正在沿黄9省区落地生根。沿黄9省区,一起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文/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