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路今昔

2021-12-10 14:57: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康复路最后的热卖
 
  如今,西安康复路已经历了62年的风雨苍桑。其中令人欣喜的是,近30多年来,西安康复路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街背巷,发展成了蜚声大半个中国的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康复路的今昔巨变,是古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市场经济茁壮成长的生动写照。                                      
  
  康复路彻底改造、全面竣工的消息我早有耳闻。想去一睹康复路新面貌的念头常常萦绕在心。今年白露过后的一个晴日,我终于在一位曾在康复路练过摊的朋友的陪伴下,重游康复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来到康复路南口北望,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寛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新施划的交通标识,黄白相间,十分醒目。道路中间簇新的隔离栏,使南来北往的车辆依序而行。路两旁的行道树郁郁葱葱,更给康复路平添了几分生机。眼前的这一幕,使我不禁想起了这条路旧时的模样。
  
  康复路的前身叫红医路。它是1959年,政府为解长缨路和长乐西路之间南北交通之难,而从原第四军医大学和原解放军第二陆军医院之间破穿而过,贯通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因其西邻第四军医大学,东傍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西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而得名红医路。这个路名虽然沿用了二十二年,但它在全市的知名度并不高。1981年市政府将其正式更名为康复路。取来此就医的八方患者早日康复之意。当年的红医路全长近千米,偏背荒寥,道路全用黑灰色的炉渣铺成。主道路与人行道之间没有明显界线。道路两旁长满了荒草。因四医大与其附属医院之间修了一条地下通道,所以道路中间微微隆起,形成了中间稍高,两面漫坡的态势。因为道路两侧均是军事单位的围墙,所以没有任何住家和门店。从南往北一眼望过去,罕见行人和车辆。只有四医大高高的水塔矗立在路中央的西侧。儿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到红医路去捉蛐蛐,逮蚂蚱。有时乘人不备,还会翻过陆军医院矮矮的土墙,到邻街的果园里去偷苹果吃。
  
  改造后的康复路南口,两栋兰绿色玻璃幕墙的大楼雄踞左右,东边是丹尼尔商城,西边是康复路交易广场大厦,既像康复路的两扇大门,又似两尊招财进宝的石狮,颇具对称之美,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审美的巧妙结合。可多年前康复路市场的门庭,与之相比起来,就显得寒酸的多了。1984年康复路市场刚起步时,在路南口东西两厢各立了一座角铁框架,两个框架间用两道粗铁丝穿起了七块儿方形木板,上书“康复路批发市场”七个大字。两边有幅写在胶合板上的对联:上联是诚招天下客,下联为誉从信中来。随着康复路市场的不断发展,管理部门及时对市场进行了初步改造,遂在路南口搭起了一座牌楼,门庭上是两条金色长龙,呈二龙戏珠状。龙身下是大红底色,上书康复路批发市场七个金字。这座门楼较之以前虽有了进步,但仍略显土气。
 
  
  在丹尼尔商城门前,豆沙色大理石围栏里,矗立着张华烈士的半身古铜色雕像,底座上铭记着烈士的生卒年月和团中央授予他的荣誉称号。瞻仰英雄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为康复路发展不忘烈士而深深感动。可以说张华烈士是康复路发展变化的有力见证。当初的张华烈士纪念碑是一块儿石灰岩质的低矮长方形石碑,正面是黑底白字,后面是灰色的原石,其上镌刻着烈士的生平事迹。纪念碑就座落在一个公共厕所旁。当时碑旁时常停靠着自行车,碑石周围灰尘纸屑脏乱不堪。现丹尼尔商城门前原是一个露天公共旱厕。1982年7月11日,灞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汉在这个旱厕里疏通粪便池时,被池中的沼气熏倒,落入粪池之中。途径此地的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听到呼救声后,毫不犹豫的拨开众人,奋不顾身的跳入三米深的粪池,奋力抢救魏志德老汉,但他不幸也被沼气熏昏,倒在了深深的粪池中,从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4岁。张华牺牲地的这座厕所,是千米康复路上唯一的一个公共厕所。在这条路上经营的商户和到市场采买的顾客多达数万人,方便出恭全靠这一个厕所。所以这里经常是拥挤排队,混乱不堪。不仅如此,每逢热天,署气蒸发,露天厕所更是臭气熏天,周围的商户苦不堪言。为了解决群众入厕难问题,当地管理部门在康复路上修建了数个简易厕所,每次入厕收三毛钱,为商户和路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现如今,康复路上的每个商厦中,每层楼都设有公共卫生间。其中抽水马桶、感应式冲水便池,盥洗间、化妆镜一应具全,空气清新,还不收费,人们如厕十分方便。如果张华烈士在天有灵,也会为康复路的厕所革命所感动。
  
  改造后的康复路,一扫过去占道经营的低矮商棚和混乱现象,宽阔马路两旁的丹尼尔商城、汉隆商城、时丹达服装批发大楼、军大口腔医院、康复路交易广场、招商大楼、全季酒店、布丁酒店和禾众美食城的大楼鳞次栉比,一幢接一幢。奶白色、米黄色的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朝气蓬勃,很有几分现代气息。各个服装批发大楼内的摊位商铺,各居独立间口,大小不一,整齐有序,灯光明亮,冬暖夏凉。特别是每个商铺都有热水器,可随时饮用和招待客户。凡此种种,在过去都是不敢奢求和无法想象的。
  
  康复路服装批发市场的创业和发展,经历了十分艰辛的过程,起步于极其简陋的环境。三十多年前,文化大革命后期,市场开始慢慢复苏。康复路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早市,附近的农户和小贩一大早到这里摆摊设点,贩卖些蔬菜水果和日用杂货,大多是早聚午散,并没有形成气候。1984年工商部门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里沿街空旷的地缘优势,将附近的东天桥农贸市场迁至康复路,正式成立了康复路综合市场。当时是“政府搭台,商户唱戏”,虽初步划定了摊位,但卖什么全由商户自主。当时这里主要经营的是瓜果蔬菜、农副产品、日用百货等等。市场十分简陋,摊位多是依墙而立,就地铺开。每日上市者也为数不多。随着市场的发展,管理部门在康复路两侧搭起了简易长棚,筑起了摊位,使商贩们有了一个避风挡雨的地方。经过七八年的苦心经营,及至到了1992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意的日见兴隆,利润的逐渐丰厚,康复路成了淘金者的风水宝地。来此经商者趋之若鹜,摊位供不应求,一时间竟寸土寸金,一位难求。当地工商部门针对市场迅速发展的实际,及时将市场更新换代,一方面,在道路两侧和马路中间搭起了篮绿色的玻璃钢商棚,推出了钢丝床位制,一个钢丝床就是一个摊位。当时,马路两侧各摆三排摊位,道路中间设两排摊位。同时在整个康复路市场划分了十个管理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市场转型,逐渐形成以中低档服装服饰为主流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那时,这里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一个钢丝床连着一个钢丝床,床上摆商品,立架上挂样装。不足千米的一条康复路,经营商户竟达三千户之多。当时不但商户多,而且顾客更多。来自省内外的客商每天多达十数万人。真是摩肩接踵,拥挤不堪。由于摊位过于稠密,人流量过于拥挤,给康复路市场的经营购物造成了种种不便。饮水吃饭、交通运输、治安防火、纳凉取暖和入厕盥洗等等都成了十分窘迫的问题。那时,在玻璃钢大棚中经营的商户,冬天没有隔风挡雨的围墙,冻的人瑟瑟发抖;夏天在烈日炙烤下,人们挥汗如雨,闷热难当。但管理部门为防止发生火灾和超负荷用电,严禁商户用电风扇和电取暖器。由于市场上人流稠密,视线不好,偷摸扒窃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市场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反扒队,设立了义务治安员,使得市场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康复路的拥挤状况,倒催生了不少新的行业。有的提着保温瓶挨摊逐位送卖开水,有的夏天流动卖扇子冬天售“热宝宝”,还有的定时送盒饭……这些流动小贩在稠密的人流中穿梭往来,构成了康复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时的经营条件与今天相比,可说是天壤之别了。
  
  我和朋友在时丹达服装批发大楼边信步徜徉,边饶有兴趣地欣赏着楼内新的经营环境。不留意间一辆电瓶平板拖车悄无声息地擦身而过。平板车上满载着成捆打包的服装。我乘电瓶车在前边店铺装货的机会,急忙赶上前去打问发货的方式和途径。原来,当今的康复路市场已是买全国卖全国了。每天在商场中把需发送的货物,用电瓶车运送,在附近的停车场装车,分别运往全国各地。有的分送机场空运,有的客户直接拉走,还有的干脆交付快递了事。康复路上不但货物运输快捷便当,城市公共交通更是方便。我查了一下,有22条公交线路途径康复路,地铁一号线也设有康复路车站。这里的交通之便捷令我感慨不已:真是今非昔比啊!过去人们要到康复路上市,主要靠自行车。仅有的一两条公交线路还是车少人多,往往挤不上车。如果是拖儿带女或携带包裹行李,那就别指望公交车了。场外如此,在市场内运货更是艰难。由于摊位拥挤,人流密集,进货出货全靠人力三轮车。当时的康复路市场,有300名专事运货的在册三轮车夫。他们每天挤进挤出,忙忙碌碌,收入也还算不错。但那时想入行蹬三轮车也不容易。据说一位商洛籍的社会待业人员,还为此给时任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我望着远去的电瓶车,浮想联翩:康复路的交通巨变,应是古城飞速发展的一个有力见证。
 
  
  我和朋友在康复路从南逛到北,又从路北口踅折往南。一路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当看到招商大楼中,多家店铺挂的某某品牌代理和网店网址的招牌时,立刻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经询问得知,这里的商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经营方式,早已学会了“互联网+”,不少商户都是网店和实体店统筹兼营,从而使销售量大幅增加。听着商家滔滔不绝的讲述,我耳边似乎又响起了老康复路上“走一走,看一看啦啊!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叫卖声。那时康复路市场上还是一手钱,一手货,当面银子对面钱的传统销售方式。有时为了给买主找零钱,还得放下手里的活计,跑几个摊位去换零钱。苍海桑田,时代变迁。如今,互联网为康复路市场插上了腾飞翅膀,服装批发辐射到了西北五省区和山西、内蒙、河南及西藏等大半个中国。他们还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时装潮流,从原来的中低档服装定位,发展到高、中、低档兼营,引进越来越多的名优服装品牌入住康复路市场。一时还形成了“大商场试样,康复路消费”的社会现象。经过多年的打拼,康复路已成为与汉正街、秀水街齐名的全国著名服装批发市场。同时,它也与钟楼、小寨一道,构成了古城西安著名的三大商圈。康复路商圈的年营业额超过了500亿元人民币,为西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告别了康复路,归途中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想说的话很多很多。一时也找不出更好的词汇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境,最后只能套用一句俚语:祝康复路的明天更美好!(文/王凯利)
  
  作者:王凯利,现为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参事室)文史研究员。曾著有反映“三线”学生连生活的专著《群山莽莽》,被改编为广播小说《山魂》;短篇小说《大老憨与小破鞋》获陕西省小说散文竞赛乙等奖;歌曲《绿色之歌》曾一度为广州轻音乐团演奏的主题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