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 长沙文和友 ——两个城市的人文转向

2021-12-10 11:26: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1年十一假期,长沙文和友一天取号突破两万桌的数字一度令人惊叹不已。同期,西安易俗社以全新的文化商业街区面貌回归大众视野,前来“打卡”人群的数量创下了东大街近十几年的最高值。
  
  这些文化商业街区给不同城市带来的更多可能性正在不断上演。而这些看似“现象级”商业的背后则是物的城市到人的城市的转变。
  
  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整体城镇化率为60.60%,首次突破了60%拐点。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在这一拐点之后,高歌猛进的城市化逐渐放缓,将从大规模扩张的增量时代,过渡到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时代。运转几十年的土地财政逻辑已经不可持续,走向人文是大势所趋。
  
  何所谓人文,简单的说就是以人的需求为根本。
  
  在当下消费时代里,人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已经从物质消费、产品消费积累到文化消费、体验消费的新消费阶段。尤其是消费主力军对文化产品及其带来的身份、团体归属感有更高的要求,对体验式消费、休闲式消费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
  
  所以,未来评判一座城市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建设指标,以及拥有多少地标性建筑,还要看这座城市对空间进行了怎么样的再创造。也就是说,这个空间的创造是否更加满足人的需求。
  
  纵观全国新一线城市,走在“升级”和“进化”城市前列的除了“休闲之都”成都以外,不得不提长沙。长沙不仅有全国年轻人都熟知的茶颜悦色、文和友、炊烟小炒黄牛肉三大排队王,也有三顿半咖啡这样的天猫单品冠军。这里已然成为新消费的领军城市。
  
  为什么在众多发达城市中长沙走在新消费的前列?这就要回看长沙的城市发展。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受广东影响比较大,当时有很多广东人在广东工作,周末在长沙消费娱乐。所以KTV兴起时,长沙也是全国KTV最多的城市之一。第二,近些年长沙年轻人持续呈净流入状态,第七次人口普查,长沙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第六次是770多万,净增长的这22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它以极其包容的态度, 容纳着形形色色的人,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商业形态,让它们无拘无束地自然生长又似乎浑然一体。
  
  正因如此,长沙市中心的商业娱乐业态迭代很快。在一个商业中心,一楼可以是卖槟郎的,二楼可以是做餐饮的,三楼则可以是开画廊的。看起来似乎往来无白丁,但是艺术家和掌勺师傅常常搭乘同一部电梯,也常常同时出现在楼下的便利店。大家迥然不同,但又奇妙地融和在城市的画框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而长沙文和友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随着商业业态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布局,全国各地建起了各大商业综合体,满足了消费者的“一站式”消费需求。但商业中心如果隐去城市坐标和商业招牌,消费者置身其中,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全国各地入驻商业中心的餐饮、茶饮、电影院多有雷同。大家去了不一样的城市,结果吃着连锁的餐饮店的饭菜,逛着连锁品牌的服饰店。购物中心和城市的地缘文化血脉正在被切断。那么,作为城市客厅的商业中心,其空间作用也正在被削弱。
  
  时代的发展好像总给一些事物的出现留出最合适的时机。商业同质化的过程中,长沙文和友在几个年轻人天马行空的创意中出实现了,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意,有决心,用以市井文化为主体的模式开启了一个文化商业的“盲盒”。
  
  长沙的老街有当地各种美食,无拘无束的大排档,热热闹闹的市井氛围,特别受长沙人的喜爱。而长沙文和友就在室内建筑中复制了长沙老街的形态,并且用真实的老物件营造出长沙老街80年代的氛围,跟那个年代神似超过形似,但又充满了现代感。除了餐饮以外还聚合了娱乐等各种业态,以复古的场景化形式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既立体又丰富的休闲体验,吸进了众多人前来排着长队“打卡”。
  
  在这里,人们找回了被新建筑抹去的城市记忆,而这个城市的空间也得到了新的“生命”。长长的等候队伍足以证明长沙文和友的诞生是“现象级”的新商业形态,正如《城市更新》一书中所讲到的,把握消费者心理,对空间进行创新再造,并将科技和艺术结合,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体验、场景、情怀就是把城市中低效能资产重新启动的起来的三把钥匙。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长沙文和友还创造出了具有人文情怀的建筑空间,而这一建筑空间不仅颠覆了人们对实体空间的想象,更是给城市更新带来了鲜活的样板。在数字化的时代里,整个社会生产逻辑改变了,空间生成逻辑必须跟着改变,这也是人文转变的方向。
  
  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的气象席卷着每一座城市。而每一座城市都在寻找符合自己城市文化的人文转变。
  
  那么,把视线拉回到我们的城市,在西安古老的城墙内看看这座城市如何让历史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80年代直至90年代,西安东大街作为“西北第一金街”是所有来到西安的人都会到此购物的地方,可以想象当时的繁华程度。从钟楼方向进入东大街,新华书店、钟楼电影院、大上海美发厅、骡马市服装街、华侨商场、大华饭店、西安饭庄、白云章饺子店……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而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却酝酿着一场由商业体带来的变革。
  
 
 
 
  2008年5月,西安第一家购物中心——李家村万达广场正式开业。该综合体引入万达百货、万达影城、沃尔玛超市、国美电器、大玩家等一线品牌。这一综合性购物中心的出现,唤起了大众对多元消费体验的渴望。购物中心不同于百货商场的地方在于,它除了可以实现购物需要以外,还囊括了吃、喝、玩、乐,乃至休闲、社交等层次更丰富的消费体验。
  
  接着,各大商业集团开始在西安布局。2011年5月,西安首家外资购物中心怡丰城开业并带来了西北第一家H&M;2012年,大唐西市购物中心开业,同年开元商城进驻了西北首家无印良品、优衣库,快时尚开始进入西安;2013年,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开业,B2-7F的整体业态布局、全球最大的室内景观瀑布、亚洲第一天梯、全国最大的楼顶立体停车场等都刷新了人们的认知,项目在带来众多一线国际大牌的同时,沉浸式的场景体验让大家眼前一亮。
  
  而此时的东大街变得越来越萧条。稀稀落落的步行街,不断关门的商铺,老字号也所剩无几,曾经西安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在经历了快速的商业变革而落下帷幕。
  
  在这里,转变的不仅仅是商业,还有城市生活。东大街除了繁华的商业以外,从案板街向西走便能看到一处古老的建筑——易俗社,曾经这是老西安人文化消遣听戏的地方。从东大街到西一路,留存了几代西安人的古城记忆。而这一城市文化肌理被快速的城市扩建及新商业布局所打破,在几轮城市改造过程中,城市空间职能结构、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推倒重建”也抹去了时间积淀的老城记忆,这使城市文化特色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渐消失。
  
  但城市终将是人的城市,城市的建设需要放得下更多高楼,也得放得住更久远记忆。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出现,仿佛就在呼应那个曾经的大戏台,那个曾经的旧书店,还有那些曾经的挂着牌匾的老字号与现今的城市完美共存。这是城市空间价值的再挖掘,也是地域影响力的再提升。
  
  易俗社文化街区是一个以“街、坊、巷、院”为基础的全新街区,在综合交错之间,逛街的人可以从西一路、东大街或者案板街自由穿行,让人有一种游走于街巷的感觉。而过去的老城中,巷子、街道是城市的肌理,在街巷里有人情关系的建立,也有小商贩的聚集。路的宽度是为了通车用的,巷子的宽度是以人为尺度的。就像人们说的:“老西安回来了”!人们怀念的不止是五一饭店的包子、白云章的饺子、新中华的元宵,更是对曾经生活的一份惦念。
  
  城市化进程从增量的时代过渡到存量的开发,城市建造也将从宏大的叙事变为微观的人文视角。易俗社文化街区的“走红”会给整个东大街带来了业态升级丰富的更多可能性。西一路上已经在婚纱店铺林立的街道开起了咖啡店,那么,案板街维修手机的店铺是不是可以变成卖椰子水的小铺,人气面馆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全新的空间设计?被闲置的商场能不能成为一家美术馆?让前来易俗社文化街区“打卡”的人流走向周围更多的街巷里。这将是城市空间继续改造升级更为具体的视角,也是通过空间内容产生足够的影响力,然后再去招募新的内容。
  
  关于东大街的更新,易俗社文化街区只是一个开始。存量时代,在城市商业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中,保持对人个体需求的尊重,这是成功运营的前提。
  
  不论是长沙特色的市井文化,还是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何能发挥自己的文化特色,去寻找建筑与人的更多关联,承载住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求,将是造就此城和彼城的根本差异之所在,也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以人为尺度的理想之城。
  
  后记:
  
  当下的中国城市在经历了40多年城市化高速发展之后,已经拥有了最为丰富且鲜活的城市更新实践经验,但也面临着由于时代变化而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人”的缺位是此前城市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在城市化建设中,除了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尤其缺乏使用者的参与。建筑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它与城市,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前所未有的裹挟在一起。
  
  长沙文和友“现象级”的商业,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大获成功,这些新模式的涌现其背后都是城市化转型下的空间生产变化。每一座城市的人都渴望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
  
  对于城市空间的改造还有太多的可能性,每一项改造更新都在弥合现代社会与数字社会之间的断层。数字化时代的人已经改变,这个改变也正是人文改变的方向。

  (文/冯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