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向西,向西

2021-12-03 11:10: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西部之美,美在其辽阔与粗犷、壮美与圣洁、苍凉与悠远。驰骋在西部的疆土上,仿佛你的性情也随之变得豁达豪迈,一切都是那么的纯美与壮丽。
  
  走进新疆,喀纳斯的美景让整个人都沉浸在一幅自然的山水画当中,美到令人沉醉;在甘肃兰州,乘坐羊皮筏子,伴随船工的号子声,顺着一望无际的黄河水缓慢前行,别有一番意境;在青海,驰骋在布满画框的油菜花海、一眼忘不到边的青海湖,眼睛都不愿意停歇,生怕错过了什么;在陕西,壶口瀑布的壮观之势、华山的奇险与俊美,让游人为之惊叹;在四川、在西藏、在贵州、在云南、在重庆等西部十二省区,数不清的西部美景将游客的视线从“秀丽江南”转向“大漠孤烟”,一路向西,西部美景让人神往。
  
  数看西部旅游
  
  今年10月,根据携程发布的《2021年国庆假期出游总结报告》和阿里巴巴《2021“十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分析显示,2021年的国庆消费季,大西北成为热门目的地,乌鲁木齐、拉萨、西宁、银川、兰州等西部目的地的机票预订量涨超80%。
  
  记者从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处了解到,从西北旅游角度来讲,2021“十四五”开局上半年,西北地区文化和旅游呈现出持续向热、数据向好、活力迸发、百舸争流的态势。
  
  从旅游市场恢复来看,陕西“五一”文博之旅备受青睐,全省对外开放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596万人次;甘肃“五一”恢复至2019年同期接待与收入规模的102.4%和95%;宁夏“五一”接待与收入比2019年同期增长74.14%和19.59%;新疆“五一”旅游收入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189.94%和142.46%;新疆兵团则达到了415.93%和108.94%。
  
  从新项目、新产品亮相角度看,“十四五”之初,西北各省区和兵团纷纷抢抓机遇推陈出新,《大河之源》《丝路之声》《八步沙》《延安十三年》《西宁盛典》《石榴红了》《三五九旅是模范》《情系贺兰》等众多演艺新品纷纷推出,“空中丝绸之路快线”“环西部火车游”系列产品、“唐竺古道号”列车、“星星的故乡”、快速形成的网红场景地以及围绕乡村振兴各省区先后推出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等,都让今年的文旅供给增添了众多亮点。
  
  从国内旅游“内循环”加速区域协作进程看,西北五省区政协召开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席会议、宁夏举办首届大西北文旅高峰会、新疆召开西北旅游协作区座谈会、陕西和甘肃联手支持秦岭7省市旅游合作等,随着多条高速、高铁线路和国内新航线的开通,西北省区与相邻区域文旅合作走上了快车道。
  
  该研究机构分析,今年西北地区文旅行业在总体平衡、持续创新中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状态。这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游和名城游持续火爆、红色旅游保持历史最好发展水平、新文旅业态的多元化与普及度受重视、大型节会密集呈现并带动客流、市场主体重组与行业标准化建设备受关注、全区域文旅惠民力度增强、创意营销与线路设计引领市场推广、跨地区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跨地区旅游合作方面,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带一路”旅游发展,大秦岭旅游共同体建设,高铁线路合作等都促动各级政府与部门实施跨行政区域,实现同山同水同地区同线路合作的意识和行动,各类合作联盟日渐活跃,第31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有望增设毗邻省区“6+N”机制,进一步扩大共建共享共荣的区域协作成果,这一切都为西部旅游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游客在九寨沟景区拍照留念
  
  西部旅游迎来新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旅游安全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分析,西部将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西部旅游将形成崭新的动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变得更重要,将西部旅游核心的文化、历史、生态、民族、一带一路、农牧等集成于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中,形成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方案,这是西部旅游能否响应时代、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关键。
  
  为此,西部旅游正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聚焦西部。数据显示,近期西部12个省区市旅游热度上涨77%。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地的旅游热度保持全国前十。
  
  而西部旅游之所以这么受游客喜欢,得益于几大方面:
  
  首先,西部旅游资源分布广、品位高,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很多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神秘感。“十三五”期间,中国重点打造的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中,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
  
  “从资源禀赋来讲,中国西部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最核心的优势在于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从生态角度讲,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同时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级探险胜地;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山脉展示出中国山地的雄奇挺拔;青海湖、纳木错、羊卓雍错、赛里木湖、喀纳斯湖等无一不是极致湖景;伊犁河谷和可可西里有地球上最优美的草原。除海洋之外,中国西部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最极致的自然资源品类。从文化角度讲,西部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位列世界四大古都;丝绸之路贯穿了中国西部,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西部还拥有精彩纷呈的少数民族风情,至今仍保持着丰沛的文化活力。”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葛磊曾在报道中分析了几方面原因。
  
  当然,交通的便利对于西部旅游也很关键。一位经常喜欢到西藏旅游的游客告诉记者,以前去西藏需要三十多个小时,飞机仅有一班,如果自驾游的话,部分路段的艰险还是很让人望而生畏的。如今,不仅铁路提速、飞机班列越来越多,通向西藏的路也越来越好,如此,不仅节省了路上的时间,也让他们欣赏到了西藏更多的美景。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西部各个景点也在努力寻找创新点。乘驼观光、文创雪糕、不倒翁小姐姐一度登上热搜榜,各种地质观光、飞行体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也受到热捧。
  
  西部正在积极迎合着各方来客,每一片土地都在用心经营着。

华山西峰
  
  西部旅游如何趁势而上
  
  西部地区的优势显而易见,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后发优势都展示出了自身独有的特色。然而有些因素对于西部旅游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无论是市场淡旺季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是交通条件长期的制约,亦或者是更多需要健全的市场机制都需要引起重视。
  
  就交通来讲,虽然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西部交通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善,但由于西部地广人稀、点多线长,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是有许多无法弥补的差距,尤其是一到旅游旺季就出现供应明显不足;从营商环境来讲,西部地区旅游产品开发比较粗糙和雷同,旅游服务不能按质论价等,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葛磊多次建议,西部旅游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首先要有“保护观”,构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首先要建立在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积极保护的基础上,最小限度地干预自然,最大力度地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其次要有“市场观”。根据游客的需求构建旅游全要素体系,注重在亲子、研学、康养、旅拍等细分市场创建有竞争力的品牌和服务。第三要有“空间观”。西部地域辽阔,最适宜自驾游,需要更好的道路条件、信息覆盖、交通指示系统和营地产品等。第四要有“创新观”。西部旅游目前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这就要求开发个性化的体验,比如冰川徒步、游牧骑行、皮划艇、森林溜索、跳伞以及非遗手作、家庭牧场等本土生活的特色体验。此外,还要有“质量观”。西部地区生态条件脆弱,不宜一味追求高客流量的观光旅游,而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低密度 高质量”将成为西部旅游的新常态。
  
  而谈到旅游目的地如何实现向西,向西,再向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燕说,旅游一路向西有基础。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运行主体应从全局角度把握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要注重竞争优势的发挥。各地方旅游业运营主体应转变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大产业理念下,联动开发旅游资源,既体现当地的特色,又整合共同的优势,既保障特色项目开展,又避免近距离产品替代的恶性竞争,通过各种有利途径引导促进西部旅游联动发展,推进西部旅游产业实现共赢。
  
  旅游目的地,向西,向西,再向西!一路各种风景无需打造,它们以最原生态、最精美的样子,期待着与天南海北的游客相遇在西部,相遇在祖国最原真、最生态的大地上。(文/记者 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