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_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千年流淌龙首渠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人气:
   
  九曲黄河,民族摇篮,金涛澎湃激荡。北洛河者,大河支脉,千里入渭汇黄。洛惠渠乃引洛水工,惠秦东则青史弘彰。
 
  洛惠水工,肇始汉武,《史记》备载,河渠书详。穿渠自澄,凿井商颜,井渠之法,引流汤汤。因惊现龙骨而得名,故渠称龙首而留芳。此后千载,屡有重修,兴兴衰衰,岁月沧桑。
 
  这是选自陕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张德虎创作的《洛惠渠赋》,字字珠玑,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洛惠渠的前身——龙首渠的故事。
 
  龙首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因工程之宏伟险绝,被称为水工建筑的地下长城。这段穿过商颜山(即今铁镰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
 
  “商颜苍苍,洛水泱泱……三农乐耕凿之天,康衢歌太平之美。”这是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在《龙首渠赋》中对龙首渠引洛灌溉这项伟大工程的赞叹。
 
  这项水利工程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七月的一天,记者跟随采访团一起走进了龙首渠。
 
  洞穿千年的奇迹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地处秦东平原渭洛河阶地,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引洛灌溉历来是当地摆脱农业困境的重要手段。洛河属于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榆林市定边县白于山南麓,流经榆林、延安后,穿越渭南市的澄城、白水、蒲城、大荔县,于三河口注入渭河,全长680千米,是流经陕西境内最长的河流。
 
  说起龙首渠的故事,则要将镜头切换到两千年前。
 
  那是在公元前120年,临晋(今大荔县)太守庄熊罴向皇帝上书,建议开渠引洛水灌田。他说临晋的百姓愿意开挖一条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以灌溉,收到亩产十石(一石等于10斗)的效益。汉武帝刘彻采取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征调了一万多人开渠,历时十余载,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因施工中挖出了“龙骨”(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
 
  在开凿龙首渠的过程中问题不断、困难重重,“铁镰山”成为了最大的绊脚石。

  据资料介绍,当时引洛水灌溉临晋平原,就必须在临晋上游(今澄城县)境内开渠。可是在临晋与征县间却横亘着一座东西狭长的铁镰山,如何穿越成为给当时最大的难题。
 
  铁镰山引水隧洞长3.5千米,最初采用“明挖”的办法进行施工,但由于山高四十余丈,四周都是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造成塌方,后来经过古人的多方探索,创造出了充满神奇智慧的“井渠法”。
 
  在龙首渠井渠遗址前,记者被裸露在黄土悬崖上的两条土柱所吸引,其均呈圆状,粗细相同,“部分身子”镶嵌在土墙内。仰视而看,威严耸立,浑然天成。这就是“井渠法”的诞生地。
 
  《史记·河渠书》记载当时井渠施工法的技术要领是:”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之所以采取“井渠法”,是因为该渠道要穿越十余里的铁镰山,如果只从两端相向开挖,施工面较少、洞内通风、照明也有困难。若在渠线中途多打几个竖井,这样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能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改善了洞内通风和采光的条件。具体施工方法是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竖井的布设一举三得: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还提高了工效。在20多千米的渠道干线施工中,古人采取横绝技术穿过河沟。在两端不通视的情况下,准确地确定渠线方位和竖井位置,展示出高超的测量技术,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后来人们如此总结“井渠法”的功劳,它为隧洞施工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直到今天新疆的坎儿井就是用这种井渠结合的方法在沙漠地区修建灌溉渠道,后来乃至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采用这种方法灌溉农田,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龙首渠的前世今生
 
  经过十余年的施工,龙首渠建成,可惜它的前行之路并未一帆风顺。由于当时井渠未加衬砌,井渠通水后,黄土遇水坍塌,渠岸频频崩塌,隧洞也因流沙和潜泉影响而淤塞无常,加之战乱频繁,致使工程没有持久发挥效益。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历朝历代的人们对于龙首渠的探索。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肇始于汉,筑陂于三国,重开于北周,显效于唐,不绝于宋元,泉溉于明清,兴建于民国而振兴于当代。
 
  公元233年,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叡拓展古灌区,在龙首渠下游兴建临晋陂引洛灌溉,充足的粮草,使这里成为曹魏政权统一中原的根据地;公元562年,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重新开凿龙首渠,国力大增;公元719年,唐玄宗时期,同州刺史姜师度在通灵陂引洛灌溉、压碱淤地,收获万计,水利工程强有力的支撑了开元盛世;元、明、清时期,引洛灌溉零星分布,凿井引泉灌溉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再到清代的《池泉分水碑》《水利章程碑》记载了灌溉次序、组织结构、纠纷处理等管理制度。
 
  直到1929年,关中发生年馑,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兴修水利被提上日程。
 
  “关中沃野千里,极利农业,厥土黄壤,所虑唯旱”。1934年,由时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将军倡修,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规划,主持兴办泾、渭、洛等“关中八惠”渠工程,开始修筑龙首渠,后更名为洛惠渠。
 
  从那时开始,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最终历时十四年才得以将此重大灌溉工程建成,其渠线布设、灌区控制科学合理,和龙首渠不谋而合,足见古人匠心独运,高瞻远瞩。
 
  千年后的精彩亮相
 
  经过走访龙首坝、曲里渡槽、龙首渠井渠遗址、五洞、义井闸楼、藏银楼等遗产景点后,记者见证着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灌溉工程的宏伟壮观,感叹着古人的聪明智慧,分享着在这历史长廊中演变出的灌溉文化。
 
  首先蔚为壮观的便是龙首坝。在滔滔水声的吸引下,我们加快步伐走向坝址。远远望去,只见整个坝体宛如一块白色巨幕,徐徐重叠再拉开,溅起的水花时而轻柔、时而猛烈,互相激荡,宛如一幅画卷,集唯美与壮阔与一身,让人叹为观止。
 
  据介绍,龙首坝始建于1934年,因汉武帝曾在此开凿龙首渠,故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赐名“龙首坝”。坝体由李奎顺设计,坝顶长177.7米、坝基宽22.5米、坝高16.2米。在这里您能领略到大坝雄姿、跌瀑奇观、平湖夜月、龙眼秋波、坝顶踏浪、深潭龙吟、退水流飞、碑亭丹书八景,只有声临其境,方能感受其之壮美。
 
  “曲里渡槽”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洛惠渠总干渠跨越夺村、大峪河而修建的大型建筑,是整个灌区输水的咽喉工程。从远处看,由李仪祉撰文,李奎顺手书的“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巨幅楹联像一个硬汉支撑着整个工程,这一民国洛惠渠标志性工程于1935年建造,槽身长116米,高24米。渡槽结构精巧,刚柔相济;凌空飞渡、巍峨壮观。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龙首渠总干渠最后一个输水隧洞——“五洞”,因铁镰山隧洞共有五座,李仪祉依次赐名为澄源洞、甫田洞、大有洞、朝川洞、平之洞,寓意灌溉澄城、蒲城、大荔、朝邑、平民五县,与西汉龙首渠洞线基本吻合,简称五洞,又名平之洞,意在纪念因工殉职的工程师张平之先生。洞身横穿铁镰山,全长3467米,于1946年11月凿通,该项工程也因以工亡52人牺牲之大、十三载建设历时之长、数百万银元花费之巨而冠绝一时、蜚声中外,成为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的精神高地。
 
  而义井闸楼则是洛惠渠水工建筑独具民国范的宠儿,它是洛东灌区的分水枢纽,东、西、中三条干渠由此调配分水。闸楼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层为宫殿式构造,砖雕细腻,古香古色,飞阁流丹,气势恢宏;下层无墙,为游亭式走廊,层高2.3米,加之红柱、绿窗、灰墙,郎阔美观,独具风韵。1975年干渠改线后闸楼停用,却依然保留了中干渠行水功能。
 
  让大家颇感兴趣的还有藏银楼,这是1933年兴建洛惠渠时设立的银库,其就是为储藏银元而专门修造的碉堡式两层青石建筑,内有通风口、射击孔及瞭望台,防御功能齐全。银库置于顶部,隐蔽性强,为整栋楼最安全部位,据说这是国内首创,世界唯一。
 
  每一个遗址背后都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惊叹古人何以铸就如此辉煌工程之时,我们更为当时建设者们的独具匠心竖起大拇指,在这项重大的水利工程背后,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
 
  不遗余力的付出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在这片黄土地上,先后有以李冰、史禄、郑国、萧何、隋炀帝、唐玄宗、李仪祉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开创了秦代以来兴建的郑国渠,隋代兴建的南北大运河,唐代的三白渠,还有“关中八惠”水利工程等工程。
 
  而龙首渠古灌区更是凝聚了许多先贤水利工作者的辛苦付出。
 
  李仪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也是洛惠渠工程的倡导者和规划者。1930年,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邀请李仪祉主持兴建洛惠渠,规划“关中八惠”(泾、洛、渭、梅、黑、落、沣、泔)。
 
  在1932年泾惠渠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李仪祉生了大病,便辞去原建设厅厅长职务,专任陕西省水利局长。他在病中筹划着洛惠渠工程,并派专员组成测量队,实地测定渠线及灌溉地区地形图,并亲往荒山野岭,蹚河翻山、察勘渠线。
 
  1934年3月,洛惠渠破土动工,在工程进行期间,曾多次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使得洛惠渠员工深受感动和鼓舞。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李仪祉一面投入到抗日运动中,倡导救亡,一面还关心着洛惠渠工程建设,直到病逝。
 
  说到此,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水利专家——李奎顺。他在1933年2月陕西省引洛工程处成立时负责主持设计工作。1939年任泾洛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兴建洛惠渠的技术工作,亲自设计了渠首滚水坝,曲里、夺村渡槽和隧洞工程,特别是修建第五号隧洞(平之洞),耗费了他十余年的心血。
 
  五号隧洞开工时,地质复杂、流沙潜泉相继出现,洞土塌落、泥沙外涌。在当时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李奎顺克服万难,以惊人的毅力,广博的学识,先后采用了气压工作法,铜板洞壳推进法,大改线、大开挖,于1946年11月终将此隧洞凿通,为总干渠工程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还有杨虎城、张平之、蔚长茂、傅健、李瑞宣等先辈们对于洛惠渠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在《洛惠渠志》等书中均有记载,其丰功伟绩永远留在人间。
 
  谱写薪火相传的水利史诗
 
  千里河西地,秦东米粮川。现在的洛惠渠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工程由大坝、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组成,分设洛东、洛西两大系统,共有干支渠18条,灌溉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69万人口,灌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而今洛惠渠正向着惠及农业、工业、生态多维的现代化灌区迈进,在延续黄河历史文脉的同时,造就了更加丰美宜人的渭北大地。
 
  龙首渠古灌区两千多年的兴废更替,成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精神的凝聚和写照。与陕西的郑国渠、成都的都江堰等重大水利灌溉工程相同的是,在经过多年的历史更迭后,龙首渠引洛灌溉工程缔造出来的功绩不单单是利民利国的千秋业绩,更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科学技术宝库增添了一笔珍贵财富,谱写了一部兴废更替、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
 
  如今,龙首渠引洛古灌溉渠正在申请世界灌溉工程,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的同时,我们更要将这一重大水利工程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让中华文明的传承万年不息。(文/本刊记者张静)
 
  (本文特别鸣谢:陕西省水利厅洛惠渠管理局)
责任编辑:艾米杰
首页 | 公告公示 | 举报投诉 | 网站声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陕ICP备19001718号-1 投稿邮箱:xbjcw@qq.com法律顾问:王浩公 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郭毅新 陕西帝意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