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企业纾困 为市场解忧

2020-09-30 16:22:2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至今,我们经历了许多突如其来的巨变和措手不及的挫折。疫情对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形成重大冲击,并引起非常规波动。
  
  一是新冠疫情的突发和应对时段。从迅速果断应对疫情,到动员全国力量和医疗卫生健康资源开展防控救治救助工作,把防控疫情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和头等大事抓紧落实和推进,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同时,除医疗卫生健康资源和人民生活物资保障外,生产领域迎来紧急刹车,其他经济社会运转几乎瞬间“休眠”。
  
  二是阻击疫情与恢复生产并举时段。经过最严厉的近两个月抗疫工作,疫情形势取得了阶段性积极进展,此后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⑴加急组织防疫物资生产与供给,全力保障供应;⑵努力巩固疫情防控良好态势;⑶因时因势调整防疫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点;⑷确保各项既定任务全面推进。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任务完成。
  
  三是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步伐加快时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因势利导,不断调整宏观政策,推进经济社会恢复运转,加快有效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直播带货拉动经济增长成为新亮点。
  
  四是常态化防疫下经济复苏加快阶段。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果,经济复苏迈出更大步伐,不设经济增长目标,有效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明显。
  
  从一季度经济的严重下滑受挫,到二季度加大政策红利释放和奋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二季度全国GDP增速由负转正为3.2%,上半年同比下降1.6%;陕西上半年GDP增速恢复到-0.3%(增幅较一季度提升5.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当前看,上半年经济数据说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冲击是可控的,经济潜藏自我恢复和调整能力依然很强,弹性和空间较大,呈现出恢复性、调整性、创新性产业和生产并发前行,产业活动单位和市场自发性应对疫情和经济形势形成对冲态势。应对疫情冲击意识和氛围已经形成,市场抗击意识不断增强。
  
  当前,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扩散,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复苏仍面临较大压力。今后,更加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和贯彻落实好总书记来陕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有效做好“五个扎实”提升,加快推进“五项要求”落实,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积极兑现各项宏观政策措施红利的基础上,持续研究实体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重点关注规模以上行业和实体企业,有效推进和维护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稳定畅通,积极促进规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摊贩集群效益的发挥,提升市场运行活跃度和发展质量…。
  
  当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和基础上加快经济复苏,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和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要维护和建立可控的疫情市场正常秩序,重点和核心要在“帮企业纾困解难,为市场创造条件”做文章。“疫情对企业最大的影响是市场疲弱不振,使一些企业的信心和预期不稳定”,解决好企业和市场问题,也就是解决“六稳” “六保”的核心和供给问题。
  
  维护与培育市场是企业纾困解难的关键。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首先,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生产行为质量与效益运行情况调研和研判,有效保质兑现国家、省市区县各项抗疫复工助企政策和措施,坚决规避和杜绝将政策红利变成“政策套利”“个人福利”“企业负担”等,真正使政策措施成为促进和支持企业度过难关、健康成长的推进剂和救命药。
  
  其次,加快供应链的恢复——主要解决资源型产品或加工产品等生产企业的全面恢复。针对企业订单减少、材料不足(价格波动)、要素供应不畅等突出问题,推出有效措施支持保供应、增订单、拓市场。运用政企联信保险模式,积极保订单、促运行、调价格和降低供给风险。
  
  第三,推进产业链完善和复苏——重点解决好生产秩序和流程的问题,促进生产与流通领域的全面恢复。采取全产业链鼓励激励机制运行模式,形成闭环产业链,以及各个连接节点产业(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保障体系与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企业或产业活动单位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四,加强价值链恢复和弥补——关注和解决产量与产值的问题。加强财务成本、风险核算与评估,特别是针对疫情期间财务运营的潜在风险及应对机制建立使用,建立政企联合型监测,有效推进财务运行与价格弹性体系的恢复,推进资本、财务、流通领域等之间市场资金链衔接和供给。
  
  第五,提高产业活动单位的有效带动——通过帮扶和救助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有效带动和活跃度复苏起来,从而加快消费市场持续有效恢复,推进区域性内需增强和提高。
  
  第六,促进就业的有效带动——通过以上活动激活和融入人口就业环节问题的解决,从而解决收入和消费市场问题,推进商品市场有效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企业生产和产业链的持续有效恢复。
  
  第七,增强资本市场活力与流动性——瞄准金融体系与制度的灵活性和风险可控的操作性推进,在落实金融、财税等有关政策基础上,资本市场主体,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产业活动单位诉求,加强政策措施对接的精准度、实效性、时效性,灵活窗口操作,加快向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注入流动性资本,使小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服务体系要注重带动和激活财务资金的运行和市场资金有效流动,使资金或资本进入流通领域,实现收入、税收、社保等加快恢复。重点关注和研究那些经营效益下滑大,目前发展瓶颈大,不敢接受贷款或资金支持,担心企业效益一直不好还不上信贷的问题企业群体,瞄准企业具体需要解答或解决的现实问题,出主意想办法给方向。
  
  第八,加快市场的繁荣与再培育——通过以上有的放矢的营造生产环境和便利条件,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使整个生产、服务供给与消费系统运行活动恢复正常,来加快经济领域产业活动单位的有效复苏和发展。同时对于因疫情管控,在这段时间被迫倒闭、停工、间歇式生产经营等,以及新业态的出现、替代行业浮出等,要加快研究、研判、评估和监测,实时掌握动态,给予有效激励性推进和支持。解决好各自的利益诉求,杜绝和纠正因政绩追求和规划片面引导,隐性干扰和破坏市场自由选择与微观经济领域自发调整机制,导致或迫使民营企业集群被夹在其中,进退失措,减少民企在市场中成为政府政策规划博弈的对象,而与市场健康发展冲突。
  
  第九,积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除了改善硬件设施设备和制度性指导服务外,更多的应该从“你要干啥?你要办啥?”向“你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转变;从上门看脸,向沉下产业单位询情转变;从你要按时报送,向技术性终端服务提供和深入一线解决转变;从看数据向看生产解析市场,提供价值信息转变;从等一会向立即转变;从这里不允许摆摊,向有限区域地域引导和协助转变等等,主要从硬环境向软环境提升,优化服务质量和效率转变。
  
  “机遇在困境中生成,创新在限制中酝酿”。本次疫情期间有效推进了很多行业细分需求,为企业和市场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新机遇、新业态、新动能正在不断形成,新的产业活动单位和市场正在孕育发展。这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有效的融资、咨询、业务对接以及市场拓展等服务,以加快新兴市场的培育与形成。
  
  (文/郭秦川   作者系陕西省统计局科研所高级调查分析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