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启示录

2020-06-24 17:39:4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0年春节之前,五六毛钱一只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在国内的医药商超中还随处可见,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口罩价格一路攀升,从最短缺时期的十几元一只且“一罩难求”的“非正常状态”,到4月24日当天中国口罩出口量达10.6亿,口罩产业经历了“过山车”般起承转合的命运轨迹。
 
  当下,口罩俨然已经成为2020年无可争议的年度“时尚单品”,然而,理性来看,疫情之下,几家欢喜几家愁,如火如荼的口罩产业背后,是“主业”市场的持续低靡与“副业”市场的艰难补位。
 
  早在“非典”时期,口罩曾一度十分热销,价格大幅上涨。上海三枪集团为强化生产能力,从各成衣车间调拨了210台机器,培训转岗了350人,使其日生产口罩能力达到创纪录的7万只。
 
  而2003年也成为我国医疗器械普及化的关键之年。“非典”之后,我国推进了各种医疗器械类标准的制作,加快了诸如口罩、体温计、塑胶手套、塑胶鞋、消毒液等医用品的民用化。
 
  2003年8月13日,国家食药监局下发了《关于将医用防护口罩等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将“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
 
  尽管在2003年,“口罩”也同如今一般受到市场热捧,但依然难与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相提并论,因为,2020年的“口罩”,不仅是中国市场的紧缺商品,更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抢手货”。
 
  1月中旬,国内疫情形势急转直下,人们对于口罩的需求一时间暴增。据统计,1月20日,叮当快药平台上的口罩销量为前一周总和的2倍,而淘宝与京东等平台上,3M、霍尼韦尔等知名厂商官方自营店内,N95级别的口罩均已显示缺货。
 
  疫情之下,对于多数“主业”难以为继的企业来讲,“口罩”则成为最大的“风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目前按照市场价格,口罩生产是利润比较高的。比方说平时只卖几毛钱一只的口罩,现在卖几块钱,包括目前对海外的销售也是比较高的利润。”
 
  于是,生产口罩成了很多企业开展“自救”的砝码。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我国经营范围包含口罩且在业续存的企业共计6.9万家,其中,有1.9万家企业是在1月25日疫情暴发后新增,如富士康新增从事医用口罩的生产,比亚迪援产口罩和消毒液,中石化宣布开始生产口罩等。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4月30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量达到4.5亿只。而2019年时,中国大陆地区口罩年总产才超过50亿只。
 
  然而,在企业并未完全复工的当时,人工、物流和原材料等多重生产端因素受到影响,口罩生产成本自然也比疫情发生前更高。以一次性医用口罩为例,原材料成本包括无纺布、熔喷布、橡胶皮筋、铝塑条。而数据显示,熔喷布的价格在疫情期间水涨船高,甚至从2万元/吨上涨至几十万元/吨,导致口罩成本大幅上升。
 
  口罩生产成本的升高直接导致了口罩价格的激增,然而,正当许多企业以为借助口罩便能度过疫情艰难时期时,一些熔喷布生产巨头的大量供货直接将市场碾压。
 
  5月9日,中石化发布消息,疫情期间中石化紧急部署的两期16条熔喷布生产线全面建成,基于此,中石化的熔喷布日产能达到37吨,合计年产能逾1.35万吨。
 
  而据相关人士介绍,在无损耗的情况下,一吨熔喷布大约能生产25g一次性口罩105万只,或KN95口罩60万只,抑或医用N95口罩40万只。
 
  熔喷布不再稀缺,国内疫情防控逐步进入常态化,国内口罩市场需求明显也减少,于是口罩价格也逐渐回落。某些民营口罩企业主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虽然口罩现在还算不错,但明显不像二三月份那么火了,一些临时上马的口罩企业可能还没来得及生产就碰到了卖不出去的问题。
 
  “卖不出去”不仅仅源于国内口罩生产过剩,即便在近些日子以来需求量倍增的国际市场,依然没有其“出路”。4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了53号公告,公告要求对出口口罩进行商品检验。
 
  实际上,不论是医用、一次性及工业用口罩,国家都要求口罩生产企业取得“医用口罩注册证”及“医用口罩生产许可证”。而出口国外的口罩,不仅要取得国内的资质,更要符合进口国的质量标准,
 
  而截至目前,中国只有150家医用防护口罩的白名单,523家医用外科口罩白名单,752家一次性医用口罩白名单。而这些数字对于有着近5万家口罩生产商的中国来讲,恐怕只是九牛一毛。
 
  3月31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强调,有关医疗物资出口企业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这对于国内大量没有取得医疗器械产品证书的一次口罩厂商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与新冠病毒的流行这一“黑天鹅”事件相比,突如其来的“口罩产能过剩”则更像是“灰犀牛”事件。
 
  疫情防控初期,为快速增加口罩产量,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这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的集中体现。但在口罩产能的“几何级”增长背后,“一哄而上”的口罩生产商如何“全身而退”,亦是“后疫情时代”的关键议题。(文/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