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努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2020-06-24 17:32:4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4月20日下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后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硬茬遏制违规开发,青山保卫战告捷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北麓生态曾一度遭到破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坚决整改。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动真格、出硬招。2018年,中央派驻专项整治工作组对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展开专项整治工作,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这场秦岭保卫战,备受全国关注!
 
  2018年冬季,陕西以整治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秦岭区域生态环境整治。
 
  随后,陕西又紧锣密鼓地进一步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扩展核心保护区范围;编制秦岭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把保护秦岭的政治责任、行动担当推向纵深,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
 
  2019年12月1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对秦岭地区矿山资源开发规划、审批、监管、保护、治理都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秦岭地区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不再新设矿业权,秦岭北坡禁止开山采石,而已设的170矿业权全部退出。
 
  在中央派驻专项整治工作组督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下硬茬遏制违规开发,秦岭生态环境保卫战告捷。
 
  正如今年4月28日国家生态环境部通报:秦岭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总体良好。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活动等威胁因素得到基本遏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持稳定,野生大熊猫、朱鹮等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较好保护,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高。
 
  如今走在秦岭北麓各个峪口,秦岭的模样发生了可喜变化。违建别墅已不见踪迹,保护区里的小水电站也逐步退出。在复绿的山脚下,一排排新栽的白杨已然成林,像一队队卫士傲然直立,迎风摇曳,守护着秦岭的宁静、和谐、美丽。
 
  小木耳撬动大产业,秦岭深处践行“两山论”
 
  保护秦岭生态的脚步,陕西始终没有停下来过。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汉、丹江流域在陕西涵盖陕南三市28个县(区)不仅关停了很多工矿企业和黄姜加工企业,还启动了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和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陕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始端,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为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秦岭更是汉江、丹江的发源地。
 
  早在2007年,陕西就颁布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为一座山脉立法。
 
  清水进京,污染企业关停,GDP增速并没有缓步,而且身居在秦巴山区的各县居民,依靠青山绿水,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生态饭”。“靠山吃山”的含义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木耳到魔芋,从黑米到核桃,从茶叶到中药,人们惊喜地发现并不是大山养不活人,而是人要学会和大山共同涵养,和谐共生。通过专业科学的生产和系统高效的市场运营,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产业也越来越多,过去的山窝窝现在变成了“金窝窝”。
 
  “小木耳,大产业。”总书记在柞水县金米村为柞水木耳点赞。
 
  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腹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气候优势为木耳产业提供了理想的发展环境,金米村就在木耳最佳适生区。据本刊记者了解,近年来,金米村先后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家、旅游企业2家,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目前全村共栽种木耳300万袋。今年春季,金米村栽植木耳185万袋,预计产干耳15.5万斤,实现产值464.4万元,产业户户均增收19900元。
 
  柞水黑木耳味道鲜美,个大肉厚,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山珍之称。如今已经成为柞水脱贫致富的“金耳朵”。2012年柞水木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随后柞水县启动实施木耳产业“1153”计划(1万亩、1亿袋、5千吨产量、3亿元产值)和特色产业提升八大行动,全县共建成5条千万袋菌包生产线、1000个木耳吊袋大棚、42个百万袋木耳示范基地,将全县7140户贫困户聚集镶嵌在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上。2019年,柞水县依靠木耳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木耳扶贫案例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
 
  如柞水一样,秦岭深处各县,适合木耳、蘑菇等食用菌生长的地域很广阔,陕西也在持续扶持陕南各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作为撑起当地经济的一根“顶梁柱”。“小木耳”成为让总书记赞口不绝的“大产业”,此言不虚,陕南三市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以数十亿计。
 
  若果说一朵朵小木耳,成为柞水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耳朵”;那么一座座茶山,则是秦岭居民的“金山银山”。
 
  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的三头山,满目苍翠,云遮雾绕。这里是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属苏陕扶贫协作项目。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个茶园,察看春茶长势,并同茶农们亲切交谈。他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据本刊记者了解,近几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积极布局了陕西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苹果、羊乳和棚室栽培业是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食用菌、茶叶、猕猴桃……等“X”个产业,则是百亿级、十亿级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其中,陕西茶叶面积、产量居全国第8和第10,产值已经达到全国第7;陕西省在秦岭北麓建成世界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面积100万亩,年总产量140万吨,约占世界的1/3。食用菌、茶叶、猕猴桃……已经成为秦岭深处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守护绿水青山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保护秦岭生态,守护绿水青山,陕西还将加快脚步。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牛背梁叮嘱随行的陕西官员说,“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习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陕西各地积极行动起来。
 
  4月30日,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峪保护总站和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5个视频同步分会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联席(扩大)会议暨开展“守护绿水青山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宣誓活动拉开帷幕。
 
  这一天,从西安子午峪口到汉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从安康汉水之滨到渭南华山生态广场,从商洛丹鹤楼广场到宝鸡石鼓阁广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代表、秦岭生态保护网格员、青年志愿者共1600多人庄严宣誓:“从我做起、敬畏自然,牢记使命、履职尽责,爱护秦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守护中华民族祖脉,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5月9日上午,骤雨抽打着地面,云雾迷蒙的秦岭黄柏峪来了西安市鄠邑区的122名“客人”。这是西安市鄠邑区把领导干部的任前第一课堂,搬到了这里。这是一堂生动的生态环境警示课,这堂课让鄠邑区新任职及晋升的122名领导干部,直视生态破坏的教训。
 
  这些“新官”们直观地感悟到:曾经的非法采挖,将这里的山体削成光秃秃的峭壁或鹰嘴形,在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采石区域到处都是“白疤瘌”。而眼前不远处的山体,挂着网,阳光雨露的浸润,呼唤着新绿的苏醒。如今的秦岭黄柏峪,正在加速“疗伤”。
 
  5月13日,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工作座谈会在安康市召开。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会上要求,陕南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高质量发展。胡和平还强调,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林果业、养殖业、富硒食品等区域特色农业,培育更多“小木耳、大产业”,加快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落实。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地有效地保护好秦岭巴山,抓好汉丹江等河湖综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绿水青山。
 
  陕西省长刘国中也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秦岭巴山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
 
  同日下午,西安市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度会,市委书记王浩指出,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重要要求,深刻理解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理解什么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认识抓生态环保就是讲政治、就是抓民生、就是抓转型升级、就是抓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各项工作。
 
  从省市领导的讲话中,可见陕西肩负起秦岭卫士的坚定决心。各级政府、各地干部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西安市莲湖法院团委还组织了青年干警,在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开展普法宣传,从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等方面,呼吁群众不捕、不食、不送、不买野生动物,形成保护野生动物、崇尚健康生活的良好风尚。
 
  就在本刊即将截稿的时候,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个被媒体喻为“西部大开发2.0版”的新政要求:今后,陕西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同时,还须加快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努力扛起秦岭生态卫士的重任。(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