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河尽显陕西担当

2020-06-24 17:28:3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19年9月17日,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眼前的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豪情满怀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同时,也直指黄河的种种近忧、隐患。总书记是在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崭新的宏伟蓝图。
 
  今年4月20日—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这是总书记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基本方略。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948年3月,毛主席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时,望着滚滚黄河水,深深感叹:“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的确,从长度上讲,黄河没有长江长;从水量上讲,她更是名落许多河流之后。但是,对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来说,黄河的贡献、黄河的伟大,是任何一条河流无法堪比的。哪怕是国内水量最大、流程最长的长江,其政治、文化、历史的影响力,也难以比超黄河。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东入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四个地貌单元、三级地形阶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在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时,挟带了大量泥沙,因而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大河。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曾用“浊河”来称呼黄河,到了唐朝正式称为“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浩浩黄河水,同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它不仅灌溉了黄河两岸的土地,滋养了流域内外的人民,更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
 
  历史上,“河”曾是黄河的专称。自夏至宋,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从炎黄二帝,到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思想巨匠,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到《诗经》《易经》《道德经》《史记》以至汉赋、唐诗、宋词,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到天象历法、农学、医学、水利等,中华文化的诸多元典、古代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都诞生于这片土地。黄河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塑造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并深刻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民族治黄史,深入剖析黄河治理的难题症结,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将其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前所未有的全新定位,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工作开辟了全新视野;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开启大江大河的“大治时代”,谱写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篇章。
 
  开启大江大河的“大治时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黄河岁岁安澜,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影响北达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特别是黄河夺淮入海,对江淮地区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了淮河流域700余年的灾难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中。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翻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
 
  1952年,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黄河就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5年,毛主席又批示“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就曾带领群众一起淤地打坝、修梯田、植树种草,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一次次不辞辛苦,奔赴沿黄九省区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指引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
 
  经过7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斗争,我国从“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暴虐为害的历史,交出了一份亘古未有的优异的治黄答卷。
 
  70多年来,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4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一批重要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并很好利用的重大突破。历史上,当洪水流量超过每秒1万立方米时,黄河下游就要决口泛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了12次洪峰流量大于每秒1万立方米的洪水,黄河却再也没有决过口,创造了岁岁安澜的新纪录。近20年,黄河含沙量累计下降超过8成。
 
  科学利用让黄河真正由“害河”变成了“利河”。通过自流引水、提水灌溉、节水改造,黄河流域引黄灌溉面积增长了10多倍,昔日的苦瘠之地变成了高产良田,形成了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入冀等引调水工程,有效缓解了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区缺水的状况,有力支撑了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黄河水电资源得到有序开发,2018年黄河干流16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已达1083万千瓦。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迈进了山川秀美的新时代。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大河奔流,岁月悠悠。古老的母亲河,在新时代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要求要抓紧开展顶层设计,组织编制规划纲要,成立领导小组,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中央、省区、市县的职责任务,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黄河流域治理的陕西担当
 
  黄河从内蒙古入陕,是陕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陕西最北的府谷县“鸡鸣三省”墙头村,是黄河入陕第一站。黄河从这里入陕到潼关陕豫交界出陕,流经榆林、延安、渭南3市13个县(市、区),全长719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5%。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文化,人类最早的农事活动,中国的黄帝部落,都诞生在黄河流域陕西段,这里孕育、创造和传承着华夏文明。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之一,土壤侵蚀类型多样,虽然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50,但土壤流失总量却占到全国的1/5。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57.8%。陕北黄土高原是黄河多沙粗沙集中来源区,黄土高原面积占全国的1/5,但多年来输入黄河的泥沙占一半以上,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的粗泥沙90%来自陕西。严重的水土流失,既危及黄河中下游安全,同时也严重制约陕西、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因为此,陕西的水土保持在全国一直举足轻重,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投资五分之一在陕西。可以说,黄河治理的根子在流域,中游的重点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据统计,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平方公里;年均入黄泥沙由过去的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仅延安一市累计退耕还林就超1000万亩,减少河流泥沙含量的78%,平均每年拦沙4.5亿吨。如今,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
 
  为了保护“母亲河”,陕西从同样流经陕西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入手,2011年展开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并先后出台《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2016年渭河入选全国10条“最美家乡河”。同时,陕西还制定《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截至2018年,黄河干流水质已由轻度污染明显改善为优。入黄支流中一半以上水质优良。
 
  近年来,陕西每年省级财政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6亿元以上,在全国排名领先;全省年均治理水土流失3000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率先在全国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每年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0亿元以上,为全国第一;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33万亩,农村水生态修复整治涝池、塘坝、站窖4000多座,全国领先;建成淤地坝3.4万座,约占全国的60%,已累计拦泥58亿吨,淤地90万亩,每年可增产粮食4亿公斤;建成21个国家级、49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区……
 
  除了生态保护的成就,黄河的流经也正在为陕西带来越来越强的经济发展动力。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通过《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全省沿黄地区将围绕“一园两群三片四核”总体空间布局,以三大分区为基础,以县城、特色小城镇、产业园区和景区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延伸,打造集生态文明、城镇化特色、文化旅游、区域合作为一体的示范区。2017年8月被誉为中国“1号公路”的陕西沿黄公路通车,沿着黄河西岸串起我省4市12县50多景点,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20万人。
 
  如今,面对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2019年10月25日,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要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狠抓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完善黄河防洪体系,推进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统筹渭河等主要支流防洪,确保黄河长久安澜。
 
  今年4月1日,陕西省印发《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5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还规划制定了陕北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工程、陕西黄河沿岸旅游经济带水土保持长廊工程、陕西白于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陕西子午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渭北旱腰带塬面保护工程、秦岭北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六大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等等。这一系列举措,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力争做出新的更大的陕西贡献。(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