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黄河文化之“魂” ——渭南市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0-05-27 10:09:3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渭南,秦东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有着历久弥新的生态资源:苍翠蕴郁的华山、少华山既展现了秦岭山系的雄浑豪迈,又不失“文化渭南”独有的隽永秀丽;
 
  这里有着砥砺共产党人初心的红色高地:渭华起义、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不仅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奋斗足迹,更将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赓续相传;
 
  这里有着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诗经文化、沙苑文化等一本本厚重的经典,濡养着万千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酒圣杜康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树立起一座座彪炳史册的文化丰碑。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乘着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春风,坐拥历史厚赠的渭南坚持打好“文化牌”,始终坚持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将文化和旅游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合点,致力于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打造国际华山、旅游城市、帝陵文化、红色爱国教育等文旅融合旅游品牌,做好黄河文化旅游大文章,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路辛勤耕耘,一路高奏凯歌。渭南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有效的融合发展,让秦东大地不断焕发出独具特色的人文魅力,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18%。厚积薄发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使这片孕育着无穷生机与希望的土地焕发出新的靓丽光彩。
 
  全域布局  构建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根与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渭南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加快推动渭南由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如何让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大力推进“黄河文化旅游”整体品牌建设,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旅游廊道,做足黄河华夏京畿道文化、东府民俗风情和黄河湿地旅游“组合专辑”。
 
  通过近年来一系列的中长期规划,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清晰明了,文旅融合成为提及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渭南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渭南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全市及各区县不断创新推出或建设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文旅产品融建新机制。韩城创新促进旅游业突破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1亿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创新和旅游创业。白水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总公司,用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本地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活用债券、信托等多种融资方式,用全社会的资金投入白水旅游。 
 
  项目引领  打造战略性支柱新产业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会从多个侧面影响一个城市的整体综合实力,是城市全方位展示建设发展成就的“软名片”。如何让这张“名片”叫得响、能发光,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渭南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市围绕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紧盯市场需求,每年策划包装文化、旅游、文物项目30个以上,五年内累计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突破1000亿元。其中,2018年在建旅游重点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31.04亿元,完成投资10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任务;争取32个中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共计1630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上档次,渭南坚持项目为王,遵循国际慢城理念思路,策划推动华阴国际慢城示范区建设,打造以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推进白居易文旅小镇和白水仓颉上古文化园等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集文化和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旅游园区。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建设集科研、展示、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刘家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渭南博物馆打造成全省首家智慧博物馆,加快唐帝陵数字化建设项目的申报,用现代科技再现大唐的兴衰历程和盛世雄风。
 
  同时,渭南积极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深化“旅游+”跨界融合,大幅提升“山、水、城、陵、红”五大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构建国际华山品牌,打造黄河湿地文旅品牌,提升旅游城市品牌,塑造帝陵文化品牌,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不断培育壮大旅游新业态。
 
  截至目前,渭南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78家(其中4A级以上15家);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9处、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旅游示范县4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20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6个。项目为王,行动至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旅游新业态,擦亮了全市文化旅游品牌。
 
  提升品质  塑优渭南旅游新形象
 
  2019年国庆佳节之际举行的2019“不夜渭南城越夜越精彩”系列活动暨创客夜市启幕仪式至今让许多渭南市民记忆犹新。这次活动致力于打造一个多方位、立体式的“不夜渭南城”,以助力渭南市夜间经济发展,活跃夜间商业市场,让市民和来渭游客领略到了秦东明珠别致的夜色阑珊。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渭南按照“一年一主题,一季一中心,一月一活动”的要求,加快完善落实《渭南城市品牌提升暨文旅产业发展促进方案》,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安排全市营销工作,配合省厅,形成市、县、景区宣传一口腔,全省一盘棋的宣传营销格局,通过多形式、多方面持续宣传,全面提升渭南城市形象。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硬件改造提升。编制完成《渭南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渭南市高级民宿发展规划》,抓好组织实施;建设覆盖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线路的游客集散中心及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依托现有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构建渭南旅游“快进”系统;提升景区道路、慢行系统以及停车场(位)、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厕所、汽车救援点、观景台等配套设施,打造自驾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建设提升旅游餐饮住宿设施,构建全市旅游餐饮网络。
 
  制定完善渭南旅游标准及新业态、新产品标准规范,持续开展“三创三评”活动,组织开展千人行业培训计划,提升旅行社、旅游餐饮住宿等涉旅企业及导游、志愿者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规范设置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导览标识;发挥智慧旅游体系技术优势,为游客出游提供旅游咨询、产品推荐、优惠促销、行程规划、景区门票和酒店预订、景区导游导览、虚拟旅游、旅游地图导航、互动评论等全行程一体化自助服务。
 
  非遗传承 增添文化旅游新韵味
 
  蒲城麦秆画、华阴老腔、华州皮影、富平柿饼、潼关酱菜、澄城水盆、合阳提线木偶……这些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秦东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相继登上了全国手工艺品交易、央视春晚、博鳌论坛等越来越大的舞台,被越来越多人熟知、了解,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渭南非遗文化的迷人魅力。
 
  目前,渭南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传承人9人,省级项目96项,传承人70人,市级项目253项,传承人501人,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级项目为基础,省级项目为重点,国家级项目为骨干的四级保护体系。
 
  为进一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建成的西北首家数字化展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将一个个曾经发生、发展并延续至今的“秦东故事”,通过图文并茂、虚实相间的展览,诉说出渭南人民千百年来的情感累积与文化积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渭南故事”,成为一座记录和还原秦东五千年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活”的文化场馆,目前,已经接待10余万人次参观。
 
  利用民俗文化拓展乡村旅游内涵,围绕“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主题,先后开展了非遗脸谱展览、戏曲类非遗项目展演等“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依托农业公园、现代农业园等发展观光游、采摘游、休闲游,推出秋千节、酥梨节、槐花节、桃花节、杏花节、枣花节、荷花节、油菜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和各类古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提升潼关河坝会、华阴登山节、大荔下寨枣花节、合阳福山祈福节、洽川观鸟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品质。
 
  文艺精品  尽展文化惠民新魅力
 
  近年来,文化创作精品迭出,也使渭南文化品牌在全国声名远播。
 
  翻开近年来渭南市组织创作的文化艺术精品“成绩单”,可谓是硕果累累:
 
  秦腔现代戏《家园》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并荣获特别贡献奖;大型秦腔现代戏《玫瑰花开》、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同时荣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金果梦》荣获“剧目奖”;《玫瑰花开》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特别贡献奖、第七届中国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提升了渭南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大型秦腔历史剧《关中往事》、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电影剧本《清风碑》、广播剧《大学生村官》《永远的老腔》《迟开的野山菊》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尧头魂》、《渭水谣》两部优秀剧本入选2019年重点剧本创作研讨会。革命题材剧本《渭华星火》代表陕西参加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全国评选。秦腔剧《红梢林》获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晋京演出。秦腔历史剧《大将郭子仪》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一等奖,并分别在北京、深圳等地演出。
 
  此外,渭南市还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刘忠生  作者系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