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陕西各类企业经历停滞后正在迅速恢复运转。面对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人力、物料、产业链不配套的多个堵点,政府部门及时纾解,帮助企业重振信心。在政企协同下,市场正在有序复苏,人们熟悉的生活逐渐归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应该如何做好“六稳”,落实“六保”?陕西对此交出答卷。
政府“真金白银”促企业复工保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促进企业稳岗保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根本。
近日,记者走进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特高压产品制造部,看到工人们戴着口罩,正在岗位前紧张忙碌。受疫情影响,该公司2月产值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0%。公司党委副书记许日说,最困难时,政府送来了政策“礼包”,社保费减免、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预计可达1200余万元。目前公司达产95%,拉动上游115家企业复工。
“这些‘真金白银’为企业吃下了定心丸。”西电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郭栋介绍,据测算,全集团可得到1.2亿元政策补贴,1.8万名员工无裁员、未降薪。今年生产目标不变,还计划招聘250名大学生。
一些中小微企业因享受到阶段性免缴三项社保单位缴费而稳住了岗位。西安西航集团铝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公蕾说,公司业务以工程类项目为主,非常重视现金流,享受免征政策减轻了企业压力。疫情期间,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员工工资足额发放。
强化政策供给稳企稳岗,是陕西打出的稳就业“组合拳”之一。“通过‘顶格’减免社保费、加大稳岗返还比例、加大补贴力度等系列政策,全省企业加速回暖达产,稳住了就业‘基本盘’”。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井海滨说。
此外,陕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和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如何帮助农民工群体实现返岗就业,也成为保就业的重要一环。
对此,陕西分类精准施策,以“点对点、一站式”方式将农民工“送出去”;加快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开工扩岗,让部分“留下来”的农民工实现就地就业;精准服务对接需求,解决贫困群体“无工可打”问题。
近日,长期在江苏务工的汉中市农民工解秦炜夫妇乘劳务包机抵达南通,由于有健康互认机制,他们“出舱门”就能直接“进厂门”。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陈晓东介绍,人社部门与公安、交通运输、卫健等部门联手,为农民工返岗做好健康互认、岗位对接、“点对点”运送等服务。截至3月底,全省以包车、专列、专机等方式运送农民工11.2万人。
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在广州务工多年的易地搬迁户王世琴2月中旬来到家门口的松坝缘毛绒玩具厂工作,月收入有2000多元。目前,汉滨全区48家毛绒玩具厂已全部复工,吸纳就业5900余人,其中多数是贫困劳动力。
统计显示,陕西目前尚未脱贫的人口中,有7224人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针对这一“关键少数”,陕西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提供精准岗位对接服务。陕建集团成立11个工作专班,32户下属企业分工协作,派出工作人员逐一上门摸排,对其中有就业就学意愿的,安排其到陕建项目或企业所属技校就读,目前已累计达成就业就学意向750人。
截至3月底,陕西春节返乡农民工中已有253.1万人返岗复工,占总数的98.2%。近期,陕西还开始组织不少于5万名农民工参加免费线上技能培训,通过重点项目招用、新社区工厂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线上培训等“五个一批”措施,确保未脱贫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
“保姆式”服务助企业复工保供应链稳定
帮企不阻企,针对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对的各类问题,政府部门给予“保姆”式服务助其度过难关,对保障供应链配套具有积极作用。
高端显示行业是咸阳市的重要新兴产业。该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玻璃基板的生产企业虹宁公司负责人李木田对记者说:“春节期间,企业就没有停产,包括上班安全、饮食安全在内的所有问题,政府都给我们协调解决好了,企业设计月产能12万片,实际产出高达13.1万片。”据了解,由于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在饱和生产,该行业在咸阳的终端企业生产液晶电视机的冠捷科技公司到3月份时即出现了满负荷生产,平均每20秒就能生产出一台电视机。
在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的组装厂房内,一条520米长的主传送链滚动向前,一条条传输带交错纵横,零部件随之有序送到一个个工位上,这个生产线平均约7分钟便可下线一台汽车。
据了解,截至目前,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人员已经全部返岗,产能全面恢复。据陕汽集团负责人刘水库介绍,疫情发生之初,陕汽在供应链方面受到一些影响,如今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协调下,又随着湖北地区供应商的复工,供应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我们的订单量很饱满,正在抓紧生产。”刘水库说,“前期销售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从上个月开始我们的卡车开展了网络销售,目前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中石油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全明说,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地方政府的措施非常实在,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复工中,政府派出专人对接,帮助安排返榆人员住宿点,为企业提供3000个口罩和消毒液。这些都是很实在的措施,不是空喊口号。”
“当地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两栋楼专门用于返岗人员隔离。还免费提供了1500人的核酸检测,专职的驻厂联络人员,还帮助我们解决防疫物资采购问题,制定防控生产流程。” 陕西精益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海龙说。
目前,陕西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实现100%复工复产,中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正在逐步有序推进。
硬科技企业“危”中寻“机” 稳经济保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大批西安科技企业研发的“硬科技”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在抗疫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西安市以“硬科技”为抓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大量原创性技术被有效激活,成为助力抗疫和经济稳增长的“尖兵”,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整洁有序的生产线上,50多名工人正在快速组装零部件,大约1小时,一台核酸检测仪即可完工。从2020年春节开始,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没有停工,工人们加班加点为抗疫一线持续供应核酸检测仪。此次疫情发生后,他们生产的核酸检测仪器和试剂已经走进全国近600家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提供核酸提取及检测试剂约500万人份,仪器1000多台。
“公司创立于1997年,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沉淀,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先后助力抗击SARS、禽流感、非洲埃博拉等疫情。作为科技型企业能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作用,是我们20多年来苦练内功的结果。”西安天隆科技公司总经理李明说。
“人体温度筛查红外热像仪”是疫情期间应用十分广泛的一款高科技设备,可用于快速识别发热人员。而对于西安泰豪红外科技有限公司来说,生产体温筛查设备起初并非公司主业。
“我们公司一开始主要是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做特殊光学镜头、光电吊舱一类的产品。从2013年开始,才将业务扩大到医疗领域。”西安泰豪红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介绍。
疫情发生后,泰豪红外科技公司临危受命,整个团队放弃休假,投入到了战“疫”中。他们利用深厚的技术积累,将原有的智能医学红外影像设备进行改造,迅速投放到全国15个省、市。“目前在国内投放1200台左右,主要是在人流密集的车站、机场等,公司还和新加坡、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对接了相关需求。”刘伟说。
疫情之下,西安市一批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型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积累,将自主研发的产品投入抗疫一线,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避免直接接触的“无人化”技术在此次疫情期间大显身手,由西安市与清华大学联合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在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车上加载消毒模块,投放在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承担防疫、非直接接触式物资运输等工作。
“我们的无人车加装设备,就能代替人进行大量防疫工作。未来我们将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给不同行业提供智能无人车,承担城市安防、环境监测等工作。”新石器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西安)有限公司副总裁胡青雨说
3月9日,科技部正式公布,支持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安“硬科技”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步伐。“‘硬科技’是抗击疫情的‘尖兵’。放眼未来,它也将是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西安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说。
“一企一策”稳外资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趋势未见衰减,不乏有外资企业因此开始转移产能,重新布局。记者近日走访了三星、美光、施耐德、霍尼韦尔等西安市部分重点外资企业,这些外企目前都顺利恢复产能,有的甚至扩产扩能,一季度产值实现逆势上扬,企业普遍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表示将在疫情的“危”中寻机,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施耐德电气设备工程(西安)有限公司是知名跨国企业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最大的工厂。走进近4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厂房,记者看到,这里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有序和繁忙,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忙着装配各种型号的低压配电设备。
与本土企业一样,外资企业在复工初期也面临着物流不通、用工不足、供应链不畅等难题。西安市按照“一企一方案”的政策,专人专班服务企业,针对三大“堵点”发力,保障外资企业快速复工投入。
公司总经理殷勇说,复工初期,因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未能同时复工,企业部分主要原料供应一度告急,西安市政府积极协调供应商复工,并帮助500多名员工返岗,使得企业迅速复产复能。
2014年正式投产的三星半导体存储芯片一期项目春节期间没有停工。据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裁池贤基介绍,受疫情影响,2月份公司曾出现物流、原材料、人力等方面的问题,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一期项目一、二月都保持着每月生产13万片存储芯片的满产成绩。
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智能建筑科技集团在西安的生产工厂。公司总经理何军说,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服务在企业及时复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高新区向公司指派了联络员,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和困难,解决了人员和物流两大难题。相关部门及时开具复工证明,与员工所在的区县进行协调,帮助员工顺利回到西安。在物流方面,与交通部门和主要交通管控点协调,打通了企业运输物流通道。”何军说。
一些外企高管表示,疫情没有影响外企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相信中国一定能战胜疫情,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非常赞赏中国各级政府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为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的支持。施耐德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经过这次考验,我们与中国将更加同心同力,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施耐德电气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表示。
文旅企业谋求转型度困境
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70.8亿元,产业发展呈现上升态势。然而疫情对文化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部分文化企业各项业务全面停摆,不但颗粒无收还要承担退票、项目延误等带来的损失,导致资金短缺。
“2月13日以来,陕西出台了多项措施支持文化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特别强调整合金融资源,真金白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鲁吉安说,陕西省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出资发起了转贷互助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重点缓解中小型文化企业现金流危机;打造“四台一会”文化企业融资新模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或发行小微文化企业支持债券。
记者走访发现,陕西文化企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既“增强内力”完善企业管理,又潜心创作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更积极创新力求“破茧成蝶”。
陕西演艺集团董事长张民说,复工以来,集团一直在强内功、推改革、做规划,将集团成立10年来形成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完善,制定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经理人改革和员工持股改革等方案,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疫情期间,陕西文艺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歌曲、秦腔、皮影戏、剪纸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近万件,讴歌抗疫一线工作者、普及防疫知识。
西安话剧院将陕西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感人事迹编排成话剧《樱花再开时》。据院长任雪迎介绍,从今年1月底起,主创人员开始搜集资料,用一个多月完成了剧本创作,目前正在分阶段、分组排练。剧院演出恢复后,这部话剧很快能与观众见面。
曲江新区管委会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韩佳卫说,疫情期间,传统文化产业既定模式被打破,文化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推陈出新,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陕西多位文化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文化产业逐步恢复。随着新基建深度布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将成为文化产业新兴增长点,相关部门应给予关注和谋划,疏通文化与科技融合渠道,促进产业发展。(文/特约撰稿 梁娟 雷肖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