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中向好 稳中求进——访陕西省统计局科研所高级调查分析师郭秦川

2020-05-27 16:24:4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4月20日-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5439.66亿元,同比增速下降5.6%。相比较而言,增速好于全国水平,呈现出降中向好,稳中求进的态势。可以说,陕西经济发展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为了进一步了解疫情期间陕西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应对之策,本刊记者专访了陕西省统计局科研所高级调查分析师郭秦川。   
 
  ·本刊记者 张永军
 
  记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疫情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却逐步凸显。从统计数据看,陕西省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下降5.6%,那么,在您看来,此次疫情对陕西的宏观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郭秦川: 从正常发展水平看,虽然疫情使陕西一季度增速回落较大,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确保了一季度GDP总量在5400亿的历史性基础水平。充分说明陕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全力从严从实防控疫情中,依据国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立足省情,加快复工复产的努力正在向正常水平迈进,同时展示出陕西经济韧性。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受防控防治疫情阶段性宏观政策制度影响,产业结构性趋势依然未变,三产、二产、一产的比重分别为51.4:44.5:4.1。
 
  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21.74亿元,较去年182.28亿元,增加39.46亿元,增速下降3.1%。说明疫情冲击下第一产业增速有所下降,但冲击的响应度有限,同时体现出陕西稳定一产的力度和措施较为有利,为确保居民生活物资供给和正常秩序夯实基础,也为加快陕西复工复产提供基础性保障。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2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2亿元,增速下降6.9%。从此看,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具有强劲的恢复性和反弹能力,为GDP总量提供了支撑,同时隐含说明疫情对二产具有结构性影响。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95.1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8.34亿元,增速下降4.6%。从市场运行规律看,正常年份受春节、旅游、交通、消费等因素影响,第三产业消费总量总体会保持一个相对增长的趋势。比较后说明,一季度第三产业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深,干扰和刺激了市场活跃度的收缩或停摆,加之人的因素,有序有度恢复市场正常运行需要逐步释放。
 
  记者:疫情之下,陕西经济总体水平有所下降,但从近期的数据来看,全省经济运行秩序正在快速恢复。那么,您认为陕西在哪些方面的优势确保了经济降中向好?
 
  郭秦川: 一是基本保障给力。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5.79万吨,增长3.6%;猪牛羊禽肉31.76万吨;牛奶23.25万吨;禽蛋13.22万吨。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二是 主要行业稳产。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3月份较1-2月加快2.6个百分点。三是高技术投资增速加快。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1%。四是网上商品零售快速增长。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133.88亿元,同比增长22.9%,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6.7%,较上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五是对外贸易基本稳定。全省进出口总额862.59亿元,同比增长0.4%。六是居民收入相对稳定。一季度,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6元(全国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5%(全国增长0.8%)。
 
  记者:通过近期经济的表现来看,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总体上是可控的,您认为在这次疫情危机下我们会遇到什么新机遇?
 
  郭秦川:当前,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发展态势复杂,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发展压力较大。而我国抗疫工作进入常态化防御治理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已趋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这对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性保障和支撑,也有效地提振了企业生产信心,同时为国际贸易和交流,国内外产业链对接和衔接,特别是预期导向意义重大。危机和机遇总是同生并存的,战胜了危机也就迎来了新的机遇。这次疫情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等具有积极推进作用,对于市场充分认识国内外生产环境、供需环境、市场决策、要素配置等具有较大刺激和调整,对于应对疫情下和疫情后国内外市场产业研判、市场走向、国际贸易形势掌控、生产进度调整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疫情中出现的宅经济、云教育、云医疗、线上娱乐等等,催生了“新基建”加快推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您看来,陕西应如何克服疫情影响,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郭秦川:目前,陕西控疫情谋发展进入关键期,要切实做到防输入控反弹,谋发展促经济稳秩序,使全省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坚持常态化防控疫情不放松。当前,全球疫情控制进程参差不齐,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依然较重,现已进入常态化防控疫情阶段,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任务压力未减,疫情防控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稳增长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继续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始终“坚持人民生命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放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保障国家肌体和核心力量来看待,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把做好防控防治疫情工作放在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首位和中心,抓紧抓实抓细见成效。
 
  二是坚持保障民生不放松。保民生保稳定,稳秩序稳基础。首先是根据国内外及省内医疗卫生建设需要,有效促进和保障疫情所需医疗卫生防护、救治、救助、服务、人才等所需资源保障,有序推进疫情防控防治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防疫绿色通道和便捷服务。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健康预警、监测、储备、应急、技术、信息等无忧化智能网络系统和体系建设,加快恢复省内医疗体系正常运转,特别是严防二次反弹各项方案和储备的准备。其次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和副食品供应。在夯实春耕春播基础上,继续抓好粮食安全稳增长工作,提升菜篮子工程效益,加快畜牧生产供给,特别是生猪补栏及鲜肉生产,确保居民生活需求和平抑价格,稳定市场信心。再次是关注和重视社会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兜底、救助和扶持,按比例增加阶段性或临时性生活价格补贴。发挥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爱心团体等作用,推进社会事业公益性岗位调配和支持,做好救助扶助解困。最后是适度考虑失业保险基金、养老基金、住房基金等各种社会保障性基金的有限性调整支付。
 
  三是稳定企业发展基础。首先要稳政策见实效,释放制度能量。把落实中央国务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恢复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要求,与陕西配套性政策措施及省情紧密结合起来,在抓清单促落实见成效上求推进,特别是涉及有效确保企业复工复产提能的金融、财税、民生、投资、交运、安检、物流、海关等政策措施找动力,适度推进存量财政+调整性转移刺激,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与供给出发,加快政策措施兑现力度,有效实施政策措施综合效能监测评估评价,打通政策与实体企业间各种羁绊,严防和严查人为干扰,跟踪政策红利释放水平和效果。如融资、税率或基点下调、企业社保基金交付、租金与贴息、固定资产折旧等等政策弹性适度优惠优化跟踪监督,确保和促进企业生产,提振企业家信心。其次要以“补短板”式的传统基建与推进“新基建”为契机,加快推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融合、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要着眼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优化。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总要求,引导企业及时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并购、重组、混改等,做好产业储备与适时筛选更新,提升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应对能力,应对市场供需。第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以中央《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为契机,有效整合自贸区、港务区、园区、高新区载体与平台,有效盘活“沉睡”要素资源、激发“蛰伏”发展潜能,深化和优化结构整合,多元化多样性探索和做好企业联姻、产业融合、链条延伸、领域延展、范围跨界等镶套式、集聚式、装配式产业发展之路。建立和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与企业寿命基金机制完善与储备,有效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快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业需求及中欧班列承载力,积极研究沿线国家民俗文化与传承,对接宗教和法律框架下民生产业与社会服务产业承接认可,在互利中做好资本与资产转化能力提升。要结合陕西产业特点、产业链以及对外贸易运行两端情况,加快研究施策应对。
 
  四是稳定投资与内需。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快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体的基本建设全面性升级改造为基础,从具有基本小城镇规模和商业基础的乡镇入手着眼,对全省1005个乡镇进行筛选式、样本式推进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对标)、交通、居民住宅、产业梳理、消费集结(集贸市场)、都市圈溢出承接、土地改革(农地入市、宅基地流转等)等转化和转换投资补短板,新基建扩容,要素网格分布注入,以释放和接纳发展的柔韧度和弹性空间,有效补齐建设短板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内容。提高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平衡职住关系,缩小和改善城乡差距,减缓城市综合诟病(污染、拥堵、停车等),优化人才分布,平衡就业路径,提高居民收入,城乡人口互动等,以带动创新和绿色发展,促进生产生活转向高质量、可持续、有韧性的新模式。
 
   五是稳定“双链”,保供提产。要紧盯产业发展供应链和产业链有序正常运转。客观分析和梳理国内外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深度和关键环节,研究涉外产业原材料、中间产品、组件、配件或成套设备等合同与生产对接性法律、时效、流程影响,统筹协调和服务企业做好对外产业衔接和产能调节,降低企业风险成本和国内外成本性消耗;对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主要针对规模以上企业梳理链上困难和问题,根据各地复工复产能力、效率、存量、物流、资金、税收、工人、市场等实际情况,分类建立服务专班,配合企业做好协调对接;对于中小企业,要有效梳理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等问题和困难,统筹协调国内市场主体,分层分类指导服务,同时适度协同企业共同攻克,特别是涉及政策落实兑现,营商环境改善等,应加大力度,夯实责任。
 
  六是稳定就业,保障收入。在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稳就业保收入政策中,有效有序组织开展非常规性合同制岗位推荐、招聘录用等用人用工活动,完善和落实有关因疫情影响复工复产困难产业活动单位用人用工保就业稳收入政策,推进企业对就业的容纳和复产提能。加快统筹协调“四上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用工难、难用工等问题供需对接与解决。同时,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做好企业生产的各项服务保障支持。严防因疫情和产能变化、企业转型、停产停业等产生跨界性、转移性就业与收入严重收缩。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加快恢复民生领域和服务领域生产活动,促进居民安全消费,提高资本流动性和民间杠杆,促进消费,带动就业和收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