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把我的角还给我(犀牛)、把我的牙齿还给我(大象)、把我的皮肤还给我(斑马)、把我的胆汁还给我(熊)、把我的生命还给我(海豚)、把我的鳞片还给我(鱼)……”
这是一组漫画中的文字,假借野生动物之口,表达人类的心声,虽很简短,却直戳主题。
近来,一场新型冠状病毒除了让你们更多的关注这类病毒外,更将野生动物保护的话题提上日程。虽然这项病毒的引发是否取决于野生动物还没有定论,但从一定意义上的折射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来上热搜的蝙蝠、鼠类、鸦类等传播疾病高风险物种,从多种报道中让我们明确他的危害性,可以说拒绝滥食野生动物不单单是为了你个人的安危,更是为了整个食物链、整个生态环境。
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食用野生动物并不是单一的关于‘吃’的问题,至少我们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人类健康维度,属于公共卫生安全视野;野生动物健康维度,属于生态安全视野;伦理道德健康维度,属于生态文明视野。无论从哪个角度,食用野生动物都称得上是剑走偏锋、不循常道,甚至可以说是铤而走险、猎奇显摆。”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消耗野生动物的肉体;应该走进新时代,突出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生态效益。
的确,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精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的丰富程度,是生态系统丰富程度的重要标志。
就拿陕西来讲,据统计,目前陕西陆生野生动物791种,受保护的有591种。为更好的做好保护,陕西已经建立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负责全省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救护、收容工作。在该中心设有金丝猴圈养繁育基地、羚牛人工繁育基地和朱鹮繁育基地。其中,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也是陕西省秦岭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一个重要场所,该动物园拥有圈养金丝猴种群、羚牛展示馆等,并在金丝猴、羚牛繁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以金丝猴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仅分布于太白、周至、佛坪、洋县、宁陕5个县,近年来在陕西鄠邑区、留坝等区域也发现有川金丝猴分布。从历史数量来看,陕西秦岭上世纪70年代金丝猴有26群3300只,90年代有39群4200多只,2000年左右的调查表明目前有43群4400只。2016、2017年,佛坪、周至自然保护区都组织调查金丝猴分布与数量调查,结果表明川金丝猴种群和数量都有所上升。目前陕西有金丝猴分布在周至、佛坪、长青、湑水河、周至老县城、太白、皇冠山、天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分布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
据陕西省林业局介绍,目前秦岭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6个,部分重点林区县设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体系基本健全,有效地保护了秦岭的物种多样性。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野生动物。今后,陕西将继续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堵源头、打流通、控消费,力争再查处一批大要案件,再摧毁一批犯罪团伙,再整治一批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保持强大震慑,坚决斩断“野味产业”黑色链条。
此外,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采取多种形式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健全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市、县、镇、村“五级”保护责任制,充分发挥联防联控优势;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建设,形成“一基地、三站点”新格局,确保野生动物救治及时、有序、高效;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确保生态资源和公共卫生安全。
同时,探索建立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准入清单管理制度,做到人工繁育有法有据、监管执法可操作性强;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指导,规范程序,防控风险;坚决取缔非法养殖场所。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陕西省林业局向全社会发出敬畏生命,坚决拒食野味;敢于斗争,抵制违法行为等五项倡议,号召人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舌尖做起。拒食野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资源,共建和谐家园。
可以说,保护野生动物是一场引起全民族的静思模式的战役,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空间的治理者,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空间装扮成青山碧水蓝天的美丽画卷,让我们全民一起来做大地的美容师。
“如果我繁盛,你们也将繁盛;如果我衰败,你们也会衰败;甚至更糟……”因为我是海洋,我曾经覆盖过整个地球,我也可以再一次把它全部覆盖;我是土地,我在高山上、山谷中、农场里、果园间,没有我,人类无法生存,而你们却把我看得一文不值;我是水,对于人类来说,我司空见惯,理所当然。但是,我却非常有限,而人类的数量却每天都在增长……
这是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的经典解说词,话语背后却不能不让人深思。因此,保护生态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说辞,更要义不容辞并长久地使其成为习惯。(文/本刊记者 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