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路上,中小微企业尤需“暖心”

2020-05-27 09:23:4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复苏路上,中小微企业走得依然艰难,不少人都在“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上犹豫徘徊。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发挥制度优势,给他们送去浓浓“暖心”。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淬火洗礼,我国的中小微企业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在共和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支撑着半壁江山,近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就业,用“举足轻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生活的平衡最怕被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打乱。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和无情冲击,我们的中小微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局和挑战,虽然进入5月,状况有所好转,市场复苏呈现积极态势,但经营难、复工难、招工难、市场拓展难、资金流转难,仍然不可回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冷酷的现实和严峻问题,许多中小微企业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担当和挺立。在西安高新区有一家日本料理店,政府发出复工令后,这家店积极响应,开门迎客,5月以来,已接近疫前水平。店主王君说:“店开了,说明我们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能等来生机。”一位在高陵工业产业园生产汽车皮轮下游产品的企业家说:“生意人千做万做,亏本的生意绝不会做。但是,这次,赔,我也要做。共产党领导我们能战胜疫情,也一定能带领我们走出经济低谷。”我们欣慰看到,在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复苏的进程中,许多中小微企业传导给人们的正能量令人鼓舞,让人感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所指出的那样:“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
 
  伴随着疫情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渐渐消散,人们对我们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和制度优势感同身受。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中小微企业敢于逆势而上,赔钱也要做生意,就是制度的力量、国家的力量,让他们顿生底气。越是在这个档口,各级党委政府越要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一片,尽最大可能全力帮扶,把浓浓“暖心”浓缩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不要让贷款挡住了活路。当前中国经济之大事,就是千方百计让中小微企业活下来,开起来,忙起来。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在当下,贷款可以说是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户的“救命稻草”,但贷不上款,就会四面楚歌,举步维艰。虽然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纾困政策,但对应金融机构现有的风控标准,许多中小微企业还是贷不到款。疫情就是对自身的一个检视。如何让“救命稻草”不要变成“夺命稻草”,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活下来,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课题。譬如:在中小微企业中实行“三户”联保机制,开展应急转贷等等,把难进的门槛降得低低的。
 
  提升“暖心”的获得感。厂开了,店开了,门开了,由于受抗疫的影响,消费不旺,怎么办?我们注意到,江苏、浙江、内蒙古、武汉、陕西的神木、安康等地已经开始尝试发行消费劵,让千家万户中小微企业感受到政府“暖心”的获得感。实事求是地说,这场疫情,对经济、就业、收入产生的冲击超出了想象。在这个特殊时期,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发行消费劵不能不说是一个权宜之策。一方面可以刺激消费,稳定基本民生,克服疫情对消费的短期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稳定中小微企业的收入端,避免连环倒闭,为数量庞大的“毛细血管”增加活力,为经济发展储存实力和后劲。这就叫有温度,不隔心。
 
  一诺千金胜过千万次呼唤。一诺千金,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大疫过后,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复工复产,坚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政策,尤其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更是关爱有加,这也是目前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城市复苏步伐加快的重要因素。但是,如何不要让好政策留在办公室,停在文件上,尽快成为众多中小微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需要我们扑下身子抓落实,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一诺千金胜过千万次呼唤。譬如: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代表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尽管门面小店都陆续恢复营业,但能不能尽快恢复昔日的热闹景象,还需要政府给一把力,出台一些接地气的复工复产复市复商政策,想方设法让他们生存下来。不久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在中小微企业中开展“减租红包”暖心行动,各级干部主动上门与辖区商户联系对接,一对一解决困难和问题,为个体商户减免一个月租金370万元,带动不少商户开门营业,著名美食街北平街又生腾起令人向往的生活气息。(文/李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