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敦煌——访敦煌研究院马德教授

2020-04-24 11:53:0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陆上丝绸之路干道,就从这里通过。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019年8月19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甘肃河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和高台烈士陵园。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最近《求是》杂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摘要发表,同时发表的还有《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一文。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德教授,从1978年从事敦煌研究工作至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研究领域涉及敦煌历史地理、敦煌石窟、敦煌文献等,是一位资深敦煌历史学专家。本期我们特别邀请马教授结合自身学习总书记考察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体会,畅谈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真知灼见。
 
  敦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记者:马教授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第一点就提到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很有意义、很有成效。对此您是怎样理解的?
 
  马德:陈记者你好!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敦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学人,看到习总书记视察敦煌和河西时的讲话,很激动也很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西的三次讲话,涉及面广,寓意深远。在敦煌,他首先一再指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为什么要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其代代相传呢?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了一个词语:民族精神!
 
  早在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时,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作过阐释,概括为“四种伟大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同志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把历史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即是视察敦煌和河西期间首次提出。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历来都停留在通过知识、技艺教育来提高个人修养,和古人早就明确了的“以史为鉴”。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的解释远远满足不了众人的认知需求。所以需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作出解释,这就是: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是一种精神!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工作者以及广大观众来讲,这是最基本的认知,也是最深层次的理解。要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深入研究,总结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为精神财富的价值意义。
 
  敦煌历史文化遗产是永久性的精神财富。两千多年来,敦煌的几十代的劳动人民,特别是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的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筑造了敦煌石窟这座历史的丰碑。在创造光辉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的同时,把他们的精神一道留给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敦煌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文化宝库一样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无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什么程度,这种精神和精神财富永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而且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不断得到升华。
 
  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不仅仅是要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创造了这些历史文化的历代列祖列宗,和他们留给我们的由敦煌历史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永久性的财富,能够从民族精神财富的层面上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期冀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敦煌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那么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勾勒出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面貌?
 
  马德: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讲的敦煌历史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去认识:
 
  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敦煌石窟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就是包容精神。佛教是外来文化。以汉文化为根基的敦煌,首先用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容纳、吸收了来自西方的佛教文化,让佛教深深地植根于敦煌的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结下丰硕的果实。因为敦煌地处亚洲腹地,历史上一直是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人类的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等在这块土地上神奇地进行了交汇和融合,形成了集东西方世界古代文明为一体的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象征。敦煌历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东南西北各地的优秀文化,所形成的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因此敦煌又被誉为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中心。而在敦煌大地上保存下来的敦煌石窟,就是这个中心的标志和见证,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而这一切均有赖于敦煌和中华先民们的包容精神!
 
  这里我举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敦煌石窟壁画上表现的中国人特别喜欢的观世音菩萨救难的情景之一,商人遇盗:壁画上的外国商人与中国“强盗”。北周时代就有大量胡人形象出现在壁画上。隋代亦然,从第302、303窟开始,到第420窟的观音普门品,再到唐代盛期第217、45、444等,商人是胡人,“强盗”是汉人,特别是全副武装的汉人。这不仅展示封建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隋唐盛世的另一面,更主要是的是体现了画家作为中国人的宽广胸襟,敢于直面盛世的阴暗。这也是一种包容,一种敢于向世人暴露自己的阴暗面的自我批评精神。
 
  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敦煌古代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们,特别是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各类工匠们,在生活极端贫困、社会地位极端低下的处境下,为我们创造出这样伟大卓绝的敦煌石窟艺术。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工匠作为手工业劳动者,普遍的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唐代的官员们就曾注意到这一现象。但敦煌的记载更具体,更让人触目惊心。工匠们一般隶属于官府、寺院或者大户人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和任何财产,而且他们的身份还是世袭的,不仅随意为人役使,还常常成为主人之间的交易。敦煌石窟的营造就是工匠们为窟主、施主们所役使而为。工匠们有行业类别和技术等级的区别,但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也没有艺术家与匠人之间的区别,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奉献。
 
  工匠们要依赖自己微薄的收入糊口养家,不得不拼命地去劳作;工匠们也可能有一部分信仰佛教,全身心地投入到佛窟营造之中;但作为艺术工匠,他们也有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他们痴心于艺术创作,陶醉于艺术想象,才让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敦煌石窟艺术事业。普通工匠们在严酷的封建法规制度下不得有半点疏忽,在艺术品作为手工业产品的制作方面更是一丝不苟,与同时代的大师们相比,虽然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待遇等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的作品所显示的艺术水平却毫不逊色,以至于我们今天好多人都认为敦煌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们都是艺术大师而不是普通工匠。
 
  三、聪明智慧的创造精神
 
  敦煌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汉晋时代,敦煌不仅有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而且也有灿烂的文化,包括书法艺术、音乐舞蹈、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教育、学术等都十分发达。这一切,都源于敦煌人民所富于创造精神,佛教传入更是给这种创造精神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从敦煌石窟营造历史和艺术活动看,敦煌石窟建筑一开始就是创造性的改造,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创造性运用。大乘佛典给工匠们提供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工匠们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生活,描绘出天国的理想境界。在建筑、壁画和塑像方面不断适应中国人的胃口和需要,一开始就是进行再创造。
 
  以敦煌石窟各时代壁画中最富魅力的飞天为例:现在的西方净土世界,未来的弥勒净土世界,飞天带起的驰骋的思绪,乐舞颂扬的太平盛世,对未来的幻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敦煌壁画所展示的天上也好,人间也好,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它表达着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需求和向往。幻想可以变为理想,理想可以变为现实,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寻求和探索中进步和发展,需要的就是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在探索中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所有的聪明和智能。古代敦煌的艺术工匠们就是按中国人自己的观念来理解佛教教义,创作佛教的神;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佛教思想,表现佛教内容;在创造和表现中极大地发挥工匠们的聪明和智能,在千年石窟中所展示出聪明智慧、伟大卓越的创造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进取精神
 
  记者:敦煌研究院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到,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那么您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什么最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的历史记录,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传统医药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群体和团体行为,也有个人或家族行为;有口头传说和表述,也有传统的手工实践;具有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世代传承和发扬光大。它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际上就人人的传承。
 
  1964年,毛泽东在修改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类的这些总结、发现、发明、创造等,就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奋斗精神。人类在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娱乐,为了越来越好,无论是物质生活方面还是精神生活方面这些孜孜不倦、一如既往的追求,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梦想精神和进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国家的国粹,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记者:“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华民族”“人类命运”及“人与自然”三种意义上使用“共同体”一词。您认为“共同体”这些特质在敦煌历史文化上怎样体现的?
 
  马德: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有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发展和进步。敦煌历史的发展和敦煌文化的创造就是明显的历史见证。
 
  敦煌数千年的历史是个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灿烂辉煌的敦煌历史文化是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远在汉代开发之前,就先后有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当中不仅有游牧民族,也有农业民族。汉代开发以来,虽然建立了以汉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氛围,但由于地处门户要塞,面对着西域各国和西方各国的文化传播,在敦煌形成了多元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也正是利用了这块肥沃的土壤生根开花。有“敦煌菩萨”之称的高僧竺法护,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奠基人,自己就是月氏王子。而敦煌和河西诸石窟大规模营造的倡导者北凉王沮渠蒙逊,即是匈奴族的后裔卢水胡人。是敦煌和河西地区最古老的两个民族的后人在这里弘扬佛教文化,成就了人类文明的中心,给历史画上一个完美的圆圈。
 
  汉代以来,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及本土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者来往,而且在敦煌地区也生活着不少各民族同胞,组成了在敦煌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有些还曾几度作为敦煌和河西历史上的统治者。如北魏时代的拓拔政权以及派到河西和敦煌的地方官员就是鲜卑族的后裔。隋唐以后,有十六国时代的北方各民族的后人们不断被安置在敦煌和河西,使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多民族杂居地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当然,这里最典型的要数敦煌历史上的吐蕃治理时期,就是历史上汉藏和睦相处的共赢共荣时期。
 
  吐蕃起源于公元前后,最初是分散在青藏高原各地的原始农、牧业部落,大约从公元600年左右开始,高原诸部落中最强盛的雅垄部落渐次兼并了其它各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此后不久,吐蕃在民族英雄松赞干布的统领和治理下,平定内乱,安抚周边四境,创造文字,制定法律典章,引进佛教,通好天竺,特别是与唐朝和亲,结甥舅之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由藏族先民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从公元7世纪下半叶开始,吐蕃王朝发动了对周边各国的掠夺战争,占领了唐朝及西域各国的大片领土。当时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上的重镇敦煌,也在吐蕃管辖和治理的范围之内。吐蕃治理时期几代吐蕃赞普曾在敦煌指挥作战和处理国家政务,吐蕃王朝也是在敦煌大举进行封建改革,真正接纳了唐朝等邻国的先进经济文化,大力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促进了吐蕃社会的重大变革,吐蕃王朝代替唐朝担负起保护和管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艰巨任务,在敦煌集中了一大批汉、蕃和西域各民族的文化人,赞普的王妃和宰相在这里组织和主持了佛经的翻译、抄写和传播事业,传播汉唐文化与佛教文化。大量的吐蕃历史文化遗迹,和保存得最丰富、最集中,在吐蕃本土都极少发现的文化遗产就留在敦煌,展示着吐蕃历史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封建经济和文化,敦煌曾经一度成为吐蕃的文化中心和经济特区,是古代藏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所以,敦煌在吐蕃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具体又生动地体现着唐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唐代以后,先后有回鹘、党项(西夏)和蒙古族等入主敦煌及河西,共同为敦煌和河西历史文化的发展做了出贡献。在敦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民族而论,汉族文化最丰富,而排名第二的当数吐蕃文化。不仅是前弘期的治理,而且在后弘期佛教艺术在西夏、蒙元时期的传播和渗透,给濒临垂危的敦煌佛教艺术带来新的活力,出现了中国画史上登峰造极的线描壁画,称得上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复兴期。所以,敦煌的历史文化,就是两千多年间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今天,我们立足于几千年的祖宗基业,为人民的事业终生努力奉献,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尽微薄之力,就是要进一步发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把文化遗产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和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相结合,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文/陈宇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