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03年SARS疫情相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NCP)对于经济的拖累程度更大、影响更为深远。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企业复工开工需要的时间长,经济业务暂缓甚至暂停的范围大。二是经济基本面弱。与2003年经济运行不同,2020年经济运行处于下行中,疫情会使经济雪上加霜。三是经济受金融的影响大。金融传染性更强,目前存在企业业务暂停—现金流下降—杠杆承压增大—金融机构及债权人受损—抛售资产—资产价格下跌—企业资产负债表承压的恶性循环风险,对经济发展影响明显且深入。四是疫情爆发地武汉处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中关键环节,负面冲击将辐射到产业链上下游,工业受到的冲击要比非典时期更大。
NCP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对陕西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一是从宏观层面看。受NCP影响,短期来看,消费不足,投资承压,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会进一步弱化,导致CPI高位持续,PPI回升受阻,疫情将严重打击市场主体投资的积极性,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短期显疲态。中期来看,疫情持续时间长短,是评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疫情在短期能够有效控制,“春节效应”需求将延后释放并“反弹”,使得陕西文化、旅游、住宿和餐饮行业滞后受益。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加大”发力,消费和投资将有效释放和“反弹”,再通过党委政府的通力推动,对全年的影响不大,基本可实现原设定经济发展目标。如果疫情在1-3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则将对全年消费和投资产生较大影响,致使全年经济增长降低1-1.5个百分点,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二产”托底的作用,确保全年经济运行在5-5.5%区间。如果疫情在3个月以上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将会对陕西经济产生重大冲击。
二是从中观层面看。疫情直接导致旅游、餐饮、住宿、物流等行业受损,地产企业生产端、销售端和需求端遭受不同程度打击,石油和煤炭行业阶段性降温。短期内面临煤炭供需变弱,出现原油产业链承压困境,但中长期趋势不变。具体来看:对石化行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下游日常需求受影响从而抑制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另一方面疫情隔离导致下游年后开工推迟,对石化企业来说,终端产品价格下跌,而人工成本、油品损耗、期间费用等不降反增,盈利空间大幅缩水。预计此次新冠疫情将压制未来1-2个季度的产品价格,在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周期波动的背景下,石油行业的价量齐跌将加剧陕西经济下行压力。疫情短期可控情景下,需求及开工迅速恢复,对石油行业影响有限。如果疫情继续持续,将影响上游生产环节。
对煤炭行业来说,短期市场供需双弱,中长期趋势不变。目前,延迟复工对用电的阶段性影响十分明显,疫情受控后,火电等企业对铁矿石和煤炭等原材料的需求将迎来“补偿性”回升,煤炭市场后续反弹。短期内,疫情对陕西煤炭行业的影响主要在于运销效率的下降和“春节效应”需求释放的延后。为保障煤炭相关产业及时复工,陕西省可利用与各输入地的劳务协作关系,协调交通部门采取输出地包车输送、企业灵活接送等方式点对点组织乘运,引导外省务工人员返程,尽量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用工需要。
对旅游、餐饮和住宿等服务行业来说,若短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很容易出现“报复性增长”,叠加清明、五一假期的影响,旅游、餐饮、住宿行业或将出现“增速跳升”现象。若疫情防控效果不明显,陕西旅游、住宿和餐饮行业将受到重创,疫情结束后可能也无法马上迎来客流反弹,对业内各类公司影响更为深远。
对地产行业来说,负面冲击主要集中于施工、销售和竣工环节。短期来看,生产端主要受开工、复工政策的影响,但由于陕西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随着陆续开工和复工,生产端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从需求侧来看,房企销售回款短期受阻引发资金流断裂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陕西省各市区房企销售端情况不尽相同。西安等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会很快反弹,三、四线城市楼市跳过春节返乡置业高峰档期,在自身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将受损严重。
三是从微观层面看。在抗击疫情中如何生存将成为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资料显示:18%的企业认为NCP对企业影响严重,企业经营面临严重的困难,可能倒闭;有51%的企业认为NCP疫情对企业影响很大,导致企业经营暂时停顿。82%的企业反映因企业营业收入减少,有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19%的企业因无法按时履行交易合同需要支付违约金;39%的企业反映本企业订单大幅度的减少;31%的企业反映企业虽然无法正常生产,但房租等成本仍需要负担,用工成本支出也在增高,购入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上涨,能够支撑1到3个月的企业占51%,支撑3到6个月的企业占13%。民企的政策诉求:56%的企业建议阶段性免征企业增值税及附加税;51%的企业建议政府提供房租、水电费等补贴;45%的企业建议政府提供稳岗补贴;48%的企业建议提供贷款贴息和展期。
为此,按照宏观上避险、中观上着力和微观上搞活的思路,提出陕西“疫”后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主动调整发展预期。将2020年陕西省GDP增长目标调整为5.5%左右,降低合理预期,腾出发展空间,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二产”托底的重要作用,在投资上做到能投尽投。在资产上,通过债转股、重组并购、上市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我省资产结构。
二是用好用足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货币政策采取精准干预措施,以防止市场流动性不足和超预期波动等风险。对小微、民营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实行定向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地产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提高金融监管宽容度。对涉及陕西规上企业和主要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的银行贷款,定向展期3个月以上;对中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落实不良率5%的宽容度。发挥应急转贷资金的作用,降低应急转贷费率,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不良部分给予适当补偿。
三是精准发力降低企业成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逆周期调控。鉴于目前陕西能源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生产平稳,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较低,建议财政政策以中小企业以及就业为着力点,摸清歇业或半歇业期间民营企业主要成本负担问题,统计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工资、房屋租金、合同违约金、信贷本息四项支出情况,研究制定清晰的减免数量和发放时间表,简化相关手续,提高其获得性和及时性。鼓励企业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减轻企业人工成本。在落实员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同时,允许企业合理安排延长假期及推迟复工期间的薪酬支付,财政政策对实施“留岗留薪”的企业予以补助。加大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补贴和稳岗奖励等财政支持政策。对于受疫情影响失业的参保人员,可通过失业保险基金,按照不高于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发放失业补助金。对于疫情中和疫情后坚持不裁员的企业,可在社保费缴纳比例、缴纳时限上给予一定的宽许,对新增员工的中小企业,可提供一定程度返还其已缴社保费的优待。针对疫情期间或者疫情之后中小企业违约增多的事实,协调保险公司可以作为第三方为供需双方作利益调解,并提供延期交货的保险背书。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公益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受疫情影响造成的合同履行、劳资关系等法律问题。协助因疫情导致外贸订单无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的中小企业申领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减少企业损失。对确因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履行相关义务的企业,协调不记入信用记录。
(文/柴建 张晓空 张雪君 李忠民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