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陕西国际物流业的影响

2020-04-26 14:13:4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和贸易的基础性行业。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活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际物流成为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抓手和风向标。
  
  陕西国际物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陕西抢抓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牵引下,结合陕西交通区位和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跨越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国际物流表现尤为抢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陕西名片。从2013年11月28日,中欧班列长安号首次开行以来,线路从最初的1条增加到常态化开行13条,开行频次也从平均每周1列发展到现在的每天开行5至6列,货品遍布 “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2019年,西安港全面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陆海联运通道建设,“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冀西欧、厦西欧”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开行,集结中心建设织线成网;与天津、青岛、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开行了陆海联运班列,实现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加速形成,赋能贸易发展和产业聚集。2019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2133列,运送货物总重达180.2万吨,分别是上年的1.7倍和1.5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蝉联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全国第一,成为陕西名片。
  
  二是航空物流业增速持续全国第一。 截至2019年底西安空港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27条,通达全球9个国家、28个主要枢纽城市,国内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国际向西加密、洲际直达的全货运网络加快形成,日均近千架次客机的腹舱载货,连同每周120余架次的全货机整航班载货,实现陕西航空物流与国际国内航点城市的广泛连接、高频穿梭。西安正在成为“联通欧亚、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201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38万吨,增速位列全国十大枢纽机场首位,一年内先后超越厦门机场、南京机场,排名升至全国第11位,增速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新冠疫情对陕西国际物流业的影响
  
  此次席卷全国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对陕西国际物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业的人员复工难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各行业的复工正根据地区和行业特点逐步推进。整体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复工进度较快,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陕西国际物流业务的操作,主要集中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等物流枢纽及其周边,这些地区人流量较大,是防控疫情的重点区域,所以目前来看行业的复工进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很多岗位由于缺少人员或是业务不饱和,所以全面复工开展业务受到影响。
  
  二是国际航班(线)的停运。受地缘因素的影响,陕西国际物流的货物主要通过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完成。其中铁路运输主要向东通过铁海联运实现、向西通过中欧班列实现,铁海联运是陕西主要的国际物流运输通道。受疫情的影响,陕西国际物流的两大运输通道都受到较大影响,其中铁海联运的港口工人复工不足、海运航线受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疫情爆发以来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关闭了同中国的航空运输通道。其中陕西主要的国际物流目的地美国、欧盟、东盟及日韩俄罗斯航线几乎全部关停。
  
  三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国际物流作为物流业的高端业态分支,其上下游产业链主要是外贸生产型企业、机场、港口、铁路货运站及其他服务协作机构,受疫情的影响这些上下游协作机构无一不受到疫情的停工停产影响。尽管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但包括陕汽、比亚迪、三星、美光、法士特等龙头企业的复工复产率依然偏低,国际航线、海运港口航线停运直接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四是货物的海外清关。此前世卫组织WHO宣布将中国新冠疫情列入“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尽管同时还“不建议对中国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但受感染确诊人数众多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影响,货物检验检疫更严格,清关的程序、证书和时间必然会增加。目前来看随着政府的积极协调,有些国家放开了医药物资对中国的出口,但是生产资料和主要进出口商品还未放开。
  
  五是企业员工的管控。以上四条主要是宏观层面对行业的影响,任何行业的发展依赖于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陕西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尽管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或是周边四川、河南等邻近省份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目前我省尚没有在国内有竞争力的国际物流企业,省内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几大企业基本都是“外来户”。在疫情时期,这些企业队员的管理、培训和岗位保证、薪酬待遇等都受到考验,如果在此期间企业不能积极地开展生产自救,安抚员工,可能导致骨干业务员工流失。特别是当前其地区都开出了激烈的抢人大战,对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冠疫情下陕西国际物流健康发展应对策略
  
  一是全面推动国际物流和外向型企业复工复产。目前深圳、杭州、上海等城市都开展了较大力度的复工复产支持活动,陕西也在重点建设项目、民生服务保障等领域有序推进了复工复产。总体来看复工进度低于全国大多数省区,与周边四川、河南、重庆等省市相比也较靠后。对大多数国际物流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讲,全面复工复产有利于增强企业信心,降低损失,尽早投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营中,有时比政府提供的财税缓减支持更加有效。
  
  二是政府应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和税收减免力度。受疫情的影响,春节后一段时间有的国际物流企业的经营收入几乎归零,且同时还承担着人员工资、房租等固定支出。经过初步调研,目前陕西广大中小国际物流企业面临最大的压力是运营资金压力。建议针对有资金需求的国际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由物流行业协会、物流园区、创业孵化园(器)或其他社会组织授信担保,结合国际物流企业近两年的营业收入情况给予500万-2000万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及时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银行需要固定资产抵押)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已经获得银行融资贷款但受疫情影响遇到经营困难的国际物流企业,政府应协调银行机构缓还贷款本金和减免利息。税收减免方面,应当结合各种税目的征收实施缓征或减免的措施。比如为了鼓励国际物流企业不裁人,可以在社保资金、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城建税等方面给予减免。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也应实施较大幅度的减免。否则只是靠缓征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
  
  三是鼓励企业探索创新业务模式推动行业升级发展。此次疫情中,尽管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不断地出台相关利好措施,给予企业扶持,但具体到一个行业企业,如何在这种黑天鹅式的社会经济逆境中保发展、稳增长仍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成了企业应对疫情和互联网时代挑战的必由之路。在陕西国际物流领域新的信息技术、无人技术、无接触技术、机器人技术和线上市场拓展、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将成为国际物流行业企业发展的新选择。这些线上线下结合的发展模式,结合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推动陕西国际物流行业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四是整合全省外向型资源平台助力国际物流发展。陕西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经济总量和外向型经济占比整体偏低。各种外向型资源要素较为分散,以西安为例综合保税区有4个之多(还在积极申报中),另外还有出口加工区和B区,在自贸区两大核心功能区平台上各自发挥作用,没有形成发展合力。此外陕西两大国际物流枢纽(也是国家一类口岸)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周边并没有形成对应的枢纽偏好型产业布局,而出口导向型产业基地周边并没有便捷的国际物流组织,无形中增加了国际物流成本。因此应当进一步整合全省外向型资源,围绕物流枢纽和服务要素布局产业或在产业聚集区构建布局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五是加大国家物流枢纽支持力度打通服务链和产业链。陕西共有3个城市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分别是西安(陆港型、空港型、生产和商贸服务型)、宝鸡(生产服务型)和延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国家层面布局,承担着国家物流融入全球供应链服务体系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区域物流枢纽的核心节点、也是融入全球物流服务网络的重要平台。此次武汉疫情下,国家级物流枢纽发挥了重要的物资转运配送和高效投递作用。陕西应高度重视三个国家物流枢纽的申报,国内其他城市很多地方行政主官亲自抓物流枢纽的申报和后续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当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获批,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航扩建工程,陕西应高度重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申报和建设工作。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在各个枢纽周边聚集国际物流服务要素形成服务链;在西安高新区、经开区和宝鸡制造业基地,配套布局便捷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国际物流服务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六是鼓励企业间合并重组培育有实力的国际物流集团。此次疫情受冲击和影响最大的是国际物流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但全省尚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国际物流企业。2019年底组建的陕西省物流集团,几乎没有国际物流业务,核心企业陕西商储物流公司业务经营模式传统,完全市场化下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我省多个综合保税区(如高新综保区、港务区综保区等)均委托外地国际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全省最大的陕煤化工集团、延长石油集团、陕汽集团等龙头企业有大量的物流业务(其中不乏国际物流业务)外包给了外地物流企业。因此陕西需要组建有实力的国际物流企业,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助力陕西“三个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杜跃平 徐德洪    作者杜跃平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管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德洪系中国陆港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外事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