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应发展好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2020-04-26 16:35:2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型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为“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一定是今后我国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要领域。
  
  “智能制造”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智能制造”是基础,决定了“智能管理”“智能生产”“智能诊断”“智能服务”“智能教学”等一系列领域。现在许多人居家办公、居家授课、居家学习,都依赖于智能服务系统。如果“智能制造”在“智能机器人”上有更大、更多突破的话,在危险度较高的环境中,比如对新冠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排查、咽喉取样等感染危险系数很高的工作,能够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的话,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智能制造”形成的产品、智能终端机的普及和使用,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减少“人-人”接触而导致的呼吸感染。在容易导致传染、感染的一系列领域,在风险系数较高的一些工作环境,“智能制造”都会有大的发展。这次“抗疫”防疫期间,对于从疫区返回的人员有的集中隔离,有的居家隔离,期间还有工作人员负责监视管理,以防止被隔离的人员自行出家门。一些居住区安排专职人员在每户隔离人员家门口负责值班监视,人力成本很大。如果智能电子手环得到广泛采用,会大大降低人力成本,针对居家隔离防护用的智能电子手环就有很大市场。还有,智能电子体温检测设备,在现代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很高的机场,作为检测大规模人群体温得到应用,技术也比较成熟。这次疫情结束后,中国在校近4000万大学生都要返校,怎么监控同学们的体温,靠手持电子体温仪效率会很低。从长期防控、大规模防控流行性疾病扩散的角度看,在大型室内公共场所配备智能化红外体温检测仪,对于社会公众进行常态化流行性疾病防控十分必要。据说,国外有一款马桶盖,人一坐上去,就能显示出许多生命指标,比如,体温、血压、心跳等指标,这种智能化电子产品受人欢迎。
  
  “无人配送”是减少人力成本的重要配送体系。“无人配送”和无人机的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次大疫情爆发,人员隔离,网上订货、网上消费十分活跃,在物流配送上,尽管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一些快递公司人员缺乏的问题还是暴露出来了。这几年我们的无人机电子产品发展比较快,但是大多基本上停留在节庆假日做做表演、摆摆造型、凑凑图案上,在无人机送货、取件等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的工作上,在直接弥补人力资源不足、发挥智能化无人机的效应上,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有人驾驶的飞机或无人机,其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运输”功能,表演、娱乐的功能应该属于衍生功能。无人机和相关产业的结合,特别是和物流配送的结合,一定市场巨大。
  
  “在线消费”是传统消费形式的延伸和丰富。在疫情期间,居家生活网上购物、网上下单十分活跃,这种“在线消费”不仅年轻人很习惯,许多中老年人也乐见这种消费。疫情结束后,“在线消费”一是持续发展,二是会和许多产业领域相结合,催生出新的消费样式。比如,这次受冲击最大产业之一餐饮业,绝大多数关门停业。一些便于一家人在家居家消费的火锅,有的商家在积极推动。网上下订单之后,火锅店把配菜、锅底、小型火锅直接配送到家属区门口,下订单的人家在家属区门口取货。一些搭配好的组合蔬菜业务,从田间到物流公司到家属区,也形成了完整的物流配送链。“在线消费”的其他形式,比如“在线阅读”、“在线视听”“在线医疗咨询”“在线心理咨询”“在线技术指导”等,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线消费”会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力,异常活跃起来。
  
  “医疗健康”将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行业领域。我们中间有许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戴过这么多口罩和带这么长时间口罩,从没有用过这么多消毒水、酒精,从没有如此关注过自己的体温。这次疫情对我们国家是个大考、大检验、大提醒,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大考、大检验、大提醒。全国医疗防护产品企业满负荷生产,医疗防护用品、药品进入了每一个家庭。这次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都会长记性了,流行疾病不能忽视,一定做好平时健康保健、健康防护。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规模、公立医院数量、医疗人员的编制、公共卫生的投入、医药和疫苗研制、生产与普及、各单位卫生健康职能岗位设置、流行疾病的快速直报与公开等,都会得到高度重视。国家的卫生健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体系和能力的完善和提升直接带动“医疗健康”行业和领域的大发展。而经历了这次大疫洗礼后的社会公众的卫生健康意识、行为和习惯,一定也是助推“医疗健康”产业和领域不断发展的助推力。
  
  (文/卢山冰   作者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