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之后,陕西脱贫工作怎么干

2020-04-24 11:48:2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标志性的时间和事件,2020年2月27日,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随着最后29个区县甩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帽子,陕西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下一步,这些摘帽的县区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产业扶贫如何深入?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陕西脱贫攻坚任务较重,107个县区中56个是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592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1.4%下降到0.75%。成绩的背后是全省上下持续奋力攻坚的结果,是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为摆脱贫困奋力苦干的结果,是常年累月奋战在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们付出辛勤汗水甚至是流血牺牲换来的结果。
 
  摘帽以后怎么干?陕西目标明确、态度坚决。
 
  全省贫困县虽然全部退出了,但今年还有18.34万剩余贫困人口要脱贫,还要防止已脱贫的贫困户返贫、要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特色致富产业。
 
  省扶贫办主任文引学讲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要攻克最后的“堡垒”,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防止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发生,实现全面高质量“打赢”,时间紧迫、任务仍然较重。他说,由于多方面原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必须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作为监测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外部帮扶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为了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陕西省在包括摘帽县在内的所有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开展了“三排查三清零”工作,排查政策落实,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三年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脱贫任务清零;排查存在问题,真改彻改巡视、考核、评估、民主监督、纪检审计等各方面监督反馈问题和自查发现问题,确保整改任务清零;排查长效机制,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完善稳定增收的带贫益贫机制、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现巩固成果防返贫的漏点短板清零。目前,此项工作在全省上下全面开展,逐村逐户逐项目排查,全面起底、查漏补缺、对账销号,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陕西出台了系列文件,严格实行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摘帽后,陕西将从四个方面继续下功夫,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一是高质量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对标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细化攻坚任务,强化工作举措,对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县和行政村,组织精锐力量强力帮扶、既督又战,全面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聚焦特困群体,实施兜底保障行动,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持续保障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落实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政策。加强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建设任务。
 
  二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强化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的动态监测,建立户申请、村发现、乡报警、县录入、部门预警的实时监测体系,落实市负责、县统筹、部门根据职责分类施策的及时帮扶体系。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复垦等工作,落实后续扶持“1+7”政策体系。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定期开展带贫风险监测评估。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推广“村级劳务公司+用工企业主体+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新模式。大力推进消费扶贫,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深化扶志扶智,持续推广“扶志六法”,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进而增收致富的内生定力。落实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脱贫政策措施。
 
  三是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贫困户脱贫后结对不脱钩、监测不放空、攻坚期末全面达标不降档。发挥“四支队伍”作用,强化“三项机制”运用。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帮扶活动,支持军队、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协调做好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深化苏陕扶贫协作。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四是加强严督实考和经验总结。以“督”促“战”,既“督”又“战”,坚持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始终,持续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松劲懈怠现象。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补短强弱,保证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认真总结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以产业扶贫撑起农民增收一片天
 
  三月的安康市汉滨区,茶山染新绿,茶农采茶忙,勤劳朴实的人们,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和喜悦,正沿着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经过春雨的洗礼,流水镇良田村的空气格外清新,一行行茶树似层层波浪,茶农们身挎竹筐忙碌采摘新茶。不远处,房舍错落有致,环境整洁优美……
 
  产业逐渐繁荣兴旺,群众致富信心满满,这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更是全省聚焦脱贫攻坚、着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的真实缩影。
 
  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在全省所有区县脱贫摘帽后的三月,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相继在商洛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等地的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调研中多次提到产业扶贫。要求全省加强科技引领,着力示范推广,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3月10日,在陕西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上,胡和平强调,要持续壮大扶贫产业,做大做优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
 
  目前陕西虽然已经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何利用产业帮扶使剩余部分贫困户脱贫,同时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还急需重视产业扶贫的长远作用。
 
  在全省戮力脱贫攻坚的进程中,陕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首要“利器”,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常抓不懈发展产业、狠抓龙头带动产业、创新模式提升产业,大力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培育了渭北苹果、关中猕猴桃、羊乳以及陕南茶业、陕北小杂粮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探索形成了“3+X”特色产业模式,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全省脱贫攻坚筑牢了坚实的基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阶段,建立完善稳定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2016年以来,陕西省以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为引领,实施9.22万多个特色产业项目,覆盖贫困人口305.98万人,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脱贫产业。
 
  成绩的取得,取决于有过硬的特色产业项目,如近年陕西提出的打造农业特色产业“3+X”的总体布局:
 
  “3”即大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产业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X”即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若干区域特色产业,比如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和有机、富硒、林特系列优势“单项”特色农产品等。
 
  以安康石泉县饶峰镇为例,近年来,当地在镇里8个村相继建起了烤烟、黄花、核桃、水果山楂等15个特色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村有主导、户有特色的产业致富新路子。
 
  “走出去”和外省合作进行产业扶贫也成为一种新模式。近年来,苏陕两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协作重点和脱贫治本之策,通过苏企进陕、陕货进苏,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江苏企业到陕西投资,不仅带来了新技术和先进的理念,还直接带动了贫困户就业。
 
  十大举措夯实脱贫增收长效机制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梳理陕西疫情期间采取的扶贫举措可知,除了常规的做好贫困患者治疗救助,解决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难题等,陕西最关注的还是产业扶贫相关事项,比如解决产品积压难题、扶贫项目开复工难题、畅通消费扶贫渠道等。这些问题也一直是产业扶贫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斌讲到,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寻找产业项目、生产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产业链延伸、培训的持续推进等方方面面,不是短期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3月12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陕西省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要点》,安排部署十个方面30条工作要点,以实施“3+X”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产业在巩固脱贫成果和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中的治本作用,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陕西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安排产业扶贫相关工作;制定促春耕、促销售、促复工等专项应对措施,鼓励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今年陕西将持续推进“3+X”工程,持续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贫困县“一县一业”建设,指导贫困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业联贫带贫。省级切块下达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将按比例增长,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继续加大力度向贫困地区倾斜,整合各类资金优先用于产业扶贫。
 
  陕西在贫困地区将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持续推进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东扩南移”,打造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区,加快奶山羊良种繁育。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加工示范园,提升扶贫产业产后处理能力。指导贫困地区加强品牌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营销及消费扶贫。支持贫困地区优先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产业强镇、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美丽休闲乡村和农业精品景点路线推介向贫困地区倾斜。
 
  陕西从补基础设施短板、培育致富带头人和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发力,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物流项目;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支持创建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整治。
 
  此外,我省将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示范评定、人才培养、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对带贫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扩大生猪产能、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恢复生猪生产。支持贫困县开展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将持续推广贫困群众深度参与的模式,不断探索丰富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链条的利益联结办法。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提升计划,创建集体经济示范村。我省将提早谋划2020年后依靠产业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设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先行区,深化技术帮扶机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构建防返贫机制。
 
  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省扶贫办文引学主任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群众解决了脱贫,但还存在因病因学因残致贫返贫的可能。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扶上马送一程。要持续绷紧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坚决克服面临的困难挑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同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攻坚调整为常态推进,促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陕西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将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文/本刊记者李承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