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出来的新业态

2020-04-23 17:06:56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旅游、餐饮、以及线下娱乐等不计其数的传统行业都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然而,“宅”在家中不出门并不等于没有消费需求,相反,人流量的“停滞”恰恰给应运而生的线上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火热”流量。
 
  当然,把一直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活跃的“线上业务”说成是“应运而生”,恐怕有失公允,毕竟在互联网时代,“线上业务”虽不是“一家独大”,但其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疫情之下,线上业务显然更是占据了“高地”。据百度数据显示,自1月18日至二月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娱乐与生鲜电商四大行业的整体热度环比增长均超过了100%,而远程办公需求环比上涨甚至达到了663%。
 
  于是,有人形象地指出,疫情之下,人们“宅”出了新业态。
 
  1
 
  逆势而上的“宅”经济
 
  2014年上映的电影《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有这么一幕经典情节,即分散在各地的王牌特工只需带上一副智能眼镜,就能“坐在”一张桌子上开会,当然,桌上的多数“特工”都是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出现的。在这次疫情发生之前,似乎大多数人都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们会对电影中“人未到场但会议依旧”的“云办公”场面如此向往。
 
  于是,在各个企业都开始复工的档口,都不约而同地将云办公作为了非常时期的最优选,一时间,企业微信、钉钉、金山wps等在线办公软件下载量、使用量暴增。2月5日,阿里钉钉首次超过微信,跃居苹果AppStore排行榜第一位,与此同时,企业微信升至排行榜第三位。
 
  除了宅在家里“云办公”,大量人“蜗居”在家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自是有增无减。据拼多多平台统计,疫情期间,除医疗、消毒用品需求大幅上升外,水果生鲜、方便速食、休闲零食、数码产品、儿童玩具、棋牌娱乐、健身器材等类目的商品销量也出现了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2月份每天有超过3万人到淘宝开新店,还有更多人把以前没有经营下去的淘宝“老店”重新开了起来。而淘宝直播上新开播的直播间数量也同比翻番,开播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0%。同时,淘宝还鼓励线下商家把自己的店员也免费注册成为淘宝主播,让每一个人都能线上云复工。
 
  据统计,春节防疫期间,生鲜电商交易量暴涨350%。多数生鲜平台的订单爆发性增长。京东到家的粮油副食商品、肉品销售额同比去年春节增长了7倍,每日优鲜交易额同比去年春节增长约4倍,苏宁到家业务规模同比增长4倍……
 
  如果说生鲜电商与远程办公的火爆解决了多数人的“燃眉之急”,那么在线医疗与在线教育则为“宅”经济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据易观数据显示,疫情以来,30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或企业针对疫情开展线上义诊及健康防护科普,跨地域调动医生超10万名。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在采访时透露到,“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App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另外,因学校延迟开学,全国学生开启了在线学习模式。多家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及线下培训机构纷纷推出在线免费课程,有数据显示,近期教育行业App日均用户最多时达到1.27亿人。
 
  不仅如此,在家上课还直接拉动了相关电子产品销售。据苏宁易购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学习所需的电脑、平板、打印机等销量快速增长,其中打印机增长同比超200%。
 
  2
 
  线上春天是否意味着线下冬天
 
  疫情之下,“宅”出来的线上经济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云办公”的利好,是否意味着写字楼的“末日”?线上教育是否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宅”经济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各大在线办公平台的流量洪峰,是市场巨大需求的体现。然而需要思考的是,当疫情过后,远程办公能否从非常时期的“不得不用”,变成更多人的主动选择?而要把机遇转化为发展的持久动力,似乎还需要相关在线办公平台付出更多努力。
 
  由于直接使用公共网络,在线办公对网络宽带、终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使用人数过多容易造成掉线、卡顿、延时等问题,这会明显降低工作效率。疫情以来,由于众多企业和单位密集使用远程会议系统,给服务器造成巨大压力,一度导致一些线上办公软件发生崩溃。
 
  办公软件不仅对网络宽带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在线工作的员工亦提出了新要求。研究表明,若两张办公桌距离超过30米,他们定期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同时,信息技术的介入更易导致工作时间变长,而远程办公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也容易给员工带来职场焦虑。正因如此,尽管视频会议这种远程办公形式早已出现,但在推广上一直困难重重。更有数据显示,我国远程办公人口的渗透率依然处于较低层次。
 
  当然,线上的“红火”不仅表现在远程办公之上,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全国各地积极布局信息支撑保障系统,一些在线教育公司也提出,除必要的带宽成本费用外,免费提供在线学习服务,同时入驻各大媒体平台,推出免费直播课程。这本是一件顺应防疫形势的好事,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据多家媒体曝光,有诸多线上教育平台炒作教师颜值,大搞商业营销,借鉴当下火爆的网红直播、饭圈文化、偶像文化,拿流量换利润。不仅如此,更有甚者,全国各地纷纷曝出中小学生在家上课被骗钱财的事情,被骗的金额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一些孩子虽然没有被骗子骗走钱财,但是却主动把父母手机、电脑账户里的钱打赏给了男女主播们,有些一次就打赏几万、十几万元。
 
  疫情给予了在线教育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然而不断出现的负面新闻无疑让这个好机会“大打折扣”,如何才能令中小学生在线教育成长为一种客观需求,而不再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不得已的一种的选择,才是在在线教育的“火热”之下最该思考的问题。
 
  由此来看,线上业务“春天”并不意味着线下业务将进入被“遗弃”的“冬季”,而恰恰相反地是,线上业务量的爆棚不仅为在“冬眠”之下的线下业务提出了更多要求,另一方面,被重视的线上活动催促着其转型升级,迈向更加安全、人性化的未来。
 
  3
 
  “宅”经济是否只是昙花一现
 
  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消费方式带来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催生了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全球著名的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在3月19日发布报告称,2020年初,中国为防控新冠疫情而采取的居家隔离措施,让全国人民过上了“宅”生活,人们在家中网购、学习、办公、娱乐,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了“宅”经济。
 
  尼尔森调查显示,居家隔离生活进一步培养了消费者的网购习惯,89%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线上购买日用品、生鲜品的意愿将会增加;80%的消费者称疫情过后将关注健康饮食;75%的消费者表示未来将加大运动、锻炼支出;60%表示未来将增加定期体检支出;59%表示将增加保险理财支出;另外,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远程医疗、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服务深入人心,将为未来生活场景提供更多可能。
 
  由此来看,“宅”经济对人们最为深刻的改变是线上消费习惯的培育与消费场景的拓展。而不断飙升的线上业务背后是我国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下的基础。根据世界级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测算,线上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61%为替代原有需求,39%为新增需求,也就是说,线上消费并不是对于线下消费的完全替代,同时也在创造新消费。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指出,“宅经济作为应急之举的背后,是互联网电商的发展对于企业、消费者,对于市场的培育,在特殊时期展现了其强劲的活力,而且这种活力不会因为疫情的过去而消失。”
 
  阿里健康今年以来在线义诊访问用户超过280万;哔哩哔哩预计一季度营收增长118%,喜马拉雅一季度增长32%;叮咚买菜春节7天完成400万单,近期订单量增长80%;华为的Welink远程办公业务量增长80%,为上海4万企业和组织30万人提供服务。
 
  这些令人兴奋的数字都在不断刷新着与我们生活工作行为方式相关的认知,“宅”经济背后潜藏着老业态的新模式,同时也彰显出数字经济在艰难时期的活力与韧性。这不仅仅是对中国互联网电商20余年发展进行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中国消费经济未来发展走向的一次重要探索。(文/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