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回眸

2020-04-26 13:58:2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三周年。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基本完成国家赋予的165项试点任务的同时,累计形成370个具有集成性、系统性、广泛性的创新案例,其中18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53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拓展“制度创新”外延,探索差异化改革路径,推进“便利管理主体向便利市场主体”转变,商事制度机制更加完备,营商环境更加优越,九大外向型产业更加集聚。截至2019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57853户,其中企业38588户,新增企业注册资本7071.1亿元。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按照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紧紧围绕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的发展使命,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答卷”,让陕西与世界深度融通,让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陕西经验”更加丰富,自贸试验区已成为陕西“三个经济” 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由此,陕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自贸时代”。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3年来,从内陆改革开放试验田到西部乃至全国吸引外资的热土,从古丝绸之路起点到向西开放新高地,从市场活力不足到全球资源配置重要支点……陕西以自贸试验区为支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强化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加快外向型产业聚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开发区、示范区等“双区叠加”效应,探索形成“陆港+空港”“经贸+人文”“产业+科技”的发展之路,自贸试验区已成为陕西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本期支持:陕西省商务厅
  
  责编/执笔:张永军
  
  制度创新,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春色”
  
  今年1月,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案例《“通丝路”平台打造“人民币网上丝绸之路”》《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荣获 “2019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创新成果”;《中欧班列长安号“统一运单”首列开行》《全国首单商业保理公司美元融资业务落地陕西》荣获“2019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
  
  有专家点评时如此说道,陕西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制度创新路径,形成了一批极具创新性的新模式,是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的重要体现,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了困难,降低成本,特别是一些创新举措有利于辐射带动“一带一路”沿线西部城市的协同开放,值得向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据了解,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国家赋予的165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累计形成创新案例370个,其中18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5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陕西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面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使得陕西省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方向稳步发展。
  
  正如陕西省省长刘国中在主持召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大胆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发挥试点效应和政策效果。加快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放宽外资准入,完善‘单一窗口’和口岸功能,促进‘陆港’‘空港’联通。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尤其要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从全国首创“微信办证”、精心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设立“24小时自助信包箱”服务点,到推出全省首个政务服务“楼小二”服务点,企业足不出楼即可办理60%的高频政务事项,再到推行商务秘书和“集群注册”服务,登记办结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再到“人脸识别”微警认证、全国首创“全城通港”政务服务新模式,西安国际港务区不断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将政务服务由传统的5×8小时延伸至7×24小时,实现政务办理7×24小时随时办和全程审批不见面。从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证办结,西安市和西咸新区自贸片区实现了50个工作日办结,杨凌示范区实现了35个工作日办结,审批时限大幅压缩。
  
  3年来,陕西省自贸试验区围绕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将便利管理主体向便利市场主体转变。229项省级行政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100项“证照分离”改革任务在区内全面落实。对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本省设定的1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
  
  陕西自贸试验区9个功能区分别设立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专门机构,建立“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府管理新机制,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在“最多跑一次”的基础上,逐步推广“零跑路”线上服务,营业执照办理和发放实现“零见面”,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这一些创新举措,是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差别化改革,将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成制度创新示范地的重要体现。行政效能的提高,营商环境的提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企业和市场的加速聚集,截至2019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58977家,新增注册资本7358.79亿元。其中新增企业39553家(含外资企业494家),新增企业注册资本7337.48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8.42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725家。
  
  特别在今年这个春季,面对突入其来的疫情,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推进网上招商,破解疫情期间“洽谈难”的问题,实现项目洽谈签约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疫情期间,陕西自贸试验区网上签约项目61个,其中外资项目4个,世界500强企业3家,区域总部机构4家,总投资额达217.94亿元。
  
  贸易便利,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2019年,陕西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1家,占全省的28.17%;实际利用外资30.78亿美元,占全省的39.83%;货物进出口总额2476.32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1%。今年前两月,陕西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2.11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4%。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为重点,加快投资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实行包括“证照分离”在内的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办事时间、优化政务服务、主动对标国际标准经贸规则等改革探索实践,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企业覆盖率由30%提升到80%以上,报关报检等主要功能覆盖率达到100%。美国康坦无害化农业总部、西门子创新工业技术中心等外资企业、项目相继落户自贸试验区,新产业新业态加快聚集。
  
  西安海关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监管服务措施,推行“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监管制度改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及24小时通关,精简原报关、报检项目124项,检验检疫申报单证实现电子化。西安口岸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为28.28小时,出口货物整体通关压缩为2.99小时。杨凌示范区片区通过银行授信、担保公司担保、政府贴息等方式,在全国首创设立“出口退税流转金”,企业完成出口业务后,凭税务等相关部门出具的“出口企业退税流转金核准确认函”,当场就可获得退税金,退税时限由原先1-2月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在全国首创“舱单归并”海关监管模式,通过将“一柜一单”改为“舱单归并”,最多可节省90%以上通关费用,通关时间也缩短到3小时以内;联合吉利集团,探索整车出口运输新模式,整车出口全流程时限从原先最长180天压缩到80天以内,成为全国整车出口流程最快的口岸,吸引了中东部15个省份的货源集中在西安港实施跨境运输。
  
  这一系列措施,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贸易便利化的探索实践,所形成的“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行邮税移动支付”“‘易点天下’海外广告精准投放”“网银在线开立进口信用证”“企业云端服务自选平台”等改革成果,让陕西从内陆改革开放试验田到西部乃至全国吸引外资的热土,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正如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陕西投资的几年间,西安分公司的产品种类和业务增长迅猛,连续4年年销售收入增幅在20%以上,这与陕西省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政策密不可分。
  
  金融活水,浸润高质量发展的“姿色”
  
  自贸试验区在陕西这3年间,不仅让陕西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迈向向西开放新高地,更让陕西的农产品搭乘“平台+资本”的快车,走出国门。
  
  例如,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联合陕西自贸试验区浐灞生态功能区搭建的“人民币网上丝绸之路”——“通丝路”,就将陕北的小米通过该平台与美国客商达成 30 吨销售合同,首批发货5 吨小米,到账5 万余人民币,这为黄土地的小米外销创造了一项新纪录。
  
  据了解,“ 通丝路” 平台直接通过银行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省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中间环节,结算效率更高、监管环节更集中,“通丝路”与“ 一带一路” 沿线 500 余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代理清算关系。2019 年7 月“ 通丝路” 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成功入选商务部自由贸易试验区第3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目前入驻陕西自贸区“ 通丝路” 平台的外贸企业达160 余家,涉及工业品、农产品等200 余种类,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突破1000 万元人民币,覆盖陕西70% 的县域。
  
  再例如,西安经开功能区推出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以企业纳税信用评级贷款信用,为小微企业提供200万元以下“因税获贷”纯信用贷款;推出的“云税贷”“微理通”及“国际保理美元融资”创新成果,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的“经开样本”。
  
  西安高新功能区作为国家首批投贷联动试点的五个示范区之一,聚集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要素平台1435家,拥有金融机构全国或区域性总部62家;创设“内保外贷”新型融资模式,为海外并购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海外协议付款业务、区块链跨境支付业务……等等,为海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
  
  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立足于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要求,联合区内保理公司以及核心企业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全省首创供应链金融产品“保理金单”,使得供应商的融资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了40%以上。
  
  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功能区与长安银行合作推出“长安E贷”线上小微金融产品综合服务体系,可随时为企业申请最高200万元短期贷款,已为8000多户企业提供了42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功能区建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政采贷”金融产品,在客户取得正式采购合同的当天就可以取得贷款,实现企业融资“秒批”“秒贷”。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全面落实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36条措施,成功获批“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成为全国第6个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参与该试点的地区。形成“‘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军民融合企业核心人员信用担保贷款”“‘长安E贷’线上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长安号’贸易融资新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2019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吸引台湾富邦华一等银行区域总部、陕西鼎盛裕和等融资租赁公司、京东金融等商业保理公司、中航安盟等外资保险公司落户自贸试验区。全省融资租赁企业113家(其中外资91家,内资试点22家),注册资本478.46亿元。灞柳基金小镇吸引近300家基金企业入驻,管理基金规模达2000亿元。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陕西自贸试验区内商业保理公司开发供应链融资产品“微理通”,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线上无抵押融资渠道,最快3天放款,单户授信金额最高可达300万元;区内银行推出了商业承兑汇票融资质押业务,企业凭银行认可的核心企业签发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无需抵押担保即可办理贷款,商票贴现平均年利率降至8%,为企业节约60%融资成本。西咸新区特设1亿元基金,按银行基准利率向中小企业提供应急转贷服务,为企业“雪中送炭”。
  
  织线成网,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暖色”
  
  2019年5月13日,陕西省首条亦是西北地区首条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 “首尔一西安一河内”正式开通。 
  
  2019年,陕西浓缩苹果汁首次搭乘长安号出口俄罗斯;沃尔沃汽车搭乘长安号往来欧洲和中国市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陕西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以中欧班列、空中航线为抓手,探索符合陆上、空中贸易要求的新规则、新体系。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着眼于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国家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建设,铁路口岸功能不断拓展,铁路货运辐射能力快速提升。充分利用第五航权,持续加密航线航班,大力发展货运物流,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19年底,累计开通国际航线88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城市;全货运航线达到27条(国内14条,国际13条)。201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开国际客运航线19条,旅客吞吐量达到4720万人次;新开和加密全货运航线10条,货邮吞吐量突破38万吨,增长22%,增速居全国十大枢纽机场第1位,保税航油业务正式启动运营,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的临空特色高端产业体系在此聚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9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2133列,运送货物总重达180.2万吨,分别是2018年的1.7倍和1.5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专列”,这一年来,西安港全面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陆海联运通道建设,“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冀西欧、厦西欧”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开行,集结中心建设织线成网;与天津、青岛、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开行了陆海联运班列,实现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衔接。
  
  此外,西安港是中国唯一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口,建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快捷高效、服务一流的中国最大铁路物流枢纽。西安国际港务区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核心,通过整合多种运输方式构建起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贯通欧亚的商贸物流大通道。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制度优势和中欧班列长安号物流大通道功能,打造“长安号+跨境电商”新模式。网易考拉、蜜芽宝贝、京东全球购等一批国内知名跨境电商先后入驻,累计注册跨境电商企业超过300家,搭建起了一条“网上丝绸之路”。
  
  同时,为打造外贸发展新平台,陕西自贸试验区推进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加工贸易转移承接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咸新区设立18个进口商品展示场馆,“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吸引来自东南沿海地区27家企业入驻。积极构建跨境电商综试区“两平台六体系”,形成月进出口值近10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
  
  贯通欧亚,连接世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大格局正在这里加速形成,赋能贸易发展和产业聚集的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在立足自身内陆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陕西正从市场活力不足成为全球资源配置重要支点。
  
  深化合作,调准高质量发展的“音色”
  
  作为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的自贸试验区,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西安经开区“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中俄丝路创新园、西安高新区文化出口基地、哈萨克斯坦爱菊粮油工业园、吉尔吉斯斯坦中大工业园等重点园区项目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经贸领域的深层交流。
  
  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方面,“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中欧产业园聚集了德国博世、法国阿尔斯通等世界500强企业的9个项目。中俄丝路创新园的“一园两地”模式,吸引包括俄罗斯立德创新中心、俄罗斯奔萨发展集团、俄罗斯金苹果集团等在内的40家企业入驻。杨凌片区设立了年度规模1500万元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专项资金,西安经开功能区与中国兵器集团合作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为助推陕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地区)投资1.89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39%。
  
  在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建设加快推进。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了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依托海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农业全产业链,进口优质农产品,出口国内农机装备、生产设施。杨凌自贸片区建成启用国际农业创新港,公用型保税仓库获批建设;“以标准化助推农业发展新模式”被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科技教育领域合作方面,建立“云端”网上自贸综合服务平台,发起成立信息丝绸之路发展联盟。在美国、以色列等国设立17家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站。搭建中俄、中加、中德创新中心,构建国际离岸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丝绸之路职教联盟。依托国家“17+1”合作平台开展海外办学,为海外中国企业培养本地化专业人才。搭建“西安汉唐文化网络学院”,开创了“互联网+国际汉语教育”的新模式,辐射37个国家。
  
  在文旅卫生领域国际合作方面,着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人文交流平台。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与“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智慧博物馆。3家外资旅行社落户自贸试验区。搭建语言能力标准化服务体系及大数据平台,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中医药养生双创小镇,推进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搭建“中英联合诊疗”平台,探索国际远程会诊新模式,“医药研发共享实验室”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与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128名全日制留学生来陕学习中医药学。
  
  协同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精色”
  
  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使命,就是要通过自贸试验区这个改革开放的平台,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省份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
  
  3年来,陕西落实《利用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推动西部大开发、实现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印发《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省内相关市区与自贸试验区在“创新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上实现同步发展。组织开展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推介交流活动,向西北四省推荐70项创新实践案例,秦汉新城功能区与新疆博州阿拉山口市、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与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地区协同开放、创新发展。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动协同开放、创新发展的经验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表扬。
  
  开发运行陕西科技管理服务一体化云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中国库”,推动西部地区科技协同创新,技术有效利用。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建立国内首个实现科技资源要素信息高速流转和有效分发的云服务公司,协助青海西宁、山西运城等10余个中西部市(区)建设了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围绕先进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光电信息等领域,组建了12 个军民融合产业(人才)联盟。开展“专利池”试点工作,推动联盟成员单位知识产权共享与技术转移转化。联盟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军民协同创新模式,在推动各产业领域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时,联合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等西部地区,建立联系机制,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服务“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门户经济功能逐步增强。
  
  做实产业,沉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今年2月22日,在西安高新区举办的西安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系列项目网络签约仪式上,共有30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286亿元,涉及中成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康养旅游、金融等多个领域。同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将大力提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作为西安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已形成以创新研发、医药制造、医疗服务业、医药流通为主的区域产业链格局。在此基础上,西安高新区将通过实施系列重点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年来,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近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围绕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和人文交流高地,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内陆中转枢纽港、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以及“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三大片区、九个功能区纷纷立足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西安高新功能区以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构建“芯-软-端-网”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西安经开功能区以出口加工区、中欧合作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先进制造业、跨境贸易、新金融等产业集群。
  
  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依托“西安港”,建设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面向“一带一路”为特色的产业链集群。
  
  在现代农业领域,杨凌示范区片区的“一带一路”跨国农业产能合作新模式、职业农民培训新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新机制等制度创新模式,有效助力我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西咸新区片区依托西咸国际机场,发展以航材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为代表的国际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业,拓展保税维修服务,推动临空保税产业聚集。
  
  ……
  
  高品质的产业项目落地和发展,是对自贸试验区发展成果的最好检验。3年来,一系列高品质产业项目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落地发展,不仅是发展成果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为陕西自贸区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翟北秦表示,陕西自贸试验区将继续坚持各片区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制造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临港产业、临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会展业九大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3周岁的陕西自贸试验区秉承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定位,不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和政策叠加优势,盘活核心发展要素,带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让陕西与世界深度融通,让更多的“陕西经验”推向全国,以“三个经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更深发展,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