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此事原知非力取

2020-03-23 15:48:3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画家刘星是长安画派新一代传人中的佼佼者,近年来,他在中国画的山水、花鸟方面成就斐然,持续引起国画界的关注,已经渐成气候独具气象。成功虽来之不易却总是合理因由的,追寻刘星艺术之路,探究他成功之途,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学识与取法
 
  长时间以来,中国的艺术类院校,在高考招生中文化课考试成绩要求往往不高,考生只需过最低线,即可成为同样校徽下拿同等文凭的大学生。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进校之日开始,往往偏重专业课而轻文化素养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艺事中,最终能成功突围并产生好作品的恰恰拼得是渊博的知识、磅礴的才华和来自先天的灵性等等。由此来考察刘星的从艺过身和经历,就显得与众不同。刘星的父亲是教师,且酷爱绘画,年轻时候曾考上美院而终因单位不放而致使梦想夭折,但他工作之余仍然喜欢写写画画,这对儿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细胞的启蒙生发,自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这种家庭教育的优势,也正是一般学生所难具备的。上世纪80年代,在全社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高考大背景下,刘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但小时候围在父亲画案旁边看他把一张白纸绘成精美神奇的图画所萌发的艺术憧憬,使他对书画的热爱和兴趣,从小到大,从未间断。进大学门后,他又有幸拜在在全国书法大家卫俊秀先生门下。通过卫先生,刘星又相继和刘自椟、陈忠志、崔振宽、茹桂、赵步唐等当时在陕书画名宿大咖相识并时常登门求教。
 
  刘星后来在谈到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最有启示的要素时,把与在前辈高人之交往放在首位,卫俊秀、方济众、赵步唐等先生,不仅仅给刘星谈中国画的艺术哲学和具体的笔墨技巧,更是从道、德、仁、艺相统一的层次和他谈艺论画,刘星把这归结为“取法乎上”:——高屋建瓴般地观照认识艺术的本质,认识艺术和世界、艺术和人生的诸种关系,找到自己的艺术使命和未来目标,避免走弯路或者走老路。多年的修为和千百次的苦练,在刘星的画中,常常可以看到题跋文字儒雅有趣,画面唯美笔墨清新。他的花鸟画选材广泛意趣高迈,山水画气韵高华意境朴茂,而这无不因为他很早就参透了中国画的精髓:用笔墨线条表达文人的高尚意志和精神追求,用他的话说:“不悖生活,不悖雅正,不悖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悖自己时代的审美追求。”
 
  感觉与理性
 
  感觉是最直接的生理反应,来不得丝毫的修饰和装扮;在艺术创作中,敏锐的感觉更是艺术家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遇合,是产生作品的初源。读万卷书,集万家智,行万里路,就是让一个艺术家能“御众志以为马”,集众觉以为悟。修养单一,经历局促,往往容易感知有限,甚至不是言不由衷,就是感觉错位,结果不是造成失语,就是造成误解。刘星的艺术感觉之敏锐细腻,一方面表现在他对美好事物的扑捉能力上,比如他笔下的蛐蛐、蚂蚱、螳螂、知了、游鱼,他都能观察得细致入微,极尽生动之致;另一方面,他的艺术感觉之敏锐细腻又表现在,他能用极其准确而精简的笔墨来表现它们的神韵。为了了解荷花、芭蕉的各种生存状态和风姿,他每年都要下苦功夫去写生。因此他笔下的形象无论是芭蕉也罢,荷花也罢,不仅笔墨传统,境界清高,而且总感觉清气习习,给人以洗心之爽。
 
  看刘星的画,让人在文雅的气韵之中更能读出他那理性的光辉,这可能与他学数学的学术经历有关。其实,天地之间就存在着冥冥的数理联系,世间万物,都蕴含数学的“至美境域”(陈省身言),画家范曾说:“数学,无色,无声,无香,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所不在,无远弗届,无所不包。没有数的奇绝构成,天地不是道家的混沌,便干脆是佛学的一片空白”。自称“数学最差”的范曾,都能悟出数学的大美境界,而本科学数学出身的刘星,更是明白“寄豪放于妙理之中”的至理。且看他说:”夫画贵能入神,而欲使笔墨入神,就得先明物理;识得物理,格物而不悖,当情理合一之时,画家笔下之笔墨就自然入神了。此正所谓中国画笔墨规律之大者也。”多年来,刘星一直试图在“似与不似”、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并用作品把它表现出来,因此,放之有度,虚之有理也是我看刘星作品的又一特点。
 
  意境与风骨
 
  对刘星这个年龄段的画家而言,笔墨技法早已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毕竟大家都画了很多年了,作画的方法技巧,用色的艳浓深浅,用墨的枯湿浓淡,画面的布置经营法则,都已成熟在胸,谁是几斤几两也都基本能看出来。然而我认为真正决定画品高低的,是意境和风骨。绘画作品的意境高低关键在于画家的思想境界。意以心为源,心源包括学识,修养,也包括人格,品德,心源高者有高的领略感受,非同层次者不能理解也。提高心源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要师法造化,即使天才也不能例外。某次去故宫看历代珍藏古画归来,刘星所感良多“知古人比现代人高明之处,非具体技法矣,而在境界也。古之画家为己,为修养自己之身心而画;而今之画家为人、为钱,为吸引别人眼球而画,此两者境界悬殊,一读画便知,是为今人爱古人画之真正缘由也。故我赞同复古,乃是复兴古人的心灵境界,而非去模仿古人具体之画法也。”由此可以看出刘星艺术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意境第一,而不是技术第一。
 
  一般心源高者不免就会轻看世俗,因此也容易得罪世俗。画坛本来就是个江湖,江湖自有江湖的规则;抱团牟取名利易,而特立独行不做乡愿就难了。何况“风骨”二字不是说说几句貌似清高的话就能兑现得来的,它一定是由画家平日的做为所决定,刘星在著书、教学、画画和写字之余,还得坦然面对各种挤兑;一路走来,他正是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挤兑和打压中,开阔着着自己胸襟,培养着自己的清气和风骨、践行着自己的作画主张。他坚守传统又不断创新,表现在作品上,就是他画的是正统的中国画讲究笔墨和线条,讲究意境韵味,讲究知行合一,讲究书画印完美结合。他的画,观之时觉清爽,赏之如沐春风。而不像有的所谓创新型画家,取西画一二混杂于中国画中,不伦不类,最终速朽。他认为,所谓“创新”只有和时代结合,跟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同时又能反映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审美变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刘星是这样想的,在作品中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现实与未来
 
  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勤奋和劳作,刘星如今已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著名山水画大家崔振宽先生曾在刘星国画研讨会上说:“刘星的画有浓郁的文人气和书卷气,前途很了不起,有大家气象。”著名美术理论家程征说:刘星“有特殊的知识结构,给他增加了不同于一般画家的庞大根系。已经开始出现了大家气象,希望由这个庞大的根系,能够长出一颗参天大树,这是我们的期待。”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周积寅先生在论及刘星的山水画时说:“刘星的山水画取资古法,不远今人,上追李唐之苍劲、王蒙之绵密、石溪之浑厚,下逮黄宾虹之老辣、陆俨少之蕴藉,气象清新自然而笔墨质朴内敛,巧思妙构又无雕琢痕迹……”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美术评论家梅墨生认为:“刘星先生是位潜心治艺的实力派画家。不仅在画、诗、书、印、文几方面涉猎广泛、体悟深入,且在中国画的花鸟、山水、人物多科均有过人表现。在较不重视传统笔墨的西北地区,他的画以十足的文人气息和纯粹的笔墨风格示人,不愧翘楚。”而我所了解的刘星,在作画、教学之余也从未停歇在理论上的思考和研究。不同于一般理论研究者的是,作为画家,刘星通过对前代大匠巨擘们作品的仔细揣摩研究,目的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在继承中光大发扬以成一家之言。刘星说自己的未来理想是成为一名“大匠”水平的艺术家,有自己的独立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思想体系,远离尘世功利的骚扰,一心自在地搞自己心想的艺术。
 
  艺术史上,凡超越时代成为大家巨擘的画家,必具备以下条件:渊博的知识;过人的天赋;超凡的感知能力和过人的笔墨功夫。非渊博的知识不足以认识和冲破藩篱,无过人的天赋不能够参透艺术天机,所谓的“此事原知非力取”,“此事三分人事七分天”,笔墨功夫对于艺术的成败关系就不用解释了,毕竟,所有的艺术最后都要通过作品才能外化或者物化给观者去鉴赏和评判。而刘星的未来,也一样得通过作品来证明自己……
 
  (作者雷电,教师报原主编,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
 
  刘星艺术简介
 
  刘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