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园区助推乡村振兴

2020-03-23 11:41:3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园区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18年,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园区布局更趋合理,发展质量更高,引领示范作用增强。逐渐成为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区域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陕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全省36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几乎涵盖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等所有农业行业,其中种植类为主的园区212个,养殖类为主的园区34个,综合类园区116个。从园区的分布上来看,全省涉农的102个区县中,均有省级园区,其中汉滨区以拥有10个农业园区而位居榜首。

图1:按类别划分园区数量占比情况
 
  二、园区建成速度加快,质量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迎来机遇,在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下,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建成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2018年底,园区总规划面积505.98万亩,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11.2%,比上年同期增长1.2个百分点,园区建成面积350.07万亩,比上年增加44.07万亩,完成规划面积的69.1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园区建成规模的稳步提升,为园区提质增效提供了基本保障。

图2:园区规划和建成情况
 
  三、园区规模适度,定位明晰。2018年,为适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贯彻落实中省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关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三产融合步伐,陕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目前,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1个,随着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园区的迅速发展,全省已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园区已成为发展产业,培育主体,三产融合的有力依托,成为现代农业要素聚集,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园区市场定位准确,特色鲜明。陕西农业历史悠久,地区特色明显,现代农业园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全省园区特色鲜明,像西安重点发展以“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为定位的现代农业园区;铜川统筹打造以生态、红色、观光农业设施为主的照金(小丘)农业园区,延安提升以“农果牧菜生态循环”为定位的菩提现代农业园区;汉中突出生猪、魔芋、茶叶、核桃、渔业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区域产业基地推进园区建设。园区定位准了,特色鲜明了,能避免同质竞争,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设施也容易跟进,园区的承载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加强。
 
  五、园区投资力度加大,效益稳定。省级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投资渠道更加畅通,投资方式更加灵活,通过积极组织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等新投资方式,强化对现代农业园区的金融支持,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2018年,园区完成累计投资322.9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政府投资增长23.7%,社会资本投资增长9.9%,园区营业利润较上年减少1.6亿元,下降4.5%,基本保持平稳。

图3:园区营业利润及应付职工薪酬情况
 
  六、科技创新稳中有进,销售方式灵活多样。园区的建设不仅是现代农业要素的聚集,更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实验的基地,2018年园区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方面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自主培育新品种134个,比上年增加10个,专利引进数累计204项,同比增加9项,“三品”认真面积57.4万,同比增长1.9倍。2018年园区产品总成交额181.5亿,同比下降5.4%,销售方式中电商依然保持增长态势,18年销售额14亿,同比增长11.3%,其他销售渠道均有下降,特别是出口方面同比下降36.6%。

图4:按照销售方式分的园区数量占比情况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
 
  尽管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产业融合不深、园区示范作用不强、新型经营体系培育滞后、农技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育成效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销售渠道不畅等方面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融合度不高。调查发现,全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虽然生产特色明显,但是大部分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宣传和上市品种开发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一二三产融合重视度高,但是办法不多,突出表现在,园区发展规模较大,但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加工产业规模小,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链不完善,服务业创新不够,效益差。
 
  二、园区运行机制不完善。省级园区或多或少都有政府部门的身影,甚至一些园区重政绩展示、轻效益体现,其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模式明显落后于企业管理机制,因而造成园区效率低下,发展缺乏活力,经营效益一般,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园区发展日渐成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园区进入发展的关键阶段,优胜劣汰,甚至牵扯园区的存亡,应该注重园区运营主体是企业的特点,发挥其竞争优势,提高经营效果,增加发展后劲。
 
  三、资金投入受制约。省级农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部门财政支持,政府投资力度有限,并且分散在多个部门,难以集中资金安排实施一些对全省农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农业开发项目,难以支撑农业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绩,园区获得资金的渠道中,银行贷款逐年降低,民间借贷比例逐年升高,2018年民间借贷占比21%,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
 
  四、人才缺乏需重视。调查中发现园区主要缺少市场开发和营销人员,特别是网络营销和农业信息方面人才,缺少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农业高科技人才,如生物组培快繁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缺少园林、果蔬、畜牧、水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园区人才结构失衡,人才分布过于集中在个别园区,大部分园区人才短缺与断层,严重阻碍园区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建言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政策支撑。现代农业园区是新常态下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脱贫的有效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应助力于脱贫攻坚,助力于乡村振兴。园区发展建设应从招商、财税、金融、保险、项目等多方面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在涉农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性保险、金融贷款、扶贫担保贷款等领域扶持园区,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农业园区发展的信贷模式和信贷品种,支持农业园区企业上市、挂牌“新三板”等进入股权交易市场融资,努力把农业园区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样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二、强化主体培育。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园区建设应依据主导产业特点,聚力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园区。另一方面,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示范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提高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园区发展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发展主导特色产业作为园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增强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的竞争力,一是继续发展我省在设施蔬菜上的优势,以园区为依托,推行育苗、栽培、管理、销售的品牌化,标准化产销模式,打造绿色、有机、富硒、高山等特色产业带;二是加快发展陕南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努力扩大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在休闲农业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新业态,园区企业化经营带动,促进当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高整体水平和效益。
 
  四、注重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园区作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应重视农业生产信息化、物联网示范、农民技能培训信息化等工作,一方面依靠信息化健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措施,为全省农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依靠信息化扩大宣传,提高各信息平台的利用率,实现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产业兴旺。
 
  五、勇于创新提高效益。奋进之路,不进则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进入新的瓶颈期,国内国外、省内省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园区生存和发展压力剧增,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全省园区建设,此时需要更高的目标定位、更超前的发展定位、更有效的推进举措来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转型升级,升级离不开创新,创新应从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主攻方向。(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