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黄河流域各地区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并积极探寻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2019年12月,渭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罗书葵带领黄洛渭文化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倡议设立"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而积极的响应。为此,本刊记者就倡议设立“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初衷、基本设想和进展情况,专程釆访了罗书葵同志。
2020年新年伊始,记者曾几次邀约罗书葵副市长,但由于他忙于脱贫攻坚工作,都未能见面。终于在一个下午见到了他,为了不占用他过多的时间,记者就开门见山,直奔采访主题。
记者:罗副市长,您是中组部选派到陕西的挂职干部,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倡议设立“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呢?
罗书葵:的确,我是一名挂职干部。作为挂职干部就是要尽快适应当地环境,尽可能将自己的思想、行动和情感融入到当地,为挂职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倡议设立“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讲话精神,经过实地调研之后提出来的。总书记号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而黄河陕西段及其重要支流洛河和渭河的三河流域(简称:黄洛渭流域)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区域之一。黄洛渭流域文化积淀深厚,文物文化资源富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起点和根脉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支撑。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急需回答的时代课题。同时,倡议设立“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也是我来陕西工作后一个很顺其自然的想法。你看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三千年在黄洛渭”,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更是陕西的独特资源和核心竞争优势,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掘出其所孕育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如何统筹这些浩若繁星的文化元素,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促进高质量发展,这是我来渭南工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在学习讲话时,自然就想到能不能设立一个“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没想到的是,这个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很多方面的响应,后来国家又出台了长城、长征、大运河三个国家文化公园,又让我增添了几分信心。可以说,倡议设立“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心得和行动,也是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深度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黄洛渭流域优秀文化,推动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陕西新的经济和社会增长极,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记者:您能不能进一步谈谈“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概念和内涵呢?
罗书葵:简单的讲,就是要以“黄洛渭”三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存、名城、名镇、名村以及文化故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元素,形成一个集“点”成“面”、统一管控的开放的时空资源体系,形成“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布局。
这里需要解释几点:一是“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不是一个实体公园,而是一个时空资源体系,是将发生在黄河、洛河、渭河的从古至今的人文历史事件、文化遗存、遗址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号和集约化管控的体系(就像莫高窟的壁画一样进行编号管理)。二是这里清晰的历史事件和鲜明的地理坐标,讲述着我们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恩爱情仇,透视着世间的真善美和民族的精神内涵,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诞生和繁衍的过程,推动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程,这就是“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正是这些精神指引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三是“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黄洛渭流域文化品牌形象,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标准,使黄洛渭流域文化真正“可知”“可感”“可品鉴”,进一步构建起新时期文化塑性与消费的新模式,促进黄洛渭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态的创新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四是建设“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既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倡导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华文化根脉相传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或将成为展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陕西平台。
记者:“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抽象的时空资源集合体,如何运作呢?
罗书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16个字,即“集点成面、统一管控、分级管理、市场运作”。
“集点成面”就是将黄洛渭流域的历史、以及建筑、文物、艺术、风俗和故事等众多的独立的文化元素(或文化单元),进行有效地发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同时又将所有文化单元点汇集起来统称为“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进行统一管控。
“统一管控”就是要按照“保护第一、国家思维、统一治理、分级管理、开放融合”的原则,对文化单元实施“统一建设规划、统一保护标准、统一配套建设、统一标识标志,统一监管制度、统一管理运行”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比如,发掘文物的毛刷的毛用什么毛要有标准,配套建设的构筑物也要有标准,对外宣传营销可以统一为“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第XX号(文物或景点名)”,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比如华山机场)要统一规划并建设。这些都是“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职能,以此为基础,形成对黄洛渭文化资源的集约化和规范化管理。
“分级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各级主体的积极性,在统一管控的前提下,实施分级建设和经营管理,按照一定原则和比例分享成果和成效。比如,合阳县可以自行对处女泉公园进行建设管理,但必须满足“六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再根据各方贡献来分享收益。
“市场运作”就是要让有限的文物文化资源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开发中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积极鼓励各类资金引入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以市场化办法解决“失护、失修、失传、失血”等问题,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集点成面、统一管控”主要由政府和国家文化公园来做,“分级管理、市场运作”主要由市场来解决。打个比喻,餐饮业有陕菜、粤菜、川菜等等,国家文化公园管控的是基础食材(油、面、辣子、鱼、牛羊肉等)的质量是否满足标准,至于将这些基础原料做成什么菜,由市场经济来决定。再比如国家文化公园把各个文化单元进行规范化发掘和管理,还编成号,至于如何变成旅游线路,可以交给市场来办。如果将“集点成面、统一管控”比作是树根和树干,“分级管理、市场运作”就是树的枝条和花朵,只有根深干壮,树才能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这样才能使“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真正成为展示陕西深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经典之作。
记者:请问您倡议的“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与原来的“黄河文化”、“关中文化”有什么关联吗?
罗书葵:从地理位置来看,黄洛渭流域是指黄河陕西段及其重要支流洛河、渭河的三河流域,占陕西国土面积的2/3,人口的3/4,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涵盖黄洛渭流域所有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文化又是黄洛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关中文化难以概括全流域文化,如陕北文化,陇东南和潼关的军事关隘文化,因此黄洛渭文化更具有完整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地理和时序来看,是从北向南,历史时序基本也是黄洛渭的顺序,大禹治水、黄帝及黄帝时代(陵}都在黄河边,杜康制酒、仓颉造字、龙图腾、度量衡制都在洛河流域诞生,周秦汉唐主要在渭河流域,所以称之为“黄洛渭”要比“黄渭洛”更为准确。仅以水量而言,洛河水量小,但并不等于以前和今后也小。
从文化资源来看,黄洛渭流域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将相故里”的美誉,黄河文化、关隘文化、战争文化、廉政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是最具地域特色和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符合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树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整体需要。
此外,建设“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通过统一协调、智能管控等手段,确保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与生态环境更有机地融合,从而实现推动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记者:您代表渭南提出了“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但是渭南没有西安中心城市的地位,为什么建议这个公园总部要设在渭南呢?
罗书葵:渭南的确不是中心城市,却最能代表黄洛渭文化,“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应该设在渭南。
首先,黄洛渭三河的主要部分都在渭南。黄河从北蜿蜒南下,直抵秦岭而东流,纵横黄土高原和汾渭平原,渭河、洛河最终在渭南潼关汇入黄河。黄洛渭流域东连晋豫,西接甘宁,南依秦岭,北承内蒙。处于这一文化中心的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将相故里”的美誉。
其次,渭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人祖”华胥氏足迹遍布黄河流域,人类始祖女娲留迹于潼关黄河铁桥畔,韩城龙门至今保留着大禹治水的历史遗迹。大荔洛河岸“大荔人”代表了从猿到人的进化,填补了古人类研究的世界空白。杜康酿酒使黄土地菌类文化滥觞启源。仓颉造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医陶之祖雷公为中华医学和陶瓷的鼻祖。《诗经》开篇之作《关雎》诞生在“情诗之源”的合阳洽川。河图洛书源地则是中华“龙”图腾肇始之处。农历时间发源地、县制“祖籍”、最早度量衡无不起始于此。
第三,渭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魄所在地。黄洛渭流域及黄土地形成了中华民族龙马精神之魂魄,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就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红色革命文化在此交相辉映,震古烁今。大禹治水、商鞅变法、蔡伦造纸等一系列充满智慧、勇于探索的品质和精神,为中华民族崛起积蓄了巨大能量。司马迁、白居易、李白、杜甫、王维等史家文人,以及大唐名将郭子仪、东汉“四知”太尉杨震、宋名相寇准、清相王杰与王鼎、爱国将领杨虎城等挺身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民族之魂、人民之魄。
第四,渭南是壮丽山河人文胜地荟萃之地。巍巍秦岭,滔滔黄河,八百里秦川,壮美华山、洽川湿地、“关关雎鸠”无不体现着华夏形象和中华文脉。还有“天下第一城”潼关古城、“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五岳第一庙”西岳庙,以及女娲陵、伏羲画卦台、祖厨伊尹墓、司马迁祠墓、郑国渠等著名古迹都是闪烁的文化明珠。
第五,渭南还是众多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片土地,既孕育了同州梆子(老秦腔)、迷糊、碗碗腔、阿宫腔、华阴老腔、韩城行鼓、合阳唢呐等传统曲艺,还诞生了华州皮影、合阳提线木偶、韩城秧歌、富平石刻、澄城刺绣、蒲城杆火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同州梆子被誉为中国梆子戏鼻祖;源自秦代宫廷的富平阿宫腔被誉为民族剧种的活化石。
可以说,渭南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所在,是母亲河(黄河)与父亲山华山(秦岭)的完美碰撞之地,是字、诗、医、史及中华图腾的诞生之所,是中华儿女寻根问祖,逐梦前行的最佳区域。“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总部设在渭南有利于黄洛渭流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整合,有利于文化精神标识的快速形成,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扬和传承。
记者:“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您能透露一下现在的进展情况吗?
罗书葵:“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西安市、天水市、榆林市、延安市、宝鸡市、铜川市、省政府研究室以及渭南市所辖县市区有关领导热切响应,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安康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部大开发杂志社、中国经济时报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鼎力支持,文物、文学、宗教、武术、美食、影视、音乐、软件等众多行业翘楚纷纷涌入。在此,我谨代表课题组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2020年1月《关于倡议设立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调研报告》由省政府研究室和渭南市政府联合上报给省委、省政府后,已有多位领导做出批示,1月16日徐大彤副省长批示“报告很有价值”,1月27日方光华副省长批示“请文旅厅参考。”渭南市将“筹建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列入《市委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
记者:您对下一步工作还有什么设想吗?
罗书葵: 目前“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的倡议已经进入领导视野,希望能够早日变成决策并付诸实施,藉此助推黄洛渭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造福三秦百姓,实现追赶超越。如果这一倡议能够得到许可,下一步还有很多工作。
首先,建议尽快设立省级统筹协调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以加快流域内资源的确权和整合,健全完善文物文化资源保护制度,推进报批工作,解决筹备建设运行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问题。
第二,成立黄洛渭文化协会。聚集有识之士,集合民间资源,开展“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前期工作,尽快组织开展黄洛渭文化遗产资源摸底梳理工作,绘制黄洛渭文化资源地图,编制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加快构建黄洛渭文化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使国人和世界从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史高度,重新认识黄洛渭文化;充分利用考古发掘的丰富史料和遗迹遗产,形成实物保存、技艺保存、数字保存三大遗产保护体系;同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组建研究基地,培养研究队伍,推出标志性的文学、影视、音乐、美术、创意设计作品,不断丰富黄洛渭文化的展现形式,推进黄洛渭文化和“互联网+”联动发展。
第三,做好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规划。一是按照黄洛渭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发挥支点城市和集散节点联动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华山机场建设,提升扩建沿黄公路,开通文化旅游公交专线,实施公园景区“一卡通”的票务管理等。二是加快推进黄洛渭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文化建设,推出一批有品质、有潜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名镇名村。三是积极建设秦岭人文生态区、三河湿地生态区、华夏文化区、原始社会文化区、庄园文化区、农耕文明区等主题文化区。
第四,实施黄洛渭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推动黄洛渭文化与农业、工业、旅游、教育、中医药、康养、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激发黄洛渭文化的发展活力。一是建立黄洛渭文化传承保护综合科研基地。二是以沿黄公路为纽带,打造以“华夏根”“黄河魂”为核心,包含风追司马、诗经文化、农耕文化、关隘文化、水文文化等内容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三是以洛河为纽带,打造集字圣仓颉、酒圣杜康、红色延安、古长城文化、黄帝陵和唐帝陵遗址、富平银沟遗址和刘家洼遗址、尧头窑等为一体的洛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四是以渭河为纽带,打造包含西岳华山和西岳庙、秦兵马俑、秦汉唐陵遗址、青铜文化、伏羲文化、三贤故里、灰堆遗址、渭华起义、华州皮影、华阴老腔等元素的渭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第五,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一是建议组建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招商、投资、配套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工作。二是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公园建设。三是积极吸引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入园,深度发掘黄洛渭文化丰富内涵,打造一批站位高、立意新、市场影响力大的文化艺术作品。四是积极有序推进华山旅游、韩城文旅等一批文旅龙头企业上市,只有市场主体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带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文/特邀撰稿 王遂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