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磅消息在今年1月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曝出。这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和重庆,距离相近、经济发展程度相同、文化和方言也类似。2020年伊始的这次中财委会议对成渝发展作出专门部署,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后对于成渝的新定位,成渝如何唱好“双城记”值得期待。
新概念:“成渝双城经济圈”
据本刊记者观察,近20多年来,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区域发展概念的不断变化中,成渝两地经济发展思路日益清晰明朗,区域发展目标逐步提高,成渝地区升格国家战略呼之欲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意义,是对于已经实施20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更深层次的战略安排,是更高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双城,就是在国家层面以此为抓手,铸造一个体量、幅员、人口、产业结构乃至生态环境的新的增长极。
“此次会议毫无疑问传递出非常鲜明的积极信号。”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称,“对照三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的表述:京津冀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珠三角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果成渝城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它未来的准确表述就应该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此次会议也明确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放在整个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层次上提出的。过去常见的说法是“内陆开放高地”,而这次成渝是明确了“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战略地位明显提级。
另外,这次中财委会议还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其实,川渝两地很早就为唱好“双城记”而搭台筹备了。
201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其定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按照此规划,成渝城市群包括:重庆市的全境,四川省除西部三个州(阿坝、甘孜、凉山)和攀枝花以外的所有城市,面积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亿人,GDP近6万亿元。
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支持其高质量发展。
直到2019年7月,川渝两地在召开推进川渝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座谈会时,明确提出:秉持“一家亲”理念,唱好“双城记”。
新结构:“橄榄形结构”
西部大开发20年来,成都和重庆两地发展速度明显高出周边地区,川渝两地形成了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心的“哑铃式结构”。资阳市地处成渝中心,拥有独特的发展区位,当地总人口350万,但常住人口仅250余万,100余万人外出了。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发展质量不高、集聚资源能力不足、民生短板仍然较多。
同样地处成渝沿线,内江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资阳和内江并非个例。类似的情况,也被广泛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瓶颈”之一。成渝城市群,除了成都和重庆达到万亿级之外,仅4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双核独大”“中部塌陷”,其他城市乏力的格局明显。
成渝要唱好“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从“哑铃式结构”,变为更科学的“橄榄形结构”,需要两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有序地分解转移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逐步改变现有的城市格局。成渝要唱“双城记”,沿线城市也有望迎来区域发展新机遇。
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资阳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视为“近在眼前的风口”;专家们则指出,成都向东、重庆向西,作为“成渝之心”的内江,或将成为成渝相向发展的推动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以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新步骤:成都向东 重庆向西
两个城市相向而融,早已开始了规划布局。
这正符合上述中财委会议所强调的,“成渝地区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具体到城市发展的区域格局上,自然是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对应成都东部新城、重庆新高新区,从城市规划到产业布局,两地就着手合唱“双城记”。
成都从2015年第二机场——天府机场的建设,到2017年开始提出“东进”,向东发展的步骤紧锣密鼓;重庆从注重建设渝西,到明确提出由21个行政区构成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再到重组高新区(科学城),向西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沉着。
回到各自的空间战略,空间格局直接决定一座城市的运营效率。2017年4月成都提出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 城市发展战略的“ 十字方针 ”,“东进”是成都发展的首位。
成都东进区域本身是有非常良好的生态本底,因此在此次规划中,是有着以生态优先为基本的原则,通过进一步构建以龙泉山和沱江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来构建一个渗透整个东进全域的生态绿线、网络化的生态廊道。
东进区域不仅将延续城市东西发展轴线来形成天府文化的传承轴,还将同时构建南北向的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形成一个十字轴。同时,依靠空港新城和淮州新城分别形成联系中心城区的一个天府新区拓展轴和蓉欧开放的驱动轴。更重要的是在东进的整体规划中,还将新增9条东西向快速路和4条南北向快速路,串联东进区域与中心城区,以及德阳、眉山、资阳等区域,加速成都对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的辐射带动。
重庆西部地区,家底较为雄厚,除了重庆高新区,还有璧山高新区、永川高新区、荣昌高新区等数个国家高新区。
渝西地区整体处于重庆、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间地带,是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的成渝发展主轴,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与主城经济联系密切。
正是因为如此,重庆把渝西作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主体区域。
重庆市正在谋划主城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要求,以重庆主城9区和渝西12区及万盛经开区为主体范围,以促进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重点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科技创新开放协同、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新布局: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融合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就布局了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七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重庆统筹推进渝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推动智能化、高新化转型。
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智能产业链,布局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比如,近年来,支持渝西地区引进了长城汽车、比亚迪锂离子电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第二是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重庆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渝西地区各区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智能化改造、龙头企业培育、智慧园区建设和质量品牌提升等各项工作,构建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体系,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第三是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和初深加工产品,做优做精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扩大农产品外贸,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深化文旅融合,利用现有优势旅游资源,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在“十三五”期间,成都依据《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各区(市)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进行了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上,实现了“一核主导、多地协作”新局面。成都高新区(南区)重点发展以设计研发为主的企业总部。成都高新区(西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设备及器件、网络与通信设备、航空电子设备、高端计算机、信息安全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上,形成了“3+X”的新布局。即以青羊区、新都区、简阳市为整机研制主基地,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双流区、彭州市和金堂县为辐射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
在节能环保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金堂县为核心区,高新区、成华区、锦江区、彭州市为配套发展区的产业格局。
在生物(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上,形成以成都医学城和成都国际生物产业城为“双城共兴”的发展格局。
在新能源产业上,形成了“一核两翼”空间布局,“一核”即市(双流)新能源产业功能区,“两翼”包括新津和新青金(青白江、新都、金堂)。
新材料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一核多点”产业布局。“一核”是以新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核心。“多点”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行业新材料,成都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行业新材料、玄武岩纤维,青白江区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形成了“核心、重点、后备、辐射”的新格局。成都经开区为核心发展区域,主要发展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青白江区和新都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发展商用车等整车(含新能源商用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简阳市和金堂县为后备发展区域。辐射区为双流区、崇州市、新津县和大邑县等区域。
成渝两市在产业调整布局中,都能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新趋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加快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新目标: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作为西部内陆的成都和重庆,和外埠的交通联络日益密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条件日臻成熟。
2019年12月16日,有着“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之称的成贵高铁,正式通车运行。这条线路全长64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使成都和贵阳的出行时间,压缩到3小时以内。成贵高铁这条纵向大通道全线贯通后,成都向北可以连接兰州和西宁,向南可以在贵阳接入贵广高铁,抵达珠三角;或者在贵阳接入建设中的贵南高铁,抵达南宁和北部湾出海口。成都将增加一条快速出川通道,枢纽地位继续巩固,成都和贵阳的信息、资本和人才往来会更加频密。
宜宾2018年的GDP突破了2000亿,仍略低于绵阳和德阳。成贵高铁的开通运行,使宜宾、眉山和乐山,都成为重要的受益者。
对成都来说,双流国际机场已稳坐国内第四宝座多年。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落成,成都的空港建设各项指标必然进一步超越北上广之外的城市。
重庆市政府与国家民航局联合编制的《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统筹研究重庆第二机场和货运机场布局,探索推进成渝地区民航协同发展机制,提升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共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对重庆来说,一直在紧抓长江这条水运生命线。重庆围绕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健全以长江干线为主通道、重要支流为骨架的航道网络。重点实施长江涪陵至朝天门4.5米水深航道整治,实现5000吨级以上船舶常年满载到达主城;加快建设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打通嘉陵江干流高等级航道;加快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和渠江航道整治前期工作。
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出台,将重庆推上枢纽地位。西部陆海新通道将贯穿我国西部内陆腹地,联通中南半岛、东盟地区、孟中印缅的经济走廊。它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有机契合,重庆恰好处在最为关键的最重要枢纽位置。
不难看出,成都和重庆的国家枢纽地位日益巩固,成渝双城都市圈正在成为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