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几”字湾

2020-03-23 16:11:3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黄河“几”字湾是指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4省区接壤地,而形成的“几”字湾地区,占地近55.7万平方公里,横跨我国中西部接壤地带,是我国拥有雄厚的能源工业基础的城市群,正在迅速成为中国的又一个新兴经济增长极。  
  
  黄河“几”字湾是指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4省区接壤地,而形成的“几”字湾地区,占地近55.7万平方公里。黄河“几”字湾流域,是中国乃至世界十分罕见的能源富集区,包括4省区的石嘴山、吴忠、银川、鄂尔多斯、包头、乌海、巴彦淖尔、呼和浩特、榆林、太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等14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黄河“几”字湾区域,横跨我国中西部接壤地带,也是我国拥有雄厚的能源工业基础的城市群,正在迅速成为中国的又一个新兴经济增长极。
  
  湾内:能源“双雄”艰难转型
  
  榆林和鄂尔多斯两市被黄河环绕其西北东三面,成为黄河“几”字湾湾内区。榆鄂两市虽地处陕西内蒙古边缘,却坐镇呼和浩特、西安、银川和太原四省区省会(首府)中央,无疑是塞北荒漠中最耀眼的明珠。
  
  近几年来,鄂尔多斯人均收入直逼香港,让一些沿海发达城市黯然失色。经济体量更是超过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连续15年领跑全区经济。而榆林也表现不俗,虽远离关中,独处塞上,却取得了仅次于西安,坐拥陕西第二大城市的骄人成绩。
  
  榆鄂两市辖区面积广阔,几乎囊括整个黄河“几”字湾内部。由于身处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榆鄂两市很多地方被沙漠侵占,常年苦遭风沙袭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制约着榆鄂两市的经济发展。
  
  直到1984年,勘察发现神府-东胜煤田。神府-东胜煤田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煤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其煤炭储量目前估计达1349.4亿吨,占中国已发现煤田的约15%。上世纪90年代,榆鄂两市依靠丰富的地下资源开发,经济开始提升。
  
  鄂尔多斯的改头换面,还得追溯到更远的时候,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绝好机遇,凭借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稀土高岭土资源,以及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度被外界称为“鄂尔多斯现象”。而榆林也凭借其拥有的世界七大煤田“神府煤田”和我国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获益不少。本世纪初的前10年,被称为世界能源资源发展的“黄金10年”,榆鄂两市紧抓机遇,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踩足油门一路飞飙。
  
  以资源发家,榆鄂两市间的经济较量却从未间断。早在2009年,一篇题为《榆林距鄂尔多斯有多远》的深度报道,就曾在榆林引发很大反响。2012年,国际国内能源市场疲软,能源价格急转直下,一度腰斩,两市经济滑坡,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如何转型发展,两市迫在眉睫。
  
  产业结构失衡是榆林最为突出的难题,榆林一直在努力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但是直到2017年,榆林服务业占比仅为工业的一半。而行政区划上的隔阂犹如千重壁垒,阻断了榆鄂两市融合发展之路。
  
  直到2018年2月,国家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将陕西榆林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纳入一体化发展,“一轴一带多区”发展模式被高调提出。成为加快黄河“几”字湾区域融合的破冰之举。
  
  呼包鄂榆城市群面积17.5万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138.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42万亿元。依托京包、包茂交通运输大通道,以呼和浩特为区域中心,包头、鄂尔多斯、榆林为区域重要节点城市,将形成辐射所有县区的呼包鄂榆城市轴。
  
  《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榆林老城区、高新区、空港区等统筹发展,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陕甘宁蒙晋交界特色城市。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该《规划》要求鄂尔多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东胜区、康巴什区和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一体化步伐,建成要素聚集、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进鄂尔多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装备制造基地、空港园区、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一流的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的重头戏,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榆鄂两市走一条类似于德国鲁尔区的革新之路势在必行。借力中蒙俄经济走廊,两市北接俄罗斯、蒙古,东达天津港,南抵广西各个港口,既扩宽了经济腹地,又增加了出海渠道。
  
  湾北:合纵连横  机遇彰显
  
  太原、呼和浩特和银川,三个省会(首府)城市鼎足而立于黄河“几”字湾外,和湾内的榆林、鄂尔多斯一起撑起了黄河“几”字湾都市群。呼和浩特和包头,位于黄河“几”字湾外正北方向,还有巴彦淖尔、乌海等城市众星拱月。
  
  对于呼和浩特来说,上述《规划》要求呼和浩特发挥其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开放合作等城市功能,推进要素集聚,持续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建设国家级乳业生产加工基地和大数据产业基地。
  
  对于包头市来讲,《规划》则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大力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工业城市。着力发展稀土新材料、新型冶金、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打造城市群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的“稀土+”产业中心。
  
  《规划》还要求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强化城市空间连接、功能传导作用,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逐步将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神木市、靖边县、绥德县等县(市、旗)政府驻地培育成为功能相对完善、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加大对新设市的支持指导力度。
  
  呼包鄂榆城市群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包昆通道纵轴的北端,在推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完善沿边开发开放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次中央提出推进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这给了处在中间位置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合纵连横”的重要机遇。呼包鄂榆城市群已经形成协同发展的雏形,进一步东联太原都市圈,西接宁夏沿黄经济圈,一起走上协同发展快速干道。
  
  湾西:沿黄城市群初具规模
  
  呼包鄂榆城市群向西,是以宁夏首府银川市为核心的宁夏沿黄城市群(也称为沿黄经济区)。宁夏沿黄城市群最早在2009年4月9日宁夏自治区政府召开的沿黄河城市(群)建设启动大会中提出,主要包括宁夏沿黄河分布的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等10个城市。这10座城市集中了宁夏全区57%的人口、80%的城镇、90%的城镇人口,已初具城市带雏形。
  
  10年来,宁夏沿黄经济区创造了发展的奇迹,2017年就跃升为国务院确定的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到2016年底,创造了全区经济总量的90%、财政收入的94%,聚集了全区绝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和不断壮大的新产业、新业态,而且以其特有的生态建设使命,在转型升级中开始了新时代沿黄经济带(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沿黄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缩影。在灵武、盐池、同心、红寺堡地区,有一个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50公里,面积约为3500平方公里的煤炭富集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东开发18年来,吸引了神华、华能、华电、中盐、新华锦等国内大企业纷纷抢滩,推进了宁夏经济加快发展。
  
  2018年,宁夏GDP为3705.18亿元,西部地区排名第十位;GDP增速为7%,西部地区排名第七位。
  
  今年1月11日,咸辉主席在宁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宁夏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5%,2020年预期目标是增长6.5%左右。GDP增速连年趋缓,标志着宁夏发展理念的主动转变。
  
  宁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创新的思路和理念进行政策设计,把生态文明的内核嵌入沿黄经济区建设,明确了经济主战场的全面绿色化要求,不仅强化了“五位一体”布局,改变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行中的互补运行方式,而且丰富了沿黄经济区“天蓝、地绿、水净”的质量指标。
  
  会后,宁夏正在遵循“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人水和谐”四个方面的统筹推进,“自觉承担起保护母亲河”的使命。
  
  生态优先,就是要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空间管制区,强化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全面优化生态网络格局,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绿色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就是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按照绿色环保低碳的要求,全面武装沿黄经济带的优势产业,让绿色成为“沿黄生态经济带”最鲜明的标识。
  
  产城融合,就是要巩固沿黄城市带建设成果,在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继续做优做靓城市品牌的同时,以生态文明为纽带,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新型城市来一个水乳交融,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力促产业与城市以生态环保的面貌共同成长与发展。
  
  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念的基本要求,是黄河母亲与沿黄居民良性互动的内在需要,是以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确保生态良好的和谐状态。人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做好人的文章,是宁夏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态立区”战略的根本所在。
  
  湾东:主动融入“几”字湾都市圈
  
  呼包鄂榆城市群向东,则是山西省会太原。山西省的大同、朔州、忻州、吕梁等城市均在黄河“几”字湾东边。
  
  早在2005年,山西省公布的《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就提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的任务,确立了太原市与晋中市“同城化”的发展目标,即建设大太原都市圈。太原和榆次是大太原都市圈的核心部分,其向外辐射后,介休、孝义、汾阳,阳泉,忻州、原平,离石、柳林、中阳4个城镇密集区为外圈层的空间布局结构,在这一圈层,将重点强化阳泉、介休、忻州、吕梁4个城市区域次中心地位。
  
  2014年,山西提出主动融入黄河“几”字湾经济区建设9项举措。一是推动神河高速与内蒙古的对接互通,开工建设晋蒙黄河大桥、晋陕黄河大桥,建设沿黄高速公路;二是建设兴县蔡家崖煤炭集运等战略装车点及铁路专用线,加快侯西铁路扩能改造;三是联接气化山西管网与西气东送管网,与陕西、内蒙古共同建设古贤水库;四是与内蒙古建立煤炭合作协商机制;五是提升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功能,整合构建区域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发展煤炭现货场外交易,打造黄河“几”字湾统一开放的煤炭市场体系;六是组建“黄河几字湾”联合商会,举办经贸合作洽谈会、名优商品博览会、投资推介会等活动,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建立山西商品展销中心;七是打造黄河“几”字湾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五省(区)核心旅游资源一卡通,重点与内蒙古合作开发老牛湾景区,与陕西深度合作开发壶口瀑布景区,联合申报壶口瀑布世界自然遗产;八是打造沿黄文化产品综合展示交易平台,推动文化产品展览展销,开展地方特色优质剧目互访演出;九是建立五省(区)黄河水资源及用水指标战略协调、融合统配、集中执法机制,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涵养与保护重大工程,共同保护和合理用好母亲河。
  
  2019年12月9日,山西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山西今后要着力抓好四件大事:一要推动高质量转型,二要实现高水平崛起,三要坚持高标准保护,四要创造高品质生活。
  
  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解释说,所谓坚持高标准保护,就是在实施好“两山七河”生态修复治理、生态扶贫等工程的同时,再谋划实施一批践行“两山理论”的重大项目,全面提高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治水用水节水水平、高质量发展水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水平。全省各地要继续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三晋大地描绘出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的美丽风光。
  
  今年1月13日下午,山西省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山西省代省长林武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山西要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强与中部省份、沿黄省份、周边省份合作。
  
  作为中部省份的山西,一直在努力融入黄河“几”字湾都市圈,与西部亲密合作、协同发展。
  
  毋庸置疑,推进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不只是已经形成的三个城市群的简单连接,产业升级和分工协调才是该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宁陕蒙晋四省区应紧抓中央提出的“推进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机遇,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强我国能源储备,深化能源产业升级转型,进一步优化黄河利用与保护,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