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农业大数据助推“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2020-03-12 21:17:1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五个扎实”要求的重要内容。当前,数据驱动的创新正在向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能为陕西“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第一,农业大数据能助推“3+X”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底,陕西出台了《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意见》。“3”即大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X”即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茶叶、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等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打造百年果业、世界级羊乳产业和设施农业西部强省,高标准统筹推进陕西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省农业农村部门正在着手完善有关规划,围绕“3+X”加大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产增效。
 
  “3+X”工程实施需要农业大数据支撑。
 
  农业大数据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农业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管理及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提高综合生产力、促进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发展农业大数据能有力地助推“3+X”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大数据能推动农业生产流程的工业化、标准化、精细化、市场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细化优化农业分工,改善农业各环节连接能效,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二是农业大数据借助智能算法和网络技术,能从田间到餐桌,由产品到服务,按市场需求实现产品的定制化、消费的社群化,构筑流动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推进大数据与陕西“3+X”特色现代农业深度跨界融合,能够催生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提高附加值。
 
  外省发展农业大数据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2015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五大基础性工作和11个重点领域。目前,在全国已组织对8个农产品单品种大数据进行了试点;遴选认定了38项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共认定了三批共21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已扩大到9个省份。农业大数据及应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地区,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业态,正在加快集聚发展,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贵州抢占先机,用大数据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的经验。贵州省从2013年起紧抓大数据发展机遇,率先启动了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率先颁布实施了大数据地方立法;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利用后发优势,努力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制高点,带动区域经济新发展。通过构建全省农业云平台框架,贵州建成了农业数字(监测感知)、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监管服务四大体系,推进大数据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修文县将“大数据+猕猴桃”系统布局到种植、农旅、深加工、销售、金融等6个板块,覆盖到全县60%、384个猕猴桃果园。由大数据严格把关、实行绿色种植、全程监管和可追溯生产的猕猴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一个能卖到19.9元,人工成本降低了36.5%。贵州利用大数据对流通渠道、消费习惯、农产品种类、价格指数的关联分析,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也深刻改变了农产品消费方式。在贵阳市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区,农业大数据管控着农作物田间智慧种植、运用GPS技术的农机“智能收获”、全程食品安全可追溯、消费者网上“点菜下单”的全过程。
 
  二是浙江领导重视,全省统筹,从应用入手系统建设的经验。浙江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口,以大数据系统化建设为抓手,将能够数据化的经济社会管理等公共事务,全都经过流程再造纳入其中,变群众跑为数据跑。由省长亲自挂帅,解决公安和人行等关键点的数据共享难题。全省一张图、各部门一张网,按月督办建设进度,全方位推进全省的大数据建设。在此过程中,浙江省农业厅统筹规划,整合省市县各级涉农资源,以顶层设计方式建成了“一个平台一个中心N个应用”的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汇聚植保、农机、畜牧、农资、农经、科教等各级农业业务应用及数据,形成“大农业”数据中心。以市场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政府决策监管和社会公众服务。也培育发展出了托普云农、甲骨文超级码等一大批优秀的农业大数据企业,在农业物联网设备研发生产、SaaS云服务平台建设、区块链追溯服务、农产品品控增信、风险预警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竞争力。
 
  三是江苏重视与大学合作,紧扣物联网抢占农业大数据发展先机的经验。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推动下,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大田作物智能化和高附加值水产养殖提质增效为重点,紧扣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商贸、文化、旅游等各业态综合协同发展。通过集成智力,整合多种资源,争取到了农业部的多项现代农业试点。已经初具规模的丁蜀物联网农业小镇,物联网应用提高了螃蟹等高附加值水产养殖的智能化水平,使成活率、产品质量、品牌价格、节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使水稻、茶叶、水产养殖、全域旅游等产业的协同增效成了全国示范。
 
  第二,陕西农业大数据发展有较好基础
 
  陕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好。一是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全省有10个市(区)、16个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工作机构,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员380余人,村级信息员2.7万人,设立了117个农业政务信息采集点,1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监测点,农业数据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日趋成熟。二是全省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有序开发。从2013年开始规划,初步建立起农业品种信息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农业专家资源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库、土壤墒情数据库5个专业数据库。目前已更新数据信息6.5万条,汇集各类数据信息6000余条。三是资源共建共享有改善。出台了《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及顶层设计框架》,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模式,开发全省各级农业网站群,初步解决了涉农信息资源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信息割裂现象。四是各地重视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陕西2016年发布了《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有力促进了陕西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延安市、韩城市等一批市区,正在围绕云计算服务、信息融合、大数据应用、产业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积极部署各自的大数据产业,为陕西农业大数据加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国家级苹果产业大数据中心助力智慧果业发展。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国家级苹果产业大数据中心落户陕西,从洛川县开始试点建设。目前中心已录入全球12个苹果主产国以及我国苹果主产省近10年的苹果种植及销售数据,形成了苹果价格指数,可以对苹果的种植进行精准化的指导和过程管理,提高种植质量,降低种植风险,实现节约成本、增产增收、品牌增值。据估算,洛川县全县50万亩果园,每亩每年能节约各种投入约750元,增产500公斤,增收2060元;全县每年能节支3.75亿元,增产25万吨,增收10.3亿元;大数据实现品牌溢价,每公斤终端销售增加2.0元。此外,中心与蚂蚁金服合作,在洛川全县种植户、果园、用工、投入、果库、合作社、专卖店等7类数据的基础上,探索以“普惠金融+苹果产业大数据”方式,为苹果全产业链主体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普惠金融服务,数据整合创新了服务模式。中心开发的“果信通”手机APP,能实现基础数据填报、病虫害防治智能解决方案、线上线下技术指导、果园用工供需精准对接、产销苹果价格服务等,方便千家万户。下一步,苹果大数据中心正在加大物联网应用,建设50万亩智慧果园、数字型苹果试验站和数字化苹果店等智慧果业新形态,加快推动苹果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数字化、管理的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的自动化。
 
  海升ET农业大脑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海升集团是陕西首家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大型农业企业。通过与阿里云合作建设ET农业大脑,海升集团利用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的系统化上云及标准化、可视化、流程化,让农业生产有了一张清晰、准确、实时的“数字地图”。旗下1万亩苹果种植基地可以用一部手机、一个管理软件完成实时管理,有效指导果农播种、施肥和耕作。通过扫描果树旁边的二维码,可便捷了解果树历史浇水、施肥、施药情况,帮助果农每亩地节省200元以上成本,为海升集团每年节省2000万元的生产成本。ET农业大脑还让阎良区的每个甜瓜都有一个二维码身份证,对甜瓜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确保瓜农按照标准化手册操作,不打激素,让每一个瓜长足天数。这种可溯源甜瓜的零售价比普通甜瓜高出了3倍。
 
  承信网络深耕三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西安承信网络信息技术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信息化服务工程建设,积淀了丰富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建立了承信三农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能以市场为导向,以“互联网+”为手段,采用先进的GIS技术,从多维度动态采集各类农业数据,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深度配合,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农业大数据模型,为农业提供生产指导和标准化输出服务。平台先后为各个农业部门,延安苹果、大荔冬枣、周至猕猴桃、澄城数字农业、镇巴农产品电商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可持续的决策及经营指导服务,开创了一套成熟的农业大数据市场化运营服务方案。目前,该平台面向全省,为更多涉农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农业大数据服务。
 
  杨凌农业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农科教数据中心。杨凌农业云打造了中国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平台、农业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安全认证溯源平台、农村土地确权平台等载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科技、商品流通等数据服务。截止到目前,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已收集整理植物品种权威数据、涉农专利数据、涉农专家数据以及其他农业科技成果数据200多万条,是国内最大的农科教数据中心。据统计,陕西目前已建成的45个物联网苹果园,能实现果园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治、果园灌溉、施肥等方面的智能控制,正是由杨凌农业云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陕西农业大数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机制顶层设计不足,主体权责缺位。农业大数据发展既需要信息技术发展的底层规则,也需要厘清政府、企业、社会等参与主体的基本权责。由于目前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明显滞后于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陕西农业大数据建设还缺乏基本的框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分层数据权责、安全责任、共享开放原则等也不明确。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对接的工作机制,都只能根据自身基础和需求开展数据的获取及服务工作,重复采集、指标不统一、难以衔接共享等矛盾突出。公共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也存在很大的制度风险。
 
  数据标准问题突出,野蛮生长阻碍长远发展。海量数据结构化是大数据产生价值的基础性工作及突破难点。现有数据的75%是以音频、视频、图片、网络日志等非结构化形式存储的,结构化数据只有25%,但也因平台功能、采集时间、隶属部门等原因,格式不同、标准不一、接口各异,共享聚合难度很大。企业在市场需求拉动下采用新技术、新概念野蛮生长。由各层级主体碎片化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内核相互割裂、内容互不关联、数据千差万别,还在不断催生新的“数据烟囱”。
 
  产业基础不牢,市场需求有待开发。一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缓慢,农业基础数据的前端采集设备布局几乎是空白,农民使用互联网还在起步阶段。二是农业受气候、灾害和市场影响的风险较大,长期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程。三是陕西农村土地大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小、分散经营也极大的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3+X”工程实施依然面临“产不好、销不出、管不住、服务难”等难题,农业大数据的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
 
  专业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农业大数据具有跨界知识融通的典型特征。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通透产品环节,洞悉产业全面,通过智力集成及显化应用,针对市场需求痛点打造新的现代农业增长点。农村、基层政府,甚至是涉农企业都缺乏这样的人才储备。全省亟需引进、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大数据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参与推广和服务工作。
 
  第四,农业大数据助推“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大数据是智能时代的“石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结合陕西实际,现提出以下建议。
 
  出台指导意见。建议省政府研究制订《陕西省农业大数据发展指导意见》。将发展农业大数据作为陕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追赶超越的现实途径,像发展汽车产业一样重视。将农业大数据与陕西“3+X”特色现代农业,统筹谋划、一体布局、同步推进、协同发展。鉴于农业大数据是面向弱势复杂的农业,以服务农民等弱势群体为主要目标,《意见》应将全省农业大数据建设管理主体职责放在省农业农村厅,在机构、编制、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进一步科学划分省网信办、省工信厅等相关部门的职能边界,形成分工负责、责任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意见》还应就陕西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制定具体工作落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各环节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有效的跨部门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明晰发展路径。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建议陕西的大数据平台从省级层面统筹建设,市县部署运用。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全省相关资源的整合及综合集成利用。一是规划布局。在抓好苹果大数据应用深化完善的基础上,总结可复制的经验,制订陕西“3+X”特色现代农业大数据发展规划,对总体框架、数据结构及标准、对接共享机制等做出科学布局。二是部署推广。在“3+X”特色现代农业领域,全面部署落实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应率先在有条件的特色农业园区进行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复制推广、迭代升级。针对种植、养殖的产业特性,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实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数据采集、聚合为重点,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的数据化、智能化水平。力争在2020年内完成主导特色农产品的全覆盖。三是全面应用。在以政府为主体完成农业大数据的基础建设后,制订共享标准和安全使用规则,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多层次、跨领域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促进陕西农业大数据和“3+X”特色现代农业等跨界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在明确权责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把数据采集、平台建设运维等业务委托有实力的公司或专业机构承担。力争到2025年,使农业大数据能助推果业大提质、畜牧上水平、设施扩规模的成效翻番。
 
  加强法规建设。鉴于国家有关数字经济的立法滞后现状,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研究制订《陕西省农业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例》,明确政府的基础数据建设管理权责、市场监管权责、数据安全及开放共享权责等,形成政府定规则、建基础,引导企业开展大数据开发应用,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构建大数据智能驱动的新产业体系。《条例》要对陕西建立农业大数据等的底层框架结构、数据指标、质量标准、接口要求等进行科学规定,通过明确底层规则,推动数据法制化,应用商业化,为陕西农业大数据长远发展和升级迭代打好基础。
 
  做好产业布局。农业大数据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建议陕西及早统筹谋划。前端以物联网传感器装备为重点,注重各类传感器、物联网连网设备、农业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及设备的研发生产。中端以标准和算法为重点,注重加大如基于北斗系统的遥感定位及空间分析技术、数据采集及清洗处理、智能算法及分析、区块链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等的开发力度。后端以消费价值挖掘为重点。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兼并整合,突出专业特色,加快做精、做优、做强。鼓励企业加大面向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定制化产品及服务开发力度,以跨界融合和服务创新促进陕西产业结构升级。建议省科技厅通过重大科研专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方式,鼓励支持陕西企业开展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应用;省工信厅发挥陕西装备制造实力雄厚的优势,引导企业通过资产整合、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快向大数据设备研发、生产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型。
 
  加大资金支持。农业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及运维,是社会公共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财政资金保障。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由省农业农村厅与相关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市县财政也应保障本地农业大数据建设中基础数据采集、资源整合及系统运维,确保农业大数据能与“3+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协同推进、同步见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大数据与“3+X”特色现代农业融合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提升建设融合推广的资金保障能力。
 
  培育龙头企业。建议省工信厅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围绕“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构建农业大数据全产业链,引导大数据相关企业向农业大数据产业园集聚发展。引进和培育农业大数据技术成果,形成农业大数据企业集群。力争在5年内,培育1-2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大数据企业,10家左右国内先进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
 
  做好人才培养。建议陕西在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三秦学者等人才计划中,加大对农业大数据领军人才的支持。各市在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中,应注重引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的种子企业和团队,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新机制,不断壮大陕西农业大数据人才队伍。鼓励陕西高校老师以灵活的方式与企业、农户、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合作,鼓励高校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再教育,不断夯实陕西智能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陈再生 张鸿
 
  课题组组长/王山稳
 
  课题组成员/郭卫东 王海燕 张旭峰 王建康 许立新 周鹏
 
  执           笔/王海燕 周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