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陕西经济稳中求进

2020-03-12 11:41:2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0年是即将完成“十三五”规划,着手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
 
  2019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为今年陕西经济发展定了基调,指明方向。
 
  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在这次会上强调,2020年要重点抓好八项工作:一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工业增长,扩大有效投资,搞好项目建设,推进消费增长,保持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三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严密防范各领域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坚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大力发展“三个经济”,不断为全省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六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抓住用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抓好就业、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工作,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增强三秦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八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政治建设,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坚强保障。
 
  这其中有六项,直指陕西经济发展工作。今年,稳中求进依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全省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稳”字当头:稳增长 扩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
 
  刘国中省长在中共陕西省委第十三届第六次全会上部署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牢固树立用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全面提升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要继续把稳增长作为重要任务,聚焦重点领域稳工业稳投资扩消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本刊记者注意到,刘国中省长这段讲话中使用了“稳中求进”“稳步提升”“稳增长”“稳工业”“稳投资”等词汇,强调陕西今年经济发展趋势仍是“稳中求进”。
 
  2019年12月27日,记者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0年,陕西将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00个、年度投资4600亿元。
 
  此外,省发展改革委还将持续扩大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规模,推动两批551个补短板项目获得更多信贷支持,研究盘活处置存量资产,推进“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谋划设立省政府投资基金子基金,着力提升企业债券融资服务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的能力。
 
  在工业稳增长方面,陕西将发挥能源工业基础作用,坚持优煤稳油扩气,做好煤炭产能核增和煤矿联合试运转,推动油气勘探开发和原油稳产、天然气增产。如:复工建设王峰、西卓两处煤矿,加快大海则等6处煤矿建设进度,争取10处在建煤矿实现联合试运转(含试生产),力争9处煤矿核增产能890万吨/年,全年增加有效产能1200万吨以上。省发改委还将完善全省非能工业重点项目库,梳理非能工业领域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建立企业运行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要素调度,支持企业扩产促销。
 
  在重点领域,促进有效投资。开工西延、西十、西康、延榆高铁,建成安康至岚皋、太白至平利、西乡至镇巴等高速公路,加快东庄水库、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领域。
 
  优化稳定投资的同时,还须扩大消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陕西将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计划,开展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便利加油站建设,促进汽车、成品油和家电消费。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倡导消费升级,倡导绿色消费,提升文化、旅游、养老、托幼、家政等消费水平。
 
  创新改革:调结构 促转型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刘国中省长在部署经济工作时还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提高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放管服”、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大力发展“三个经济”。
 
  今年,陕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装备补短板工程,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比如:加快航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做强做优高档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光电子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要让陕西制造、陕西建造和陕西创造走上新台阶,就要花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陕西不仅要在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上下大力气,还要进一步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推动养老服务、普惠性托育服务建设,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推动服务业跨界融合和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特色小镇经济。
 
  今年,陕西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走在创新驱动发展前列。一方面,继续实施“1155”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科技企业。一方面,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创新能力,统筹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布局,并花大力气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决胜脱贫攻坚 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陕西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加大政策、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确保剩余18.3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今年,陕西还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正如刘国中省长所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创新体制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省要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提升粮食产能;实施“3+X”特色产业攻坚行动,力争苹果产业、设施农业实现千亿产值,奶山羊全产业链超过350亿元;大力支持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稳妥推进厕所革命。加大农村田园风貌和地域文化保护力度,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绿色发展 协调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也是区域发展的国家布局。这些国家战略布局,都和陕西经济发展休戚相关。
 
  今年,陕西更加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更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陕西将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体系、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继续实施植树造林、荒沙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升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和林草植被质量。还要完善黄河防洪体系,推进河道维护、堤防加固、滩面治理,水沙治理;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水质良好。在协调发展中,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
 
  今年,陕西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西咸、富阎一体化步伐,加快陕北高端能化基地建设,陕南生物医药、生态康养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协调发展,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近几年,陕西紧抓“一带一路”机遇一直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致力发展“三个经济”。今后,大力发展“三个经济”仍然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陕西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发挥第五航权功能,开通更多国际航线。开展空铁、公铁、海铁联运试点示范,完善无水港、飞地港布局。加快推广或复制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加强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切实提高外资项目履约率和进资率……
 
  陕西已经从内陆腹地一步一步地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今年,陕西将进一步推进西安“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建设,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贸结合,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探索国际交流合作和创新开放新模式。
 
  作为内陆腹地省份,陕西探索“走出去”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过。今年,陕西还将推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境外园区发展,加快塔吉克斯坦煤电一体化、印尼煤电钢建材一体化工业园区建设……陕西完善“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建设“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物流集散中心。
 
  新的一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科学部署、精准推进“六稳”工作,力求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全省各条战线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一定会实现“稳中有进”;陕西经济发展步伐稳健,铿锵有力,三千八百万三秦儿女将豪情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