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陕西迎巨变

2021-01-21 16:43:17 来源:西部决策网
  粮食产能稳,农民增收多
 
  今年十月,富县胡家坡村的千亩稻田金浪滚滚,又迎来了大丰收;田间小路,也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如今的胡家坡田园综合体,集种植与风光为一体,形成了以稻护鸭(鱼)、以鸭(鱼)养稻的生态循环系统;栽种了数十亩观赏荷花、菊花、格桑花,建成了广场、水厕,改造了主街景观……春天葫芦河水清冽,山花遍野;夏天碧塘泱泱,万株新荷青翠欲滴;秋天稻浪翻滚,山坡上层林尽染;冬天又是一个天然的滑冰场,人们在冰面上嬉戏玩耍……一派悠然惬意的田园风光。
 
  胡家坡的变化,是“十三五”期间陕西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陕西全力抓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农民增收。201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2326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这五年,让深居陕北黄土高坡的胡家坡,蜕变成胜似江南的田园美景。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胡家坡的低产玉米旱地改造成丰产稻田,还让稻田成为农民致富良田——2017年胡家坡村恢复稻田500亩,2018年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稻田面积逐年递增……这5年,陕西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农业基础项目建设,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907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000多万亩,全省耕地质量持续提高。陕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
 
  5年来,全省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省农业转型发展。全省划定27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产能连续10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预计今年粮食总产可达1266.1万吨,有望成为20年来最高产年份。
 
  陕西以“3+X”特色产业为抓手,持之以恒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果生产稳居全国首位,苹果产量占到世界的1/7,猕猴桃产量占到世界的1/3;坚持奶山羊全产业链开发,存栏达到260万只,羊乳制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5%,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坚持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导向,不断提升设施农业效益,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茶叶、中药材、核桃、杂粮等50多个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新建4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装集成推广技术500多项,推广轻简化技术200多项,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以种为先,培育了小麦、玉米等商业化育种联合体,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8%,比2015年增长7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农药化肥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县县通高速,路网日益密
 
  10月22日上午,在陕西省交通运输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国家高速公路网(G69)银百线陕西境湫坡头(陕甘界)至旬邑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于当日10时准时开放通行。这标志着陕西又增加一个省际出口,对于实现陕甘宁三省(区)的快速连通,缓解福银高速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9日,合铜高速全线规模最大的连续钢构桥——大峪河特大桥贯通,标志着合铜高速渭南境内主线全部贯通,为合铜高速年底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铜高速建成后,将形成一条贯穿陕西、山西、河南、山东4省东西向高速出海大通道,同时也是横穿关中北部地区的一条公路运输大通道,对加密关中区域路网、分流连霍高速交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陕西高速公路建设,喜报频传。“十三五”期间,陕西不断优化路网结构,高速公路建设围绕“完善骨架、扩能增效”,以打通断头路、省级出口、畅通城市群快速通道、解决剩余9个县区通高速问题为重点。202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在普通公路建设方面,陕西全力推进红色旅游公路、县城过境公路、拥堵路段,以及在区域路网中作用突出、对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显著的公路项目。截至2019年底,陕西公路总里程达到180070公里,较“十二五”增长1000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7.57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十二五”提高4.85%。
 
  2017年8月28日建成通车的沿黄观光路,从根本上改善了沿黄地区的交通条件。它穿行于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晋陕大峡谷,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串联起陕北丹霞地貌、道教圣地白云山、壶口瀑布、黄河湿地、华山等50余处名胜古迹。三年来,沿黄公路不仅彰显了“观光路”的作用,还显现出“扶贫路”的重要功能,途经陕西12县72乡镇1220个村庄,为沿线200万名群众打开了路畅民富的新生活。发挥出推进旅游、带动产业、助推脱贫、引领发展的综合效应。
 
  “十三五”以来,陕西累计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工程6500公里、通村公路完善工程2万公里、桥涵配套和危桥改造工程3.6万延米、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7万公里;先后建成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通组路4700公里,整治通村路“油返砂”1.6万公里;及时修复因重点项目建设和水毁损坏的通村公路,巩固建制村通畅成果。
 
  与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并驾齐驱,陕西高铁和机场建设也加快了速度。交通的快捷发展,促进了城镇化率提升。“十三五”期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全省城镇化率由“十二五”末的53.6%提高至59.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十二五”末的31.3平方米提高至38.8平方米。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日益发达的陕西交通正在成为三秦儿女通往奔向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
 
  脱贫攻坚全“摘帽”,民生实事办扎实
 
  “十三五”以来,陕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加强民生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16年至2019年,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874元增加到24666元。今年前三季度,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陕西5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5年底至2019年底累计减贫211.54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692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12元。
 
  “现在的日子真好,政府每月补助900多元呢……”10月26日,说起当下的生活,享受兜底保障政策的镇巴县巴庙镇吊钟村村民谭代远激动不已。他与患病的老伴儿抚养着10岁的孙女,一时脱贫无望。民政部门为他们申请了低保,并让他的孙女享受到每月108元的分类施保。全省像谭代远一样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兜底保障政策,以“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等方式,全都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18.34万贫困人口中,符合兜底保障条件的17.21万人已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至2019年,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1.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2.1%。
 
  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陕西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符合条件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9.9万户134.9万人,保障农村特困人员12.53万人。
 
  山青水清空气鲜,生态环境持续好
 
  陕西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十三五”以来,陕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行动,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陕西人微信圈里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湛蓝的天空正在成为三秦大地最美丽的风景。全省空气质量逐步提升,与2015年相比,2019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19.8%。2020年1—9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0%;平均优良天数219.7天,同比增加24.6天。
 
  “十三五”期间,陕西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管理,组织专家队伍实施“一市一策”指导帮扶各市区精准治霾,全面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措施。全省累计拆改燃煤锅炉2.2万台3.1万蒸吨;淘汰黄标车、高排放老旧车约66万辆,2019年7月1日起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1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2.7万户。全省空气质量逐步提升,与2015年相比,2019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19.8%。
 
  “十三五”以来,陕西以河、湖长制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推进“三江三河”等重点流域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完成了170个县级以上水源保护区划定,全面完成22个市级水源地和77个县级水源地排查问题整治任务,整治黑臭水体26个。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成运行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126座,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2%和86.7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河流水质持续改善,2019年50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77.6%,优于国家考核目标7.6个百分点。
 
  “长安号”越开越多,内陆省份走向开放前沿
 
  “十三五”以来,陕西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据统计,2016至2019年,陕西进出口总值逐年递增,分别为1974.8亿元、2714.9亿元、3513.8亿元和3515.6亿元。
 
  驰骋的“长安号”,是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标志。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第一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发出。十三五期间,“长安号”越开越多,越开越快,中欧班列(西安)开行数量占到了全国开行总量的31%。“长安号”开行国际班列线路15条,构建起连接中亚、西亚、南亚,辐射欧洲腹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10月15日上午,满载着82台奥迪进口汽车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整车进口班列顺利抵达西安。奥迪、沃尔沃汽车,德国母婴用品,意大利橡胶跑道……琳琅满目的货品从世界各地搭乘“长安号”来到陕西,畅通了国际贸易,便利了百姓生活。
 
  “洋货”引进来的同时,越来越多陕西本土企业乘坐“长安号”积极“走出去”。也是在这个10月,一列满载隆基绿能光伏产品的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港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驶向欧洲。今年8月12日满载着比亚迪集团生产的3683万片口罩和105.8吨熔喷布,中欧班列“长安号”防疫物资专列从西安港驶出,奔向意大利米兰;9月17日,陕汽控股集团利用中欧班列“长安号”,发出首趟搭载自主研发高端重型卡车的“陕汽欧洲出口专列”;冠捷科技、隆基股份、陕汽重卡等纷纷发出出口专列,中国西电、陕鼓动力、法士特等企业搭上了“长安号”的“快车”走出国门……在这个10月,“长安号”当年开行数量就突破了3000列。“长安号”越开越多,越开越快,标志着陕西从内陆腹地走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十三五”即将收官,各方面都值得点赞。“十三五”,是陕西布局建设重大项目最多的时期,也是陕西经济发展最稳健的时期;“十三五”,是精准扶贫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民生保障日益完善、社会日益和谐的时期……这五年,不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教育、文化事业,都有长足地发展,陕西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发生了巨变。
 
  致敬,十三五!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