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陕西人民奔向美好生活

2021-01-21 16:48:54 来源:西部决策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全省上下围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勠力同心,尽锐出战,砥砺奋进,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今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对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决战决胜2020,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决战决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出台23条贯彻落实意见,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精准落实“人盯人”“一对一”帮扶措施,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眼“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逐户逐人分析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对有劳动能力的,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落实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剩余贫困人口全部按程序、标准实现脱贫退出。
 
  二是果断采取有力举措,疫情灾情影响基本消除。全力稳岗就业,采取“点对点、一站式”输送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截至目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总数达到210.23万人,是上年底的117.83%。推进复工复产,各类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7.36万人。设置光伏专岗4.28万个,公益岗位安置就业24.87万人。加大消费扶贫力度,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月系列活动,实施百万职工消费扶贫行动,上线运行陕西扶贫空间,建成消费扶贫专柜4320台、专区795个、专馆1563个,认定扶贫产品7745个,销售额达104.2亿元,消费扶贫专柜专馆建设运营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肯定。大力实施灾后恢复,对灾害涉及的贫困人口和普通农户,及时落实临时救助、加固重建住房等措施,未出现因灾致贫返贫情况。
 
  三是扎实整改存在问题,脱贫攻坚质量持续提升。主动认领中央反馈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逐一整改落实,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去年国家成效考核等反馈问题均已完成整改。同时,开展“三排查三清零”行动和“对标补短”工作,全面排查问题,认真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脱贫质量。
 
  四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对4.31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和4.36万边缘易致贫人口,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定期研判致贫返贫风险,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提升产业带贫益贫效果,将带贫益贫情况作为经营主体承担产业扶贫项目、认定龙头企业和省级百强社的前置条件,全省7637家经营主体带动46.5万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加强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和基础设施管护,明晰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确保保值增值、长期发挥效益,宝鸡市接续推进扶贫资产管理等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肯定。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配建扶贫车间1365个、带贫企业6717家,带动就业5.3万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已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创业。
 
  五年持续攻坚,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持续攻坚,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一是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五年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692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21元,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88.5%提高到92.7%。精准资助建档立卡学生336.13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未发现失学辍学现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实现全覆盖,30种大病患者救治率99.93%,慢病签约应签尽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9万户,建成集中安置点2116个,24.9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建成饮水安全工程2.06万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二是贫困地区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五年来,陕西以“3+X”特色扶贫产业为本,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基础。截至目前,贫困县(区)苹果面积达到531万亩,奶山羊存栏147万只,设施蔬菜达到83万亩,分别较2015年增长12.7%、41.9%、15%,“小木耳、大产业”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良好。贫困地区创业创新日益活跃,五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万家,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63万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
 
  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五年来,累计新建通村公路1.2万公里,实施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1.6万公里,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新建改建乡村卫生室4961个,所有贫困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和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6.6万千米,新增动力容量242万千瓦,所有贫困村实现生活用电、动力电、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已基本补齐。
 
  四是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五年来,选优配强贫困县(市、区)、乡(镇)领导班子,脱贫攻坚期间内党政正职保持相对稳定。建强贫困村“两委”班子,注重从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明显提高。累计选派驻村工作队15843支、驻村干部90126人,广大基层干部通过脱贫攻坚锤炼,本领明显提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奋斗美好生活,从陕西脱贫实践看中国减贫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围绕这一目标,奋力前行,放眼陕西,正是“奋斗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一是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坚决扛牢“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全面夯实责任,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和以上率下,每名省级领导包联一个贫困县,协调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开展“三比一提升”活动,夯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行业部门工作责任,多次召开县委书记脱贫攻坚推进会,着力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把握规律推进,攻坚起步阶段,突出思想发动,明确目标标准,完善建档立卡,健全政策体系;全面推进阶段,聚焦核心指标,加大投入力度,攻克深度贫困,较真碰硬整改;决战收官阶段,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全面对标补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分类指导落实,针对陕北、关中、陕南自然条件、贫困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等差异,统筹扶贫力量和资源投入,分片区召开推进会,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推进。
 
  二是始终坚持目标标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对标对表中央要求,系统梳理政策标准,严把脱贫退出关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方面,创新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完成7900多所薄弱学校改造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精准资助”工作连年在教育部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基本医疗方面,坚持健康扶贫“两手抓”,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健康扶贫“汉中模式”在全国推广。住房安全方面,建立危房改造“四清一责任”工作机制,完善对象、鉴定、改造、验收四个清单,形成责任闭环,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被中宣部作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典范列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饮水安全方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和四级回访监督机制,加大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力度,长期影响群众饮水安全的区域性高氟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始终坚持夯基固本,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方面,制定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和56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菜单,大力推广22种模式35个范例,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初步形成“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的发展格局。在拓展多元就业格局方面,积极推进外出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国企扩岗吸纳就业和公益岗位托底就业,实行就业实名制,完善光伏扶贫公益岗位设置,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紫阳修脚师被人社部评为全国知名劳务输出就业品牌。在强化扶志扶智方面,总结推广“扶志六法”等有效做法,完善生产奖补、以工代赈、劳务补贴等政策,加强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建立“劳动挣积分、积分换商品”爱心超市1.03万个,安康市新民风建设实践经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四是始终坚持突出重点,全力攻克坚中之坚。在推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方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2.9亿元,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方面,严格落实“三个新增”要求,累计向11个深度贫困县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3.71亿元,投入苏陕扶贫协作资金31.3亿元,组织196家省级单位和省内19个经济强区结对帮扶11个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在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方面,农村低保最低限定标准提高到4827元/人年,97.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兜底保障范围。累计下拨残疾人“两项补贴”补助资金23.88亿元,惠及困难和重度残疾人100.8万人,特殊困难群体实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五是始终坚持强化投入,有力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财政专项扶贫投入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4.6亿元,年均增幅38%,在今年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较上年增长20%。涉农资金应整尽整,累计整合807.76亿元。在金融扶贫方面,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245.9亿元,惠及64.2万贫困户,今年1-11月新增贷款39.6亿元,金融支持“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被国家列为经典案例。在资金使用监管方面,制定扶贫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和扶贫领域风险防控、常见问题清单,持续强化扶贫审计,完善脱贫攻坚项目资金招投标管理,清理闲置扶贫资金,拨付进度连年位居全国前列。
 
  六是始终坚持广泛动员,建立健全大扶贫格局。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坚持高层每年互访,建立涵盖省市县镇村各级、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多领域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江苏财政帮扶资金累计达到74.13亿元,支持5104个扶贫项目建设,带动贫困人口116万余人。加强产业合作,支持江苏企业来陕投资,共建10个产业园区,推进劳务协作,1.75万名贫困劳动力赴江苏稳定就业。拓展特色帮扶体系,充分发挥省内国企、高校和医疗资源优势,形成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体系,9个国企合力团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3.9亿元,校地结对“双百工程”建设并认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110个,111家省际省内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12家县级医院。用好各方力量,深化“万企帮万村”,8583家民营企业投入资金65.1亿元,143.86万贫困人口受益,发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作用,精心组织“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三秦巾帼脱贫行动”、驻军武警帮扶、社会组织扶贫等帮扶活动,全社会脱贫攻坚氛围浓厚。
 
  七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各类问题整改落实。压实整改责任,坚持省委常委班子带头,党政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层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深挖问题根源,制定针对性举措,较真碰硬整改,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举一反三整改,围绕历年发现问题,先后组织开展县际交叉检查、数据信息补正等工作,全面自查自纠,补齐短板弱项,确保整改没有漏项、不留死角。构建长效机制,坚持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健全问题发现、研判、解决工作机制,紧扣整改责任、问题交办、跟踪督办、结果运用等关键环节,形成整改工作闭环。
 
  八是始终坚持从严从实,锻造过硬脱贫攻坚队伍。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扎实开展赵正永、冯新柱案以案促改,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抵制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和民生领域奢侈浪费,2018年以来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7055件,处理23826人。严格考核奖惩,树立鲜明的考核导向,脱贫攻坚在市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权重占到20分以上,认真落实“三项机制”,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较好的24个县区委书记提拔进市级班子(仍兼任县区委书记),对38名县区党政正职晋升了职级,对履职不力的7名党政正职进行了组织调整。扎实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出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16条措施,建强基层组织、管好“四支队伍”。坚持分级分类负责,持续做好扶贫干部培训,累计培训275.76万人次,扶贫干部培训工作多次在全国脱贫攻坚座谈会、研讨会上介绍经验。(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