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0年铜川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综述

2021-01-21 16:04:3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发展改革委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发展改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决策部署,把后续扶持作为重中之重,会同各区县、市级各部门,统筹配置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资源要素,精准落实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后续帮扶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做好工作衔接,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圆满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项目标任务。
 
  围绕目标,2020年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4590户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享有与迁入地群众同等水平的基础公共服务,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目标。
 
  基础设施配套到位。通过新建、提升、共享等,全市6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达标率100%。体育健身设施全部配备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的耀州区锦阳新城安置点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在6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义务教育全面保障。涉及就学需求的安置点54个,周边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给充足,共提供学位995个,安置学生995人,其中幼儿段168人、小学段585人、初中段242人,教育资源能完全满足搬迁群众就学需求。
 
  医疗健康不断提升。全市32个中心村安置点均配备了标准化卫生室和1-3名村医,17个镇办安置点设置有卫生院,11个城市规划区内安置点均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满足搬迁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在耀州五台、锦阳新城、印台北城3个800人以上安置点新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且投入使用。建立了搬迁群众公共卫生服务台账,迁移电子健康档案8121份,家庭医生签约13316人。
 
  就业帮扶成效明显。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家庭有劳动力3561户7070人,已就业6963人,其中转移就业4675人;创业88人;涉农就业2200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目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公益岗位844个;建成社区工厂17家。在宜君西园小区、印台北城、耀州锦阳新城、五台4个800人以上安置点设立了公共就业服务站点,配置6名就业扶贫信息员,为1351户4787名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耀州区水峪村省级折股量化试点项目已完工,已支付劳务报酬45万元,用工51人,带动贫困人口24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3人。
 
  产业帮扶精准发力。60个安置点中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需求的产业帮扶户3002户9892人,其在原户籍地都享受了产业帮扶项目、措施等政策,一是享受村集体经济带动分红,二是享受主体带贫收益,三是参与合作社经营受益,四是得到了技能培训指导服务。安置点有农民合作社58个(全部在中心村设立,其中耀州49个、宜君8个、新区1个)、配套产业扶贫基地(园区)53个。
铜川市耀州区照金圣源小区移民搬迁安置点

  社区管理规范有序。在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上,60个安置点涉及54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城市社区13个、行政村41个;16个安置点采取挂靠形式,新成立居民小组7个、村民小组10个、纳入网格管理2个(王益),44个安置点采取融合形式将搬迁群众纳入现有村(居)民小组管理。54个村(居)民小组全部设有村(居)务公开栏,制定了村(居)务公开目录、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引导规范移民群众日常行为、促进融入融合。争取200余万元,在印台红土镇、耀州庙湾镇柳林村等3个安置点新建标准化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依托墙体文化和宣传标语,营造“自强、感恩、诚信”氛围。设立移风易俗宣传栏,倡导文明新风;深入组织开展文化宣传、卫生健康、劳动技能培训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基层党建持续提升。新组建基层党组织5个,就近挂靠组建党组织31个,组建党小组12个,在原村建立、由本村党组织管理的6个,选派党建指导员6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183名搬迁对象党员将党组织关系转接到安置点,安置点现有党员214名。
 
  问题整改全部完成。一是全面高效开展整改。认真组织开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中央巡视回头看和成效考核、九三学社中央反馈问题整改,主动认领、对标补短,建立清单、台账,完善举证资料,上下联动、举一反三。二是针对成效考核反馈的“宜君县哭泉镇区集中安置点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群众归属感不强”问题,现场核实、督导,掌握情况。制定了《整改方案》,成立了哭泉村第二村民小组,选举产生了村民小组长,落实了工资待遇;将搬迁群众代表纳入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编制了工作预案;将安置点2名党员党关系转到哭泉村党支部进行日常管理;做好集中安置点群众教育、医疗等后续扶持工作。提升社区管理水平,修订安置房维修管理办法,维护群众权益。开展社区义诊、移风易俗、用水用电等宣传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三是针对安置点物业管理,住建部门研究起草了新的物业管理办法,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政策文件,保障搬迁群众权益。
 
  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水平
 
  提高站位,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适时科学决策,狠抓中省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下乡检查、入户调研、走访,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方向、攻难点、抓进度、提质量,一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区县党委、政府同步跟进,研究问题、强力推进。市级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责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了共同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发改系统干部职工能时时处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特别是在工作承接、方案制定、问题整改中,干部队伍的作风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优化,业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组织力、动员力和执行力得到了进一步检验。

安置小区幼儿园里上学的孩子们
 
  完善机制,调配力量。省委、省政府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由发改部门牵头后,市、区县积极协调跟进,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制定印发了“1+7”政策规定、实施方案、责任清单、保障机制等,后续扶持政策供给充足。印发《关于委党组成员联系包抓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通知》,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系包抓机制,明确包抓职责,夯实工作责任。在全省率先成立专门业务科室,调配人员、增强力量,推进工作开展。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复垦复绿标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产权登记发证政策规定,维护群众权益。
 
  摸清底子,夯实基础。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承接。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等单位,先后组织开展3次基础信息摸排,对全市4590户13944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个人信息进行了详实的登记和分类汇总,及时录入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实地核查,建立基础信息工作台账,掌握了底子,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易地扶贫搬迁防返贫监测系统,精准掌握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帮扶情况,实时监测预警,提升搬迁质量,巩固搬迁成果。
 
  明确思路,落实责任。结合我市实际,突出精准、务实、管用,制定完成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公共服务、产业支撑、培训就业、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长效机制等7个实施办法,即“1+7”政策体系,确保后续扶持工作思路明确,措施有效、责任落实。联合市教育、民政、人社等14个市级部门制定印发了《铜川市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从就业、产业等七个方面提出了34条具体措施,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印发责任和任务清单,推进后续扶持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联合市农发行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融资保障专项对接机制,向有需求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导向,排查清零。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明确工作目标、要求、重点,点、线、面结合,同步、一体推进。召开部署会、推进会,传达学习中、省、市会议文件,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召开民主生活会,全面对照检查,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深入查摆突出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根源,明确整改措施和方向。对全市中、大型安置点进行了补短板摸排,全面掌握基础设施欠账,结合安置点实际需求,主动与中、省对接、沟通,争取以工代赈资金1100余万元用于后续扶持配套项目。逐区县开展安置点水电气价格补贴和物业管理情况检查,掌握一手资料,提出对策建议,解决现实问题。

铜川市耀州区照金圣源小区移民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

  强化调度,严督实查。组织召开推进会,明确部门职责、重点任务、完成时限,夯实责任,加压紧逼。研判问题、沟通情况,协调协同,聚力推进。制定《问题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整改内容和完成时限,对进展较慢的区县、单位,发文督办、函告提醒。组织专项工作力量,多次到区县进行督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度工作进展。四是联合人社、民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机动式、专项式、点穴式督导,增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加快工作推进。
 
  坚定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解决好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点问题,让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收入,能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实现“能发展、可致富”。
 
  转变工作重心。将管理的重点由乡镇、迁出地转移、调整到安置点所在村组、社区,将原来的以乡镇管理为主逐步调整为以安置点所在村组、社区管理为主;对分散安置的由安置地所在村组建立信息台账进行管理。
 
  强化后续帮扶。针对不同安置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点对点”、“一对一”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把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加强组织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拓宽就业路径。深化产业帮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安置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盐铜扶贫协作、国企合力团产业扶贫项目优先向大、中型安置点倾斜安排。强化产业培育,将产业帮扶与镇域经济、社区工厂紧密结合、全力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强化社区管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实人员力量,加强融合性移民搬迁安置点自治组织建设,突出针对性、适用性。把促进搬迁群众完全融入安置区社会作为重要工作目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供一体化均等化服务保障,推动新老居民融合交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化娱乐、移风易俗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强化权益保障。着力提升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开展“回头看”,抓差补缺、优化提升。加快安置房产权登记发证,做到应发尽发。加强跟踪研判,做好安置点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强化作风建设。加强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左右沟通,协同配合、同向发力,唱好“大合唱”。持续改进作风,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加快节奏,提升工作效率,树立发改系统干部职工良好形象。
 
  强化政策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知晓率。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先进经验、挖掘后续扶持典型事例,营造氛围,推动工作,讲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铜川故事”。
 
  (供稿: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