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一鼓作气干到底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2020-12-02 15:51:2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榆林市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脱贫攻坚彻底改变干部作风”总要求,坚持“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新目标,经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全市48.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补齐小康短板。榆林市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工作,采取对上对标政策标准,横向比对数据信息,对下核实帮扶效果。严格对照村、户退出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行分级负责制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整改工作机制,找准找实问题,抓实问题整改,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对短期能整改到位的个性问题立行立改,对需长期整改的共性问题建立长效机制,达到了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巩固的目的。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榆林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着眼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出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全面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保持监测的长期性,严格落实致贫返贫动态预警制,对1741户4227人脱贫监测人口和2164户5314人边缘人口以及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事故灾情或家庭变故等原因造成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实施动态监测,细化帮扶举措,全力以赴防止出现新的贫困。
  
  坚持“产业就业优先”,持续稳定群众增收
  
  榆林市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大力实施“4+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形成了“龙头企业+主导产业+贫困户”等带贫益贫模式,引导588个新型经营主体与3.7万户贫困户建立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64个,关联751个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发电收益1.68亿元用于扶贫事业。累计聘用生态护林员3654名,退耕还林覆盖贫困户5269户,生态效益补偿贫困户8.13万户。充分发挥多措并举保就业,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11.7 万人,自主创业 1684 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6295 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 9637 人,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
  
  榆林市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扬榆扶贫协作,落实苏陕扶贫资金5.8亿元、项目267个。加强定点驻村联户扶贫,国家和省市县946个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形成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特色帮扶体系。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深入开展村企合作、结对帮扶,940家民营企业和488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15.64亿元。组建榆林消费扶贫服务中心,建成投运全省首家扶贫产品集采中心和全省首个中国社会扶贫网电商扶贫实践基地,创建“榆林扶贫优选”公用品牌。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基础设施
  
  榆林市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补齐基建短板,建设安全通畅路网。全市2962个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累计修筑通村沥青水泥路6534公里,全市行政村硬化率达100%,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畅通“内外联通”公路网络。全方位、全覆盖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查缺补漏和问题整改工作,实施危房改造工程21319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建设安全便捷水网,进一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完成农村“水窖替代”和巩固提升工程项目5218处,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全市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和宽带网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持续兜牢脱贫基线
  
  榆林市统筹利用扶贫大数据系统,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制”,资助建档立卡学生 15.5 万人次,新建易地搬迁点学校 19 所,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盯紧“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00%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累计补助 343.1万人次贫困人口。织密保障网络,强化特困人员供养,累计将 29.93 万人次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4.9 万人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建农村互助幸福院 1333 所。

佳县刘国具镇白家崖窑村2.4兆瓦联村光伏电站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持续增强攻坚能力
  
  榆林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建,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严格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突出思想政治建设,狠抓支部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效融合,建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严格好干部标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队作用,下派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把“最能打硬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全市累计提拔参与脱贫攻坚干部 1964 人,其中,市本级提拔正县级 17 人,副县级 81 人。
 
  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榆林市坚持示范引领、典型激励,深入挖掘、广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举办脱贫宣传 30 场次,示范宣讲 24 场次;开展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参与群众 30 余万人次,全方位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干部带动、群众自觉,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等活动,开展扶贫扶志活动,向陕西电视台推荐了 28 名“脱贫明星”。健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引导机制,深入开展思想发动、政策宣传、机制引导,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和发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走“自主脱贫、共奔小康”之路。(文/李承明 马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