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盐湖话“盐道”

2020-12-02 17:16:2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有一段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有一方热土永远闪耀着光芒。
  
  在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优越的人文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底蕴,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七彩盐湖”,这就是定边盐湖。
  
  2019年12月19日,其所属苟池盐湖及盐田、三五九打盐和住宿遗址等一批见证定边盐场厚重红色历史和辉煌发展历程的工业遗址和工业文物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工业遗产。
  
  重温这段拥有千年历史的盐湖,您可领略到其不同时期的别样风采。

  在古代,它除作为朝廷“贡品”上献外,主要由当地官商在民间以盐易物,换取生活用品以资军队;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满足了陕西全省、甘肃、宁夏、内蒙部分县区人民的用盐需求外,还为国家累计上缴一亿四千余万元,繁荣了地方经济;八十年代后期,经勘查,这里的盐矿储量可观……
  “千年盐湖”始于汉
  
  说起盐,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常用的调味品、维护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等,人们几乎每天都与它息息相伴,而对它的认知往往却仅停留与此。要说起有着千年历史的定边盐湖,很多人都知之甚少,有的闻所未闻,殊不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的功劳却不可小觑。
  
  资料介绍,定边盐湖产盐始于秦汉、昌于唐代、盛于明清,繁荣于1936 年的陕甘宁边区时期。
  
  据了解,早在《周礼》《吕氏春秋》《汉书.地理志》中均对盐有记载,其中汉代《魏土地记》中记载:“县有大盐池, 其盐大而青白,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碘盐官。池在新秦中。”表明定边盐汉代已开始生产,因系少数民族地区,时称“戎盐”。
  
  唐朝时,盐大有发展,其中乌池盐产尤为丰裕;到了宋代,乌池归西夏管辖,产量也相当可观。明太祖洪武 3 年(公元 1370 年)花马池设置盐课司提举,专管盐池生产运销;到了清朝,定边县盐场堡设盐课大使一员,管理定边等地盐务。尤其是在1872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设盐务署管理盐务,由于朝廷内外兵患不止,朝廷税收入不敷出,不久后即在定边创设花定盐厘局,增加了盐税收缴数量,以充实府库。
  
  民国十四年(1925)冯玉祥奉令督甘,并兼西北边防督办。次年成立花定盐运署,花马池产盐局改称花马池收税总局,各分局改称盐税局。
  
  由此可见,盐在历朝历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据介绍,定边盐湖史称“乌池”,明朝时因“纳马中盐”推行改为“花马池”;其所产的盐唐朝时称“青浪盐”,宋时称“青、白盐”,元时称“韦红盐”,清时称“花定盐”,成为历朝西北戍边军费粮饷之支柱。
  
  “红色盐场”助边区
  
  要说起定边盐湖在近现代的贡献,则不能不提它的红色基因。
  
  1934 年,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创建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同时还成立了第一个红色盐场——陕甘边区盐场堡盐场(今延长石油定边盐化工有限公司前身),将食盐等物资运进来,解决军民所需。直到今天,当年曾使用过的雕刻着陕甘边区盐场堡盐场字样的秤砣仍保存着。
  
  1936 年,中共西北办事处经济部长毛泽民率经济工作团抵三边,成立了三边盐务贸易局。同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开辟花(马池)定(边)盐业,建立储盐场。
  
  抗战期间,在党中央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下,1940年6月,八路军120师359旅两千余名指战员在定边盐湖畔的长城上挖窑洞175孔,与当地群众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盐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260余万边区抗日军民的食盐问题,同时还为边区换回棉布、医药、钢铁、纸张、百货等大量急需物资,稳定了边区财政收入,保证了抗日军费开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央第一财政”,并题词:“定边盐池是陕甘宁重要经济中心”。
  1941 年毛泽东主席在其亲自修改发表的《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进攻的近况》一文中指出“定盐是边区的经济中心,地势居高临下,定盐失则边区失去西北门户”,定边盐湖作为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关键支撑点,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定边盐场发挥优良传统,沿着历史的脚步前进。自1960年收归地方管理后,长期供应陕甘宁晋等地,有力保障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企业,是当时定边县域内第一国营工业企业,成为地方建设的排头兵。
  
  盐湖故事在传唱
  
  定边盐湖群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定边县境内,西与宁夏盐池县接壤,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连,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区。在我们讲述盐湖历史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需要放大,放大了就成为了故事。
  
  “盐马古道”不是传说。由于各个朝代“盐马交易”政策各不同。在明代时实行“盐马交易”政策,就是用花马池盐经“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古称“三边”)输运延绥,用于在各大边镇换取战马。具体采取的是“纳马中盐”制度,就是商人凡到盐池当地购盐,应先缴纳马匹以代盐税。缴上等马 1 匹,售给盐l00 引,中等马l 匹,售给 80 引。这项制度既满足了边外少数民族对食盐的需要,又解决了军队对战马的需求。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定靖边地居民纷纷走上驮盐换马的经商道路,从而踩出了一条名闻陕北的“盐马古道”。
  
  最初的盐马古道有三个方向,向东走定边到靖边统万城一线,向西走定边到宁夏的灵武,向南走定边到甘肃庆阳一带。
  
  到了近代盐商的运销道路主要有四条:一是走东线,就是沿现在的 307 国道东去,经靖边抵达绥德后南下瓦窑堡、延安、宜川等地,或者到靖边后沿现在的 204 省道北上横山、榆林、神木、府谷等地,直通晋西北等地;二是走东南线,出县城沿着现在的 303 省道,途经新安边到吴起和延安,再取道现在的 210 国道转往耀县、铜川等渭北地区;三是走西南驮道,自定边翻越白于山至甘肃的华池,沿甘202省道抵达西峰、庆阳等地;四是走西路,自定边经盐池到惠安堡, 经下马关到甘肃的平凉和宁夏固原一带。
  
  到了后期,盐马古道中谈及的盐已经不单指生活食用盐,而泛指其他农产品和生活用品;马也不仅是军用和民用马,也包括皮毛等畜产品,“盐马互市”其实就是对当时民间农牧贸易的简称。明代弘治年间,明政府停止盐马开中,盐马古道的交易内容逐渐变为“盐布交易”和“盐毛交易”,当地民众纷纷改为“驮盐换皮”和“驮盐换毛”,从而带动了三边地区皮毛经济的发展,进而也促进了当时整个陕北经济的繁荣。
  
  这些聚集在靖边、定边、榆林等地的皮毛和畜产品,通过靠近黄河沿线的神木、府谷、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等县渡口,转往山西直至其它地区,再从山西及其它地区,转运来日用百货。这样三边又进一步成为蒙汉商品交换的转运支点,使得三边成为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区域中心,奠定了三边地区作为陕北商品流通“旱码头”的经济历史地位。

定边盐化工公司在遗址基础上进行扩建加固后的景象

  有人这样形容,“沿途的骆驼店,就好比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一样,在盐道上贩盐的脚户们,拉着牲口,到此处休息、打尖”。现存很多半坍塌的窑洞,还有一些供骡马吃草的槽子,可以看出此处在当年人群熙攘,贸易交通非常兴盛繁荣。
  
  盐马古道,延续千年。它是一条大通道,更是滋养生灵、活跃经济的贸易血管。
  
  “手挖窑洞”把家安
  
  如今在定边盐湖醒目地矗立着“三五九旅窑洞遗址”的打盐纪念碑,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中财政极度困难之时,党中央审时度势,英明决策,决定开发定边盐湖,并派遣八路军三五九旅与当地盐民共同捞盐。
  
  1941 年,在中央军委领导下,当时三五九旅一个团约二三千人,加上三边警备部队1个营约 1000 人,还有地主保安部队约 100 人,集体开展了打盐大生产运动。
  
  而当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来到盐场堡后,发现没有住处。基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和人员之多,一时房子又盖不起来。怎么办?战士可以临时露天宿营,但长时间天天睡在露天可不是回事。有个战士看到了紧邻花马池盐湖畔的古长城,虽大多地段都已衰圮,唯有这里还土壁坚垒,巍然挺立。见惯了陕北土窑洞的战士们干脆就将这段长城作了土崖,在“土崖”上依靠自己的双手硬是掘出了 175 孔土窑洞。“割草铺地为床,垒土筑灶为炊”是对当时场景的最形象概括。
  
  有数据统计,仅 1941 年产盐 70 余万驮(每驮150斤),创历史最高产量。同时,边区政府号召发动大运盐高潮,投入运盐牲畜 26000多头,将所产盐运往边区 各分区及国统区,解决260余万抗日军民食用盐困难,为边区财政收缴 3000 余万元法币,并换回边区急需的大量物资,保证了抗日军费。
  
  毛主席高度赞扬了定边盐湖的打盐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还涌现出无数的打盐英雄,如高仲和、李文焕等,特别是时任三边分区专员罗成德等同志克服一切困难,领导了这场生产自救运动,创出了辉煌成绩。在 1942 年边区召开的英模大会上,毛主席亲自题词“不怕困难”赠给罗成德同志,表彰了他的先进事迹。当年陕甘宁边区许多革命前辈和这些打盐英雄的后代留在了湖畔,至今从事着盐业生产。
  
  如今,当年359 旅在定边县花马池湖东、明长城墙下留下的 175 孔窑洞,由于受到风雨的侵蚀,均不同程度遭到了损坏。如今,在政府的投资下,对明长城窑洞进行了修复,并建立了 359 旅打盐遗址纪念碑,被当地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项目。“359”旅也由此让后人铭记。
  
  文旅融合创“新田”
  
  如今从三五九旅打盐坝子遗址、盐湖拦洪坝遗址,我们依然能想象当年的大生产的场景。在新建的定边盐田里,更能感受到如今盐业发展依旧火热。
  
  在定边盐湖的千年发展过程中,其埋藏的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在申遗过程中得以一一呈现。为了更好保护这一工业遗产,延长石油定边盐化工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实施盐湖旅游项目,重点以盐为主题、表现盐的世界,包括繁荣的古盐市、激情盐景园、保健养生馆、盐湖特色小镇、三五九旅打盐遗址博物馆,计划到 2023年3月将定边盐湖旅游主题变成红色旅游,最终使定边盐湖发展成为陕西的疗养保健基地、红色教育基地。
  
  无论是“红色盐场”“手挖窑洞”还是“盐马古道”,以及历朝历代为盐发展所倾注的心血,都在潜移默化中缔造着属于定边盐湖的历史奇迹。在新的起点,期待定边盐湖能在现代文旅融合发展中,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盐田”。(文/本刊记者 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