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转身,不是一场“华丽秀”

2020-12-02 16:35:5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网络时代下,电商模式带来的生活便捷已无法替代, “线上”的销售模式覆盖到了各行各业。当当、卓越、京东等一系列图书电商抢占了众多读者,加之电子阅读凭借信息量大、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许多人新的阅读方式。一时间,实体书店受到冷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经销图书的专业场所,“书店”始终是商业绕不开的话题。当下,如何经营好一家线下书店,已不是只卖好书这么简单了。
 
  从只销售图书转型到在提供优质图书的基础上提供优质的延伸服务,依靠与书籍相关的多元化产品,以及舒适的阅读空间,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感,再到打造书店的颜值,提升图书的内涵品质,营造美学空间。一路上,书店在逆境中力求突破,不断改变经营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在疫情期间,因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营情况转好的书店,又一次遭受到了重创,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在这场疫情带来的变革中,书店与其他行业一样,都在尝试新的消费场景,寻求生存的出路。这是书店的变革也是社会的变迁。
 
  只向读者卖书——1.0时代遇到了互联网
 
  位于钟楼东北街角,按照苏联图纸设计,于1953年建成的新华书店承载了西安几代人购书、读书的青春回忆。作为当时的国营书店,销售只是一件具体的工作,分门别类陈列好图书,读者自然就来了,在书籍匮乏的年代里,新华书店如同知识殿堂一般的存在,排着长队购书那是常有的事情。对于80后这一代而言,暑假期间泡在书店里翻看自己喜欢的各类小说、漫画,或是开学前购买辅导书,新华书店都是首选。在木质陈列柜间狭小的空间里,选择一块“宝地”席地而坐,是当时读书的“最佳姿态”。
 
  随着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 90年代初,解放路的图书大厦、小寨的汉唐书城成为当时规模大、藏书多的新晋书店。明确的区域划分,宽敞的空间给读者带来了更好的购书、读书体验,两家书店一东,一南,风光一时。可是时代的变化总是突如其来,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下,书店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发展会因网络的发展而受到巨大的冲击。
 
  1999年,当当网成立,同年,卓越网成立,并在次年进入网上书店领域。2004年,卓越被亚马逊全资收购,成为Amazon.com的中国分站。
 
  2010年,京东图书正式上线,用价格战强势进入已被当当和卓越占领的图书电商市场。7年后,京东宣布市场份额完全超越当当,而亚马逊则在2019年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但它却在这些年留下了一件重要的产品:Kindle 电子书。电子阅读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阅读方式。
 
  在互联网技术腾飞的十多年间,图书电商和数字阅读的普及,实体书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读者大量流失,曾经每逢周末人满为患的书店也变得冷冷清清。那些在互联网时期起步的小型独立书店更是遭遇了闭店的无可奈何。面对互联网络对实体书店的降维打击,变革是不得不去面对的命题。
 
  融入其他业态——2.0时代不是终极出路
 
  在实体书店遇冷的几年后,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实施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土地政策、财税、创业培训、行政审批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比如免去图书批发、销售环节增值税,拨款3亿元人民币,支持实体书店的开业。在这之后,实体书店终于进入了复苏期。
 
  对实体书店来说,2014年是行业复苏的关键节点。这一年,中国实体书店的图书销量和销售额终于高于电商,比上年同比增长了3.26%。而在2012年和2013年,实体书店整体还处于负增长。
 
  书店作为“文化”属性极强的业态,辅助强调了商业中心的功能标签,并为商业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动,而商业地产又凭借国家给予书店的相关政策,获得相应的政策优惠,两者互惠互利。书店的销售模式自然而然被市场推着向前了进了一步,言几又、西西弗书店、上海三联书店等品牌书店跟着商业地产布局,迅速在全国铺开。
 
  西安作为西部的主要城市,也是这些品牌书店的目标市场,短短几年,西安各大商业中心都有了这些书店的身影,并迅速增加门店数量,连锁经营势头猛增。与此同时,新华书店也开始拓展新的销售市场,其子品牌新华里、曲江书城,收获了大量的读者粉丝。曲江书城因超大的面积,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更是赢得了当时西安最美书店的称号,吸引了各地读书人前来“打卡”。
 
  这些新型书店不同于传统书店,能够吸引读者的地方在于:在满足读者对图书种类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了优质的延伸服务,以及增加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图书陈列区内会设置专门的阅读椅,让你可以随时随地坐下来阅读,也会设置配有咖啡、茶等饮品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灯光舒适、桌椅适合阅读或是书写的高度,售货员会很精准的为读者拿到那一本寻找半天的书。当然,在浏览图书之余,还有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可供购买。这些细节都在多层次的满足读者对书店更高要求。高颜值+复合式+体验式,就成为了新一代实体书店升级的公式。
 
  书店形态的升级以及充值会员卡的消费模式,使这些品牌书店各自拥有了自己忠实的读者和消费者,销售业绩持续向好。2017年,实体书店再次实现了2.33%的增长,这些民营的品牌书店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得不说,实体书店进入了融入其他业态的2.0时代,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然而一派繁荣景象的品牌书店在业绩持续向好的第三年,出现了拐点。
 
  开拓文化空间——3.0时代依旧面临挑战
 
  2018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零售”的理念,哪怕是不断升级优化的行业,也逃不过被新理念颠覆的可能。实体书店在这一年便遇到了智慧书店。一时间,智慧书店的经营形态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的目光。
 
  所谓智慧书店是使读者全程享受智能购书的过程,书店从进门到结账没有一个工作人员。走进书店,首先会进行人脸识别,随后系统会根据读者的年龄、性别及购书历史为你推荐可能感兴趣的热门图书,系统使用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聪明,推荐的书籍越适合读者的喜好。同时,在购书的过程中,智能导购机还可以精准的告诉读者所想找的书在哪里,最后自助结账。
 
  智慧书店的落地虽然不如期待的那样,没有迅速的在全国各地铺开,也有诸多声音说这只是一种噱头。但在网络时代下,智能的销售模式对实体书店的经营足以形成冲击,而且,智能终将是未来一种不可或缺的模式。
 
  经历了3年繁荣期的新一代实体书店面对智能的冲击,不得不在经营模式上花心思,下功夫。当家门口已有一两个可以提供同品质服务的书店,当你拿起手机随时随地可以下单购书的时候,你还会特意跑去其他区域花费时间逛书店吗?继续转型升级无疑是实体书店的再生之道。
 
  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网络平台上推荐的全国各地“最美书店”,乃至全球“最美书店”,都反映出当下年轻读者对有颜值的美学空间、有内涵的文化交流空间的追求。钟书阁、言几又、方所品牌书店抓住这一契机,纷纷在西安人气较旺、品质较高的商业中心铺设店铺,邀请著名的设计将书店打造得极具风格,并融入各种文化沙龙活动,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学习和文化交流的空间。同时,也在开创一些产品的特许经营来赢得更好的收益。
 
  然而,这样的转型升级初显成效的时候,却因一场突如其他的疫情将实体书店打回原形,歇业闭店成为每个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如何走出去,又成了新的挑战。在美学空间领域还未深耕细作的实体书店开始学习通过网店、微店、微信社群、直播等形式开展线上售书活动,这是实体书店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但又不得不探索的领域。《疫情笼罩下的实体书店呼声——超千家实体书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一文曾说:通过一定阶段的停业闭店,促使实体书店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书店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形态?
 
  正如文章开篇所讲的,作为经销图书的专业场所,“书店”始终是商业绕不开的话题。没有任何一家书店是不为盈利而存在的。实体书店还在寻找另一种姿态。面对现实,实体书店不得不转身。这样的转身,对于他们是很艰难的,既不是一场华丽转身,又不是一场转身的“华丽秀”。(文/实习记者  冯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