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精搬迁” 实现“两个全覆盖”

2020-12-02 16:42:5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17年6月23日,山阳县作为全国11个深度贫困地区代表之一,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山阳县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根本途径,坚持“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长治久安”工作理念,一次规划到位、全部启动建设,累计实施搬迁12472户52785人,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总体目标。
 
  精准策划施策  实现搬迁入住全覆盖
 
  精准识别对象,做到应搬尽搬。坚持把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放在首位,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摸底调查,逐人做好政策宣传,逐户确定搬迁意愿、签订“三项协议”,逐一造册登记,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县有规划、镇有台账、村有名册、户有档案”,县镇村“三级对应”“三级审核”和“三榜公示”,确保应搬尽搬。同步建立对象精准识别信息反馈机制,对在搬迁过程中发现的群众搬迁意愿发生变化的,及时调查核实、逐级上报,据实调整国扶办系统易地扶贫搬迁标注。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从最初认定的1.9万户调整到了1.2万户,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搬迁。
宏祥小区的搬迁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精准规划选址,实现科学搬迁。按照“遵循规律、系统谋划、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总体思路,严格落实“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选址要求(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或旅游景区;达到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组织发改、住建等部门对所有集中安置点进行现场勘察,以县城为核心,建设宏祥10000人以上集中安置区1个,以中村、高坝、漫川、户塬4个国家和省市级重点镇为中心,建设800人-10000人以下安置点17个,以照川、板岩、法官、宽坪4个县级重点镇为重点,建设800人以下安置点37个,形成了“一核四极四片区”的总体布局。
 
  精准搬新腾旧,实现占补平衡。把群众愿不愿意腾退旧宅作为迁出地是否真正养不好一方人的重要检验,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搬新腾旧”的政策要求,按照可拆和不可拆两种类型,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基地核查认定,逐镇逐村建立腾退台账。“十三五”期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旧宅基地腾退任务12472户,除168户因家有危重老人、旧宅存在产权纠纷、拟纳入保护名录得到省上批复延缓腾退拆旧外,全县可腾退的11781户已全部腾退,腾退率达100%,可拆旧复垦的10232户已全部复垦,拆旧复垦率达100%。同时抢抓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交易机遇,包装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增减挂钩项目2个2116.7亩,已通过镇自查、县验收、市核查,待省抽查后,将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交易,预计可获利5.92亿元。
 
  促进生活融入  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求真务实,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山阳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实现搬迁群众社区管理和服务全覆盖。
 
  加强党的建设强引领。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面推行”的思路,根据搬迁规模和党员数量,选配搬迁群众进入所在社区党组织,新成立安置小区党支部20个、党小组20个,下派13名党建指导员,687名易地扶贫搬迁党员找到“新家”,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搬迁群众权益有保障。按照“迁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人和房”的原则,为跨镇、跨村安置未办理户口迁移的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办理“居住薄”,累计发放9262本,确保群众农合疗、养老保险、子女就学、残疾人补贴、军人优抚、不动产登记等各项扶持政策有效接续,消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居住生活环境大改善。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原则,以满足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为目标,同步推进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学校35所、卫生室14个、综合活动室27个、文化广场42个;推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和公益性岗位补充相结合”的物业管理模式,确保每个安置点水电气视讯费有人收、垃圾有人运、环境卫生有人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特别是针对易地搬迁群众干农活、种农田、吃农家菜的习惯,因势利导、顺应民情,实施“爱心菜园”工程,在安置小区附近流转、开辟农耕菜地,建立一户30至35平方米的“微田园”,有效帮助搬迁户解决生活所需、降低生活成本。
 
  建立长效机制管长远。坚持“立足当前优先解决管理服务问题、着眼长远抓建设提水平”,制定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7”政策措施,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联络员、信息员帮扶工作机制,动态监测搬迁户生产生活情况、协助做好信息采集等工作,有效防止返贫致贫风险。全县已选聘联络员111个、信息员295个,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帮扶工作可持续、不断档。
 
  乐业保障安居  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山阳县在解决好搬得出的问题后,始终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宗旨,把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作为后续扶持、稳定脱贫的关键来抓,持续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大力推进“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模式,推动产业园区、社区工厂与搬迁安置点建设同步配套,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来源。
山阳县户家塬镇社区工厂

  坚持四化同步,配套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相结合,建成工业安置型示范点6个,搬迁群众4091户18726人,带动4130名搬迁群众在园区实现了稳定就业;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加快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22个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产业安置型示范点30个,搬迁移民3004户14141人,带动就业3220余人;坚持把移民搬迁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依托天竺山、漫川古镇等“四大景区”,建成旅游安置型示范点4个,搬迁移民1151户4488人,新建农家乐集群242个508户、旅游商品店15家;坚持把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实施移民建镇、产业兴镇,重点打造中村工业、高坝金鸡、漫川旅游、户塬商贸等15个特色小镇安置点,安置移民4226户15430人。同时,围绕全县药菌果畜等“4+X”特色产业体系,持续在搬迁安置点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畜禽养殖、茶叶等产业,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先后扶持发展金鸡扶贫、法官乡村旅游等配套产业项目5个,发展和丰阳光、意发牧业等现代特色农业园区22个、产业基地5个,把搬迁贫困户牢牢嵌在产业链上,实现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承接产业转移,大办社区工厂或扶贫车间。坚持把大办社区工厂或扶贫车间作为带动搬迁群众就业的重要途径,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持续加大厂房建设、招商引资、生产运营、品牌打造、技能培训等工作力度,规模化发展服装加工、电子加工等产业,推动实现所有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或扶贫车间建设全覆盖。目前,全县55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建成社区工厂或扶贫车间67个,实现每个搬迁安置点都有1个社区工厂或扶贫车间。2019年3月21日,陕西卫视对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打造两大品牌,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坚持以打造山阳建筑和返乡创业“两大品牌”为抓手,发挥建筑优势,培育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7家,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带动年转移就业2万余人,其中搬迁贫困劳动力4300余人,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省建筑业强县和建筑劳务输出示范县;做实返乡创业,扎实开展“百企联百村带万户”精准扶贫行动,吸引141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相继建成扶贫项目146个,带动就业创业4万余人,先后被授予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全省创业促就业工作先进县、省级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等称号。同时,加强与南京六合区、西安莲湖区等劳务协作,在每个搬迁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和劳务工作站,精准对接搬迁群众就业需求,整合用好教育、人社、职教中心等资源,采取订单型、定向型、岗前型、代训型等就业培训模式,把零散务工转化为有组织的就业。今年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132期、免费技能培训9438人,全县11639户有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实现就业创业23892人。
 
  (文/张国瑜   作者系商洛市山阳县委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