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渝联动:共谋文旅“西三角”

2020-12-02 16:33:3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的8天假期,西安、成都和重庆都取得了难得的旅游业绩。携程发布《中秋国庆假期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陕西与西安多项数据位居全国前十;西安上榜热门目的地与出发地城市;酒店营业额环比增长100%;十大酒店热门城市西安排第八,成都排名第二,重庆排名第五。
 
  西部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得益于川陕渝三地联动协作,积极互相推介。
 
  渝陕文旅,源远流长
 
  华丽唯美的仿唐乐舞《霓裳羽衣舞》、回肠荡气的陕北民歌,以及宝鸡木版年画、陕北剪纸等……9月24日下午,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文化陕西”旅游推介会在山城重庆举办,这些丰富多彩的陕西文化,吸引了山城人民的眼球。
 
  这次成功的旅游推介会,促使不少重庆市民下决心在国庆中秋假期动身来陕西旅游。
 
  这样的推介活动,渝陕两地每年都在开展。去年10月26日,“2019心随陕旅·行知华夏”陕西旅游集团重庆旅游推介活动在重庆新光里举行。陕旅集团携旗下的华清宫、金延安、壶口瀑布、太华索道、少华山、白鹿原影视城、诸葛古镇、中国·周原、崆峒山等20家重点景区、精品演艺集体亮相,向重庆市民展示了陕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魅力。
 
  陕西的兵马俑、华清池、华山……让重庆游客向往;素有“山城”美誉的重庆,也时刻吸引着陕西游客。重庆不仅有大足石刻、武隆天坑、巫山小山峡、磁器口等久负盛名的旅游资源,更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时尚绚丽的现代文化,洪崖洞、长江索道、解放碑、李子坝共同形成了游客追捧的打卡胜地。重庆火锅、美味小吃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陕西游客。
 
  陕西与重庆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秀丽壮美的自然景观,丰沛富集的旅游资源。两地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间存在巨大的吸引力,多年来,一直互为重要客源地,两地都是国内外游客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正如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静所讲,“渝陕两地,自古毗邻,在地缘和文化渊源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渝陕两地文旅业界的共识,通过联动协作,促使两地旅游业快速复苏,实现共赢。
 
  随着高铁交通的辐射,重庆市民5个小时即可抵达西安。特别是2023年将建成的渝西高速铁路,更是把西安重庆两地纳入高铁两小时旅游圈内。陕渝旅游联动,未来更加可期。
 
  川陕联动,起步更早
 
  早在2002年10月17至19日,川陕片区旅游协作会就在巴中市召开,汉中、广元、巴中三市还签订了《汉中、广元、巴中旅游合作协议》。汉中、广元、巴中三市同处川陕边界,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这一协议的签订,川陕两省三市开启了合作旅游开发之路,18年来,逐步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共谋发展”。两省三市积极推进景区建设,加强在资源保护、旅游文化、经济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川陕边境“金三角”旅游品牌,实现川陕旅游片区大发展。
 
  “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旅游黄金走廊无疑是川陕两地联动协作的典范。
 
  2016年12月10日,西安、汉中、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六市旅游部门在德阳市举行了“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旅游黄金走廊区域合作签约仪式。两地20余家旅行社、旅游电商负责人也参会磋商。六市同属“两汉三国、秦蜀古道”遗址区,自然遗产高古雄隽,文旅资源丰富厚重,旅游产品独具魅力,旅游市场互补性强,旅游产业具有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会后,六市组建旅游联盟,充分整合川陕地区的“两汉三国、秦蜀古道”旅游资源,推动沿线地区“旅游+运动休闲”产业带建设,共同开发线路产品,打造精品游线。
 
  汉中和广元,处在西安和成都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承接川陕两省游客旅游度假的最佳区域。随着2017年底,西成高铁开通,西安到广元、成都到汉中的时间都缩短到1.5小时之内,一个以“两汉三国、秦蜀古道”黄金走廊为核心区域的“川陕旅游度假区”更加成熟。
 
  川陕文旅联动协作的另一个亮点是红色旅游。2019年11月4日,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在巴中市举行。陕西、重庆和四川3地文物局签署《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协议》,宣布共同推进川陕片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开展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红色文化公园。川陕渝三方在“共同推进川陕片区革命文化研究、深化对川陕片区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研究和阐释”“加强川陕片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合作及建立川陕片区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等方面展开了合作。
 
  川渝联动,已如蜜月
 
  9月15日,来自重庆的“成渝地·巴蜀情”文旅“大篷车”到达南充,两地各区县的30余家文旅机构充分交流,亲密合作。此前的5月15日,南充受邀参加了重庆涪陵绣球花节,南充市文广旅局、文化馆和南充同业国旅分别与涪陵区对应单位缔结为友好合作单位。6月5日,在第24届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上,南充对特色文旅资源、线路、产品也进行了推广……两地文旅融合发展的常态化,不难看出川渝文旅联动,已经进入“蜜月期”。
 
  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文旅联动更加频繁,协作发展更加紧密。
 
  5月,川渝两地召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联席会,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第一,川渝协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成都、重庆“文旅双核心”和知名景区景点,开发文旅+大熊猫、文旅+影视、文旅+数字动漫、文旅+主题游乐、文旅+音乐产业等新文旅业态,培育巴蜀文脉、文旅装备制造等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第二,两地联合打造文旅精品线路:联合推动高铁游,协同打造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红色文化研学、重走巴蜀古道、巴文化艺术长廊等八条精品线路,共同开发大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联动贵州打造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等。实施巴文化遗址和蜀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等11项合作,合作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等建设,共同推动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石刻、竹编、夏布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第三,共同开展文旅宣传推广:搭建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协同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行千里·致广大”品牌形象;共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和节会活动培塑工程;共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智游天府”“惠游重庆”为载体,以“一码通”实现“一部手机玩川渝”。
 
  9月16日,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发布了《川渝两地旅游口碑大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川渝互为最大客源地,2019年重庆接待四川游客74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增速远高于重庆国内游客10.1%的增长水平;四川接待重庆游客6703.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增速也远高于四川国内游客7%的增长水平。
 
  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数据中心主任刘雪峰分析,“近年来,川渝两地文化旅游联动频繁,融合发展迅速,协作成效显著。这也充分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基础坚实,前景广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文化圈、生态圈、旅游圈、恋爱圈、亲情圈、友谊圈,是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共生之地、融合之地。”10月15日,2020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主论坛上,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发表主题演讲时说,“打造世界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要做到‘五同’、推进‘三唱’。”
 
  首先,要做到巴蜀“五同”。画好“同心圆”,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巴蜀文旅共同体;做大“同类项”,把相似的产业和景区携手整合;共建“同盟军”,建立市场共同体,在招商引资、土地开发、人才流转等方面,共举巴蜀旗、共打巴蜀牌;优化“同位素”,拓展两个市场、做大两个极核;强调“同义词”,同谱一个调、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场剧,努力谋求共同语汇。
 
  其次,要推进巴蜀“三唱”。推进川渝文旅要素大合唱,把科技、人才、资本、秩序、标准、基础设施等要素有机整合;推进川渝文旅业态大合唱,全面深入推进两地都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娱乐旅游、森林康养旅游等多种业态发展;推进川渝文旅区域大合唱,发挥重庆和成都双城旅游目的地的带动功能,沿岷江、嘉陵江、沱江、长江,突破行政辖区分割,以地理优势或资源特质,构建带状、环状自由通达的旅游闭环等。
 
  三地联动,西部共赢
 
  9月25日,陕西省文物局与四川省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签署“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三地文旅联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协作范围更加宽泛。
 
  该协议进一步明确了,三地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立共享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组建红色文化公园宣传联盟,开展红色文化公园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三地还将加强秦、巴蜀古道(蜀道)线性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推动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启动秦、巴蜀古道(蜀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
 
  川陕渝三地文旅联动发展,除了共享秦巴山区自然风光资源、“两汉三国、秦蜀古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川陕片区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旅游资源之外,成都、西安和重庆三市的联动更加频繁。
 
  成都、西安和重庆是西部三个鼎足城市,也是川陕渝三地文旅产业的晴雨表。三市文旅发展虽然有差距,但是文旅资源都很丰富,并且各有千秋。
 
  近些年,重庆已经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2019年重庆的旅游收入达到了5739亿元,经济仅次于北京,排在我国第二位。今年国庆中秋8天假期,重庆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489.69万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141.27亿元,同比增长28.4%。
 
  成都加快“三城三都”建设步伐,“三城三都”是指世界文创名城、赛事名城、旅游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201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50亿元、增长约25%。2020年的目标是实现游客人次3亿、旅游收入5800亿元。今年国庆中秋8天假期,成都的旅游收入达286.46亿元,依然是我国旅游收入最高的城市。历年来,成都接待游客人次都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城市,旅游收入也多次成为全国最多的城市。这让西安羡慕不已,一直对标,努力追赶。
 
  近几年,西安一跃跨入全国文旅产业第一方阵。“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深入人心,“西安年”系列节庆活动享誉海内外,重大文旅项目纷纷落地,旅游夜经济成新亮点……文旅产业在西安市GDP占比中已超过12%,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两年,西安一直在打造博物馆之城。
 
  西安市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57座,涵盖了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红色革命等40多个类型。2017年,西安升级制定了《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后,提出“两轴一带、四心六区”的规划布局理念,从周秦汉唐到红色记忆再到工业遗产,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与彰显。
 
  此外,西安的演艺产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时至今日,已打造成功十余部大型实景旅游演艺剧目。秦汉文化主题作品《秦汉风云》,丝路文化主题作品《驼铃传奇》,盛唐文化主题作品《长恨歌》《大唐追梦》《梦回大唐》,革命文化主题作品《1212》,战争主题作品《二虎守长安》等大型精品实景旅游剧目焕发出生机与能量……西安正在成为“演艺之都”。
 
  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市积极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提升城市文旅魅力,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经建成的西成高铁和正在建设的西渝高铁,拉近了三个城市的距离,方便了三市居民的旅游出行,三市互为重要客源地,游客来往频繁。成都、西安和重庆三市文旅频繁联动,日益实现共赢。(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