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西安实践

2020-12-02 16:25:16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根据最新的城市统计数据,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941平方公里,市辖区人口达到4.5亿。城市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世界城市发展至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开始从造城走向有机更新。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伴随着城市内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目前的城市更新改造进入到了关键时期,其承担的提高城市承载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西安作为古都,丰厚的文化遗存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不断的城市更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城市活力不断延续和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西安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形成大西安“三轴两带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更新格局,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打下坚实城市本底。
 
  中心城区:以高品质城市更新推进古城复兴
 
  西安中心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再加上资源带来的优势,形成了西安第一代城市形态和城区价值,几十年来沉淀下来的教育、交通、商业和医疗等优越的基础设施,并聚集了西安最著名的大学、最多的林荫大道和最完善的教育体系等。在西安常住和户籍人口双双破1000万的背景下,西安2019年数据显示:西安中心城区(城三区)1%面积,实现26%的GDP,容纳约20.7%人口。
 
  近年来,西安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取得了很多成就和亮点,不但对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加以保护利用,也在积极探索当代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再利用。历史街区、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了城市地标。比较著名的有老钢厂、大华1935和纺织城艺术街区。同时,西安中心城区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整治市容市貌、环境提升、夜景亮化照明等工程,使中心老城区焕发出富有古城特色的高品质城市环境。
 
  “一座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这座城市就没有活力。”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苗宝明说,西安实现城市更新的途径就是“破千城一面”,保持住城市特色从而使古城真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崛起于世界城市之林。在城市功能分区明晰下,确定了中心城区的优化和更新路线。建立大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全面保护周秦汉唐明清等城市遗址所形成的历史名城保护带、地貌河湖水系带、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带和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积极实施古城复兴计划,在中心城区划定历史文化核心区,保护汉长安城城址原真性、隋唐长安城规模格局和明清西安城历史遗迹。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统筹布局,兼顾文化特色与现代气息,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杨官寨、汉长安城、秦栎阳城等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启动三学街、七贤庄、小雁塔等历史文化街(片)区建设,推进古建筑、古村名镇和名人故居保护,延续西安文化根脉。
 
  城市更新是用创新理念为传统空间赋能,这是西安厚积薄发的革新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新区变,老区也在变。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建设坚决克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建设模式,注重“品质西安”建设,突出特色挖掘,完善功能设施。新世纪以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钟鼓楼广场、书院门、北院门、顺城巷及一大批街区完成改造,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形象大幅提升。品质西安建设行动中,对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是西安城市更新迈出的坚实一步。西安市自2013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以来,截至2019年年底,已累计实施改造老旧小区279个,面积1015.7万平方米,改善了近百万市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城市主干道和环线,建立了绿色生态廊,营造出三季花常开,四季景不同的景象。城运公园、北客站、新行政中心、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大雁塔南广场步行街、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唐西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世博园等一批大型公共设施,成为古城新亮点,也为高新技术、航空航天、新型工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起到了很强的板块带动作用。城西昆明湖,城南曲江池,城北汉城湖,城东浐灞河,城中护城河,五里一池,十里一湖,百花嫣然,绿树婆娑。“八水绕长安”的历史盛景正在逐渐恢复,古都新城,生机无限。
 
  曲江新区:以城市更新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她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时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秦时曲江称"陔州”,意为临水的长洲。汉时建有皇帝行宫“宜春苑”,“因其水曲折,形似广陵之江”,故有了“曲江”的美称。
 
  从2002年以来,曲江便开启了区内的城市更新之路,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集历史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水系景观为一体的生态绿地公园,恢复了1000亩的曲江湖面,基本形成了曲江新区“一心两带四轴”的生态格局。
 
  曲江新区辖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年来城市更新以打造“城市生态建设与文化复兴的典范、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共生的模本”为总体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资源保障体系、绿色交通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环境支撑体系、生态服务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为重点,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了一个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环境优美的城市生态新区。文化、生态已成为曲江新区最显著的特征,已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以及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书民告诉记者,曲江新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在保护曲江特有地形特点的同时,恢复了芙蓉园300亩水面和曲江池700亩水面,同时利用主干道两侧15m~20m绿化带将大雁塔景区、曲江池遗址、唐城墙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等景点相连接,形成了曲江生态大格局,经过多年的生态区建设,曲江生态人居形成品牌。曲江新区生态用地比例达到31.94%,城市化水平达到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7.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53平方米,曲江新区已成为西安市人居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曲江新区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先后打造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新地标,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活力文化旅游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大唐不夜城最终摘得“全国示范步行街”这一国内商业步行街的最高荣誉,成为西安人居环境最好的区域。
 
  高新区:以城市更新激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活力
 
  2018年,西安正式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启动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键”。作为助力西安建设的科技创新区域,西安高新区也进入全新发展时期。为激活区域活力,为大西安发展持续提供动力,高新区以“创新之城、富强之城、美丽之城、时尚之城、幸福之城”为目标,加速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布局。
 
  自建区以来,西安高新区以高新科技立业,以创新发展为核心,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引擎。随着西安的发展提速,产业升级、人口持续输入等都让高新区现有的承载空间倍感压力。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合理规划提升城市功能,成为高新区重点思考的方面。在第三次创业的时刻,高新区推出“北提、南闲、东连、西拓、中优”的规划,补足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让城市发展更加有序,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其中“北提”即对北部建成区域进行城市更新,重点通过对鱼化寨及周边多个城中村的整村综合治理,与周边新型城市区域形成无缝衔接。一方面改善旧城旧区(特别是城中村)的人居环境,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培育全新城市功能。
 
  西安高新区在城市发展需求变化下,通过整体改造满足多元化需求。这种改造不仅是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也是对各种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业态、社会心理等软环境进行延续与更新。在对区域整体改造的过程中,高新区致力让“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工作生活于此的人感受到舒适,也让高新区智慧、文化、生态的形象展示在世界眼中,为高新区对标国际一流园区建设,吸引各方优质资源入驻增添重量“砝码”。
 
  城市作为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有着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和规律。通过空间修复和功能补充,激发其内生动力,让城市吐故纳新、宜居宜业。西安高新区正在通过一系列行动,为城市发展新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供坚强保障,真正做到让城市发展更健康,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西咸新区:以城市更新促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
 
  西咸新区承担着国家赋予的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的重大使命,在城市更新发展上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
 
  “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视察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西咸新区的国家使命。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西咸新区的国家战略任务。
 
  西咸新区设立5个组团城市,每个组团都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格局来规划城市。渭河、泾河、沣河和各个组团周边的法定永久农田成为组团的明确边界,严格控制着城市的无序扩张。强调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和功能复合,形成“开敞田园、紧凑城市”的“大开大合”城市空间布局。经过近十年建设发展,西咸新区从纸上的田园之城落地城镇,探索出一条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沣东农博园郁金香花展”“泾河新城首届花博会”“秦汉新城五陵原都市农业长廊”、渭河生态景观带、沣河生态景区、沣西中央绿廊里处处生机勃勃。
 
  西咸新区把渭河、泾河、沣河建设为三条生态长廊,利用104平方公里的大遗址保护区、河湖水系和基本农田构建城市绿色基底,农业和生态景观建设用地占到规划控制范围的三分之二。在此基础上,西咸新区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的三级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构建海绵城市雨水利用体系,成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并登上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的舞台。积极推广地热能、干热岩技术、分布式能源等绿色能源,我国首个干热岩供热PPP项目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建成。
 
  西咸新区日前发布《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品质标准(2020)》,包含“15分钟生活圈”、居住小区、建筑单体三个层次,共23条总计206项控制要求,其中163项系强制控制要求,这是全国首部综合集成的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据介绍,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品质标准在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明确要求,每个15分钟生活圈应设置两处社区书屋,每个小区设置一处24小时便民药店,新建小区大车位比例占总车位比例不低于25%。同时,每个15分钟生活圈要建设8公里社区绿道,建设口袋公园、老年人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全年龄段社区活动场地。规划建设品质标准还对建筑形态设计控制提出要求,在建筑群体组合上,杜绝“高低配”和“一刀切”现象,要求所有建设项目沿城市道路、开放空间、滨河等城市公共界面不得出现三个及三个以上相邻成排的54米以上高层建筑采用同一建筑高度,且相邻高度差须大于等于9米。同一居住小区内部相邻住宅建筑高差不得大于30米。这是西咸新区将居住小区作为重要基本单元的明确内容,也是陕西省第一次量化小区建设标准。(文/本刊记者 李承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