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寺村里听传说

2020-11-05 16:57:4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苹果成熟的季节,洛川等你来!”听着这首在洛川家喻户晓的歌曲,看着由洛川县倾心打造的宣传片,记者深深地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
  
  金秋九月,走进这个瓜果飘香的“果都”,除了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外,一个叫阿寺村的地方拴住了我的脚步。
  阿寺村有着“洛川苹果之根”的美誉,被称为“洛川苹果之父”的李新安就出生于这个村庄。这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创举”
  
  阿寺村距洛川县城14公里。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川地薄,粮食产量低,村民打下的粮食常常只够吃半年,人们十分珍惜口粮地。而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李新安却打破了依靠口粮为生的常规。
  
  1947年,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驮回200余株苹果树苗,开始在自己家的6亩口粮地上栽种。当时村里有不少长辈劝他,在口粮地上种苹果,不种粮食,一家人会被饿死。虽然李新安也知道口粮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但在这里长大的他并没有看到依靠此而改变生存现状,乡亲们依然是常年处于贫苦和饥饿的状态。为此,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凭借着自己持之以恒的坚持,硬是在6亩地里建起了洛川县第一个果园。
  
  一年、两年、三年,一晃四五年过去了,李新安的麦田变成了枝繁叶茂的果园,1953年,当自己的六亩三分果园大量挂果的时候,他落泪了,这是辛酸的泪,也是幸福的泪,枝头上的苹果带给他太大的希望和力量。
  
  李新安成功了,1955年他家口粮地的苹果产量达到1万多斤,收入2500余元,他成了洛川当时最富裕的农民。那些反对过他、规劝过他、嘲笑过他的村民听了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围到他的果园里,问他要树苗,请他教栽培技术。看着满树又大又红的苹果,阿寺村的村民和李新安都沉醉在丰收的喜悦里。
  
  面对村民们的热情,李新安心中的苹果梦再次明晰起来。他认为一个人富裕不算什么,带领大家一起富裕才是他心中所想。于是他建苗圃,办培训班,把苹果栽培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在李新安的推动下,当时阿寺村周边有65户群众栽下40亩苹果树苗,开始依靠苹果发家致富。1959年国庆前夕,毛主席品尝了阿寺村的苹果,称赞阿寺村农民栽植苹果在陕北黄土高原上是“一个创举”。也就在那一年,阿寺村的果园发展到336.4亩,洛川县兴起了大建果园的热潮,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
  
  1960年,阿寺村已繁育3万多株苹果苗,除本村三百多亩果园自用外,其余都供给了外村外地,使本县50多个村子先后都有了苹果园,邻近的黄陵、宜君、延安等地也从阿寺村引进苗木进行种植,大红的苹果从此绽放黄土高原。
  
  在李新安的带领下,阿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了多个第一的创举:第一个在陕北引进苹果苗木技术并成功栽植;第一个建起苗木繁育场;第一个村级自发电解决照明问题;第一个建起上下八间砖混小楼;第一个小高抽,解决村民深沟挑水的大难题。
  
  这在当时的陕北来讲,可谓是一大壮举。李新安也成为了造福百姓的一大功臣。
  
  阿寺村,陕北苹果的根与魂
  
  到20世纪70年代初,洛川苹果在种植规模、技术、品质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85年,阿寺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果树。一直到2019年,该村的苹果经过转型升级,种植面积也从6亩发展到2850亩,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
  
  2016年以来,为了追寻李新安等先贤的足迹,深入挖掘苹果文化内涵,阿寺村按照“一街两线一广场一园一带”的总体规划,对苹果之父李新安的故居进行修复,目前建成了苹果大讲堂、村史馆和王兰畔艺术展馆,还有总长600米的“苹果文化步行街”和一万多平米的苹果主题广场,同时对传统建筑、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开发,使苹果文化、黄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得益彰。
  如今漫步阿寺村,干净整洁、阡陌纵横,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苹果第一村”的标识,而说起为什么是中国苹果第一村?洛川永乡镇党委书记李新锁介绍说,主要有四个第一:苹果产业的管理模式为全国第一;老百姓居住的环境达到第一;果农的收入达到第一,最后就是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达到第一。
  
  紧接着,在阿寺村的墙上,您能看到由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川剪纸,形象再现出苹果种植中的修剪、疏花、套袋等各个环节,颇具匠心。
  此外,村子里的每条小巷都以不同的苹果品种命名,将苹果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最后走到两颗苹果树前时,我们停下了脚步。永乡镇党委书记李新锁动情地介绍到:“这两棵树是1947年由李新安亲手栽种保留至今的,如今虽已有73年的历史,但却依然枝繁叶茂,产量每年保持在八百斤左右。为什么多年后树上仍然能结这么多果子?李书记形象地说,这就像做心脏搭桥手术一样,利用先进的嫁接技术得以让这两棵树的生命不断延续,最终将根永远留在了阿寺村,因此这里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陕北苹果根与魂的所在地。
  
  一颗苹果撬动了一道“川”
  
  苹果产业让阿寺村村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而乡村振兴则为阿寺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掀开了新的篇章。
  现如今,阿寺村立足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已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示范园300亩,搭建苹果防雹网100亩。走果旅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已开办农家乐10家,民宿5家,真正实现了“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的场景,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的全天候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现在整个村庄已是乡村振兴的典型,从脱贫角度来讲,15户贫困户中有的做了电商,有的自己开了小商店,有的贫困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企业,自己又去果园务工,额外增加了一份收入。此外,村子里还开展了研学旅游等形式带动老百姓致富奔小康。据介绍,阿寺村303户1403人当中,年收入十万元的达到90%,其中有85%的农户家都有了小轿车。
  
  可以说李新安引进的果苗造福了一方百姓,在“小苹果大产业”的引领带动下,洛川人民正在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如今,经过70多年的发展,洛川种植苹果种类已经达到40多种,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县64万亩耕地的78%;其中16.1万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第一,农民收入的95%来自苹果。
  小苹果是洛川人民的致富果,也是洛川人民的“脱贫果”,苹果产业改善了洛川人民的生活。我们由衷感叹,洛川苹果产业的发展史,不仅是洛川人民艰苦奋斗的创业创新史,还是洛川人民脱贫致富的见证史,这其中包含了洛川人民多少年如一日的智慧与汗水,熔铸了一代又一代洛川人民推动洛川苹果事业大跨越、大发展的坚强决心。“苹果富了洛川人”,这是对洛川苹果、对洛川人民的最大肯定。
  
  “来‘中国苹果第一村’,一起看‘果业强、果农富、果香美’的乡村振兴新面貌。”这是李新锁向广大游客发出的诚挚邀请,更是阿寺村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充分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让我们一起记住阿寺村,这个蕴含着洛川人民根与魂的地方。 (文/本刊记者  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