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圈”能在西安扎根吗?

2020-01-02 15:48: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

  有人说,如果街道是城市的脉络,那么社区就是城市的细胞。在不断兴起的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是居民工作以外最为活跃的场景地点,而大城市社区则更为忙碌。据统计,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洗衣店每天要洗36万件衣服,每天有280万人在外面吃早餐,每天有65万人次去理发,产成的再生可回收资源高达1.4万吨,而以上活动多数是在社区附近完成的。
 
  于是大家这样调侃:“你是生活在城市中,还是生活在社区中?”
 
  社区商业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实际上,社区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业概念,但随着商业资源的不断下沉,城市的商业功能开始向充满“毛细血管”的社区渗透。在“懒人经济”的影响之下,社区有了更加多元和社会化的功能,“社区商业圈”也应运而生。城市人对于安居的要求,除了房屋空间大小及质量外,恐怕最重要的就是社区商业了。
 
  对于人口已破千万的西安市来讲,社区商业圈亦非新鲜概念。今年8月,西安市提出将加快构建10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从2019年至2021年,用三年时间,市民从居住地出发,步行15分钟(距离1.2公里左右),即可满足出行、购物、健身、休闲、阅读、教育、养老、餐饮、办事等方面的基本需求。“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丰富拓展社区商业设施,成为西安社区商业圈的基础雏形。
 
  社区商业圈由何而来?
 
  “15分钟便民圈”VS“15分钟购物圈”
 
  “社区商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英国、日本、法国开始步入“大城市郊区化”阶段,社区商业也逐渐出现在这些国家。
 
  如今,在国内大型甚至超大型城市中,“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兴起倍受瞩目,究其原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几乎覆盖了居民的日常消费,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效率的晴雨表。被称为“黄金两公里磁场”的“15分钟购物圈”,以其不可替代的便利性特点在“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中脱颖而出,而“15分钟购物圈”又以“社区商业圈”为载体,因此,从“社区商业圈”的健全与否判断居民社区生活的质量高低,亦有其参考价值。
 
  不久前,西安市统计局发布了一项有关“西安市打造15分钟购物圈”的调查报告,引发舆论关注。在调查结果中,有89.3%的被访市民对社区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表示满意,但从满意度的数据结构来看,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16.2%,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4.3%,而38.8%的受访市民表示基本满意,除此之外,有13.7%的受访市民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如果说社区商业的不均衡发展在刚刚突破千万人口的西安市还情有可原,那么在拥有2000多万人口,且购物中心和社区商圈云集的北京市,居民应该有更加便利的消费生活。然而,经过调查,即便居住在北京,依然有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便利。
 
  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商业业态也将逐渐从商业中心大型百货市场转变为大型超市、郊区仓储市场和各种类型的商业街区。小区楼下就有购物场所,下班路上顺便买菜、购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周围是否拥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的商业街区,成为城市人选房时的重要衡量指标。
 
  “社区商业圈”在方便市民的同时也刺激着周边的消费与需求,活跃了周边的商业氛围。如今,在西安北郊以及高新等地,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纷纷推出全新的社区商业产品线,“新一代社区商业”应运而生。它们大多由开发商统一管理,业态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服务更周到,更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一批房地产企业,如保利、万科、华润、远大、恒大等纷纷布局西安社区商业,推出了一系列社区商业中心。有的经营尚可,在便民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的商业氛围,但也有的一直生意冷清,并未形成规模以及应有的辐射作用。

西安小寨赛格购物中心
 

万达·西安one商业综合体
 
  社区商业圈分布如何?
 
  老旧社区VS新型社区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曾在2019年中国社区商业暨大健康年会上谈到,我们城市居民日常的消费,大体分为三个主体:一是以购物中心为主题的体验式消费,二是以我们社区超市和便利店为主体的日常基础性消费。三是以线上和到家服务的便利型消费。这构成了我们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三个主体。
 
  由此来看,如果社区商业能覆盖以上三种消费形式,便能极大地解决各类生活所需。无论城市有多大,有多时尚现代,有多少消费场所,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选取城市中离自己最近的一部分,并融入其中,是每个城市人的必然选择。
 
  如今,走在西安街头,不时就能发现新开张的品牌专卖店或体量庞大的购物中心。然而想要在15分钟内走到这些卖场实现购物或娱乐却并非人人都能实现。许多新型社区坐落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市郊,与人潮涌动的市内传统社区相比,新型社区往往看起来清冷荒凉。
 
  “花同样的价钱,当然希望找个生活方便的地方住。”上班族张先生在采访时说到。在东郊看房时,面对荒芜的周边环境,张先生意欲放弃这里,改看其他楼盘。在后来的犹豫中,朋友劝说张先生,这里房子价格相对较低,而且大型开发商后期商业配套发展也更为迅速。即便不是特别满意,张先生还是将房子买了下来。其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区楼下从餐饮商家、便利店、小超市到快递驿站、便民服务都有了快速发展。
 
  大型开发商为社区商业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发展潜力”,自然也会带来“成长的烦恼”。相较于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推出的“新型社区商业”,传统社区商业往往因大量的人流支撑,大多生意火爆。处于太白立交附近的西荷社区周边,餐饮、医院、娱乐、培训等业态齐全,基本满足了居民生活中的多数消费需求。由于有统一的管理,西荷商业街上的店铺大多生意火红,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商业氛围。
 
  综合来讲,并非传统“老旧社区”就“面面俱到”,亦并非偏远“新型社区”就“一无是处”。传统社区有秩序混乱、管理分散之嫌,而新型社区亦有发展缓慢、难成气候之痛。
 
  社区商业圈能否扎根?
 
  高需求VS高成本
 
  费孝通曾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区”定义为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活共同体。而关系密切、守望相助,且形成在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心里归属,亦是社区的题中之义。因此,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形成社区凝聚力和生活幸福感的主要来源,而“社区商业圈”在整个城市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是多数超大型城市中居民感到生活并不便捷的主要原因,也是完善和改进社区商业的着手点。
 
  据西安统计局发布的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系列调查报告》显示,距离居住地远和网点少是受访居民遇到的最主要问题。调查中当问及对社区及周边购物设施和服务存在哪些问题时,购物店距离居住地较远是首要问题,占比68.4%。

  社区商圈使民众生活更加便利
 
  除此之外,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模式购物店的覆盖率均达到70%以上,其中便利店高达98.9%。而新型模式购物店的覆盖率仅有30%以上,其中智能零售柜的覆盖率为39.8%,24小时无人自助店为32.8%。由此可见,新型模式购物店普及程度远不及传统模式购物店。
 
  不仅如此,面对复杂多元的居民需求,西安的社区商业在成人培训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设施覆盖率和居民需求度并不高,而洗染服务、家政服务、便民维修及幼儿园、小学等方面居民需求度和便利度亦表现不佳。
 
  站在社区居民的角度,以上的槽点都有了掷地有声的总结,但站在社区商圈店主的角度,这些问题都有了不同的解读。
 
  在各种经营成本都在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不少社区商业都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高新唐园小区经营便利店的王师傅透露,目前店里一个月的房租就要五六千元,加上水电、人力等支出,每月大概需要一万元。
 
  “社区商业不仅仅面临成本高的问题,经营问题也是影响社区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商业很多业态业种都是微利,对成本控制的要求很高,如果社区消费力有限,社区商业经营与发展会很不容易。”采访中,一位从事多年社区商业操盘业内人士分析到,现在很多开发商只开发销售,无后续经营,导致社区商业毫无特色且商业溢价低。此外,一些社区商业由于缺乏前期市场调研,盲目追求商铺高利润,盲目扩大商业面积,导致销售及招商存在难度,很多都沦为空置房,无法体现商业价值,也无法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
 
  随着西安城市骨架不断扩大,地铁、交通通达,商业从以往的主城区逐渐扩展到新区,社区商业越来越多。除了大中型企业开设分店,民间资本也不断涌入,社区商业几乎业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而充分调研、评估消费需求和社群消费特点等前期工作,是创造更好的购物体验,吸引更多客流的前提,然而这种符合投入产出的商业逻辑的细节,恰恰成了“社区商业圈”发展的“短板”。
 
  结语
 
  前不久,“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在广州揭晓。西安再次荣膺“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已是西安连续第八年获此殊荣,这无疑是人们对于西安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的长足肯定。
 
  而作为这座人头攒动的城市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高质量”的“社区生活”。而“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标准为我们作为“西安人”带来自豪感,同时也为社区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而眼下,面对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社区商业圈”,更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带着更全面的思考和更长远的眼光。唯此,真正意义的“社区商业圈”,才能在西安扎根,为市民的幸福生活,开出社区便利之花,结出社区便利之果。(文/本刊记者 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