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老百姓掉队——商洛市商州区脱贫攻坚综述

2020-01-08 11:53:3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天吉龙白灵菇生产基地

  莽莽秦岭东段南麓腹地,有一座美丽而幽静的小城——商州。这里曾是商鞅封邑、四皓隐居、闯王练兵之处和鄂豫陕红色革命根据地,历代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然而,少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县。“十二五”末,商州区246个村中贫困村达124个,有贫困户3.17万户,贫困人口10.3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5.3%,为商洛市贫困人口占比最大的县区之一。
 
  到2019年年底,全区12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89万户9.89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年度脱贫户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降至1.34%。
 
  一个偏僻的山区国家级贫困县区,在不到五年时间里,是如何实现近十万人脱贫?又是怎样化茧成蝶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实地调研采访。
商州区2019年脱贫摘帽誓师大会
 
  不脱贫决不收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为全党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吹响了冲锋号。
 
  2016年2月29日,全市脱贫攻坚驻村入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区委书记张盈安现场郑重表态:不脱贫决不收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月4日早,商州区召开脱贫攻坚驻村入户誓师动员大会,124个区直部门和镇办驻村工作队3000名党员干部,自带被褥、自备锅灶,进村入户,奔赴贫困一线。至此,全区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
“一杯清茶话脱贫·整改示范工作”座谈会

  为确保顺利实现脱贫目标,该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制定“123456”作战方案,建立了149个脱贫攻坚作战室,层层签定军令状,每年召开誓师大会,锁定年度目标任务,实行挂图作战。
 
  一项项脱贫攻坚政策落地。围绕“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发展扶持、金融扶持、光伏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整合、贫困村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推进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投入脱贫攻坚。
 
  围绕脱贫目标,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食用菌、光伏扶贫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金融扶贫暨“政银担”合作推进会、移民搬迁工作推进会……一次次集结动员,一次次安排部署,一次次对标交流学习,脱贫攻坚成为全区上下全力以赴的头等大事。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主党派和爱心人士、志愿者……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众志成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在商州区迅速形成。
 
  十项重点全启动    追赶超越后劲足
 
  “用水方便多了,原来从井里担水,现在水龙头一拧,清亮的自来水哗哗哗就流出来,太方便了。”初冬少雨雪,正是季节性缺水期,金陵寺镇崔坪村村民王凤兰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家今年接通了自来水。 
 
  “十三五”以来,该区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6亿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335处,供水范围覆盖全区18个镇办,解决及巩固提升了2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据介绍,商州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紧贴区情实际,把脱贫攻坚与追赶超越相绑定,出台《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项重点工作实现商州追赶超越的决定》,把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两房”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变”改革、扶志扶智、基层组织建设等“十项重点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载体、新举措,以此为脱贫攻坚筑牢基础,确保全区如期脱贫摘帽。
 
  发展壮大脱贫产业   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我家种了五亩多菊芋,今天才拉来了40多袋,一斤六毛钱,卖了1260元,要是全部挖完估计有近2万斤,起码还有10000元收入。” 杨斜镇菊芋收购现场,峪明村村民吴照才数着手里的票子,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
 
  依托商州区数字化菊芋制造中心项目,运用“公司+支部+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签订产业扶贫菊芋种植收购合同,以每公斤1.2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从2018年启动实施以来,全区已实现3万农户种植菊芋5万亩,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菊芋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露出了产业快速发展的冰山一角。商州区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把产业扶贫推向新高度,形成光伏、食用菌、菊芋、劳务加特色产业的“4+X”扶贫产业体系。
 
  变荒山为金山,让农民入股分享红利,这是商州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目前,全区发展光伏总装机容量达62.73兆瓦;依托七大种植基地发展食用菌8260万袋,带动18个镇办实现食用菌脱贫产业全覆盖;狠抓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和政策扶持,不断加强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同时,在全区实施“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润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白灵菇生产项目等一个个产业园区的相继建成,使农民既从土地流转中得租金,从产业基地务工中得薪金,又从参股经营中分红利,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实现华丽蜕变,转身成为新型农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商州区倾力打造的“4+X”脱贫产业体系及“三变改革”举措,增强了“造血”功能,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真正为贫困户稳定增收铺平了道路。
 
  2017年1月3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张广智在《陕西脱贫攻坚》上作出批示:商州区通过“3+1”融资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和食用菌产业的做法值得总结。希望继续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拓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大荆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
 
致富不忘栖霞区
 
商州区润科食用菌产业基地
 
  挪出穷窝进城镇     搬迁搬出新生活
 
  清晨的斜阳透过银杏树,将金黄色的阳光洒满洁净的水泥路面。腰市镇易地搬迁安置点屈村移民小区里,49岁的鲁侃正看着满脸笑容的妻子和玩耍的孩子,思绪却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原来的土坯房已经有30多年了,房顶和墙都烂了,一到冬天,家里冷得像个冰窖一样,那时候做梦都想修新房子,但没有钱,修不起!” 
 
  2017年8月,鲁侃正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配套下,他自筹7500元,政府补助10万元,搬进了60平方米的新房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自来水、天然气等设施一应俱全。鲁侃正说:“搬进新房那晚,我高兴得一夜没合眼,赶上党的好政策,我才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子!”
 
  近年来,商州区按照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原则,在靠近城镇、靠近园区景区、靠近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区域,合理布局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规范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压茬推进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两年全部启动,三年基本建成”目标顺利实现。
 
  以“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为主线,大力推进移民搬迁,是商州区解决“住房有保障”的重要举措。“十三五”全区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815户33793人。
 
  筑牢民生防护网    确保群众不返贫
 
  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防止百姓“病根”变“穷根”,健康扶贫至关重要。
 
  高处着眼,低处下手。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商州区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0岁的金芝霞是夜村镇村民,说起三年前的病她还有些后怕。“当时查出大病,全家人都懵了,要不是了解到有健康扶贫的政策,及时做了手术,现在真不知道会是啥个样子!”
 
  靠种几亩农田过活的金芝霞,家里还有一个因患脑梗导致半身不遂的老伴,日子过得很是紧巴。她在医院享受了“一站式”健康扶贫政策,最后算下来没花多少钱。
 
  商州区以“576”标准为导向,建立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和全市统一的健康扶贫信息数据库,精准兑现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区级公立医院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免收住院押金,区域内“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累计开展大病救治789人,大病救治率达99.7%以上。
 
  为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商州区把公益性岗位开发作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的重要举措,让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工薪族”。全区新增特设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安置就业103人,护林员723人,开发公益专岗安置就业197人,建成就业扶贫基地30个,发展就业扶贫社区工厂16个,带动贫困户就业918人。
 
  多方伸出援助手    一枝一叶总关情
 
  如何摘穷帽,牵动着帮扶单位的神经。几年来,多方支援决胜脱贫的力量不断发酵,干部群众之间感情持续升温。
 
  南京栖霞在对口帮扶中,结合实际签订“1+ X”扶贫协作协议29份,累计援助1.4亿元,完成协作项目71个。
 
  在秦岭山巅的牧护关镇香铺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贫穷现状难以改变。省委办公厅处长王丰驻村后,四个月时间没有回家,不到半年时间里,每户群众家访超过3次。
 
  由贫困村变成脱贫村,群众对王丰的帮扶赞不绝口。该村740多名青壮劳力走上务工之路。同时还因地制宜发展养鱼、养蜂、生态养猪等产业,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促增收的新路子。
 
  “扶贫工作做不好,把我埋在黄山村!”,西北大学驻村干部陈伟星的一句誓言,让乡亲们永远忘不了。18年时间,陈伟星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他没有陪伴;他患病提着吊瓶,咬牙入户解决难题;他的母亲病危,仍然坚持在村上帮扶……
 
  实干带来变化。黄山村生猪养殖、林下养鸡年收入150万元以上。同时,发展矮化核桃、大樱桃、药用皂角、香菇等脱贫产业,带动贫困户105户。
 
  决胜贫困奔富路,众人添柴火焰高。目前各级帮扶单位共支持到位资金9.8亿元,共建成各类民生项目32个。
 
  党建领航脱贫路     急起直追奔小康
 
  腰市镇庙湾村以前是个有名的穷村。脱贫攻坚以来,村党支部创新“三抓三强”党建载体,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互融互促、同步发展,成立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食用菌大棚共90多个,同时引领发展中华蜂、光伏发电、药材种植等产业,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实现了“党旗红、产业兴、百姓富、脱贫赢”的目标。
 
  杨峪河镇吴庄村属全区深度贫困村。近年来,该村推行“三转三变加三干”党建扶贫模式,村党支部领办创办优势产业,打开销售市场,吸纳25户贫困户就业,带动126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光伏、食用菌、生态养鸡等产业,每户年分红3000元。
 
  “现在的吴庄村和三年前相比,变化太大了!”贫困户李振南有感于自身和村上的变化,专门给吴庄村两委会和工作队写了一封表扬信,盛赞幸福生活新变化。
 
  近年来,该区深入开展“党建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基层党建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推行“十个一”工作法,落实区委常委挂点整顿软弱涣散支部29个,培养“双带型”党组织书记153名,选派178名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抓脱贫攻坚的战斗力不断增强。
 
  过硬的作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在攻坚拨寨的关键时期,该区严明战时铁纪,制定出台《脱贫攻坚战时九条铁律》,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违纪行为坚持零容忍,今年共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3件,党纪政务处分63人,为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实现全面脱贫的总体目标,保持政策稳定、连续性至关重要。国务院扶贫办要求,贫困县摘帽后必须坚持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我们将坚持扶贫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商州区委书记张盈安表示,“在商州,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老百姓掉队”。(文/杨永良 李亚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