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陕西的三秦新亮点

2020-01-02 17:05:5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展望三秦大地,陕北缔造“林海”奇迹,子午岭出现华北豹群;关中映现山光水色,千里渭河呈现千里美景;陕南共享鸟语花香,“秦岭四宝”种族兴旺。三秦大地“颜值”持续提升,“气质”越来越好,蓝天绿水在发展的轨迹中愈渐醒目,绿意盎然在发展的图景中愈加浓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
 
  陕北引来华北豹
 
  今年6月5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公开宣布,在陕西延安林区发现的华北豹种群,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华北豹野生种群。仅2018年,该监测中心在子午岭林区的800平方公里核心调查区域内,共计拍摄到华北豹个体数量达到至少28只,这也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华北豹密度最高区域。
陕西延安子午岭林区发现中国境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
 
  华北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特有豹亚种,也是华北森林生态系统的顶级物种。为解开中国华北豹生存之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资助了华北豹的相关调查和科学研究。
 
  据了解,早在2016年,在陕西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与延安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黄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黄龙县林业局、黄陵县林业局等当地自然保护区及林业主管部门合作,组成联合调查队伍,建立起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观测平台研究团队,建立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监测平台,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网络等调查方法,开始在陕西黄龙山系、子午岭山系展开红外相机监测网络系统调查。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区域,人们的传统印象是黄土漫漫、生态脆弱,为何这样的区域却庇护了迄今最大的华北豹种群?
 
  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博士解释说,华北豹是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最顶端的捕食者,只有某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良好状况,才能支撑华北豹种群的有效繁衍和发展。这次华北豹重要野生种群的发现,标志着陕北黄土高原的脆弱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休养生息,野生动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呈现明显恢复趋势,支撑豹群生存的食物链得到充分延伸。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高金龙介绍,“华北豹是肉食类动物,这就要求生存的活动范围内有大量的野猪、野羊、野兔等野生动物,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恢复,这些动物的得到大量繁殖,丰富和充实了华北豹的食物源。”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区位于延安南部的富县境内,森林覆盖率88.3%。在子午岭林区,狍、野猪等有蹄类动物种群分布和数量非常充足,除了食草动物,如獾、赤狐、果子狸、黄喉貂、豹猫等食肉动物也能时常进入观测者的视线。
 
  “只有组成生态金字塔基的物种生存良好,豹的食物来源才能充足,从而维持整个种群的健康发展。”冯利民博士说这是子午岭能够庇护迄今最大的华北豹种群的重要原因。
  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逾千万亩,山川大地黄变绿,图为航拍的延安市凤凰山景色

  而在其背后,最根本的支撑则是陕北天然林经历近20年的修养生息。据本刊记者了解,1998年以来,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延安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严格实行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政策,大大降低了人为干扰,近20年来森林植被覆盖面积扩大十分显著。其中,富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自全面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等六大工程以来,取得了生态面貌改天换地的卓越成就。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目前已查明全县辖区内有陆生野生动物263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褐马鸡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态多样性,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陕北生态安全的“桥头堡”。
 
  从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获悉,自1999年退耕还林至今20年,延安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约1077.47万亩,加上苹果、枣树等经济林,延安森林覆盖率达到约49.91%。从黄土飞扬到满目葱茏,绿色成为陕北的“新底色”。
 
  这场延续了20年的“绿色革命”正在让延安由“黄”变“绿”。从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提供的卫星遥感图对比可见,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尤为显著。来自延安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
 
  千里渭河千里景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渭河陕西段综合治理。
 
  2011年2月,宝鸡市全线启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修建加固河堤、构建桥梁网络、扮靓生态景观、建设百里画廊、修复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滩区,渭河治理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7月,全市共完成投资39.21亿元,新修加固和硬化、绿化干流堤防154公里,支流堤防29.54公里,建成支流口交通桥21座,渭河市区至岐山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他堤段达到50年一遇。
 
  在治渭工程的基础上,2015年宝鸡市率先启动渭河“百里画廊”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治渭升级版”,治理滩区52.3平方公里,栽植景观苗木16万株,种植水生植物180万平方米,建成了渭水之央、岐渭、霸渭等一批水利风景区,渭河沿线生态景观彰显了生态之韵,点亮了渭河之美。
 
  渭河百里画廊西起宝鸡峡,东到扶风绛帐,全长100公里。不仅有“十里花海”“樱送春风”“杨柳浓荫”“红枫秋韵”“梅花嬉雪”五大生态景观带;而且还形成了“百鸟戏滩”“千亩荷塘”“万顷芦荡”“渔舟唱晚”“千渭湿地”等八大生态景观。让游人踏上渭河两岸时,会觉的这里到处散发着婉约南国的韵味。
  从空中鸟瞰渭河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段,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据统计,截止2015年7月,渭河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共计完成投资215亿元,渭河陕西段全线堤防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建成支流入渭口堤防交通桥54座,建成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15万亩。渭河下游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退建加固工程全面完成,5条南山支流蓄滞洪区和3条支流防倒灌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渭河综合治理一期统筹实施加高培厚堤防、滩面治理、水量调度、绿化治污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基本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016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渭河治理一期建设经验基础上,决定从渭河甘陕交界到潼关入黄口,沿堤防向两侧按城市核心区200米、城区段1000米、农村段1500米进行控制,设立渭河生态区。在长约512公里、宽1—6公里范围内,形成一个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削减雾霾的绿肺。
 
  2016年9月,《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出台。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投资189亿元,建设“一河、两堤、两带、六区”,构建河湖库塘连接,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形成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按照渭河生态区所串联的沿渭四市两区不同行政管辖与资源特色,建设宝鸡渭河生态区、杨凌渭河生态区、咸阳渭河生态区、西咸新区渭河生态区、西安渭河生态区、渭南渭河生态区等6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区。重点是10大生态建设工程、4大开发利用项目。完成河滩地整治21万亩,治理入渭支流31条、堤防长度79公里,退耕还河建设湿地79处、22万亩,建设水污染监测断面20处、生态治污湿地80处、1.3万亩,修建调蓄水库,打造55处、5万亩水面景观,健全信息化体系等10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滨水综合产业、综合集散服务4大开发利用项目。
 
  陕西坚持不懈地开展渭河综合治理,使渭河水质逐年提升。2012年重度污染,2013年至2014年中度污染,2015年至2017年轻度污染,2018年干流水质优,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陕西“母亲河”渭河的变化,印证着陕西柔性治水、系统治水产生的积极效应。
 
  依托渭河综合治理,千里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已经建成,沿岸全民健身热潮涌动,已经成为陕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高地。高新区、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区等低碳环保产业沿河布局,傍河小城镇由原来的4个增加至8个,带动沿岸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
 
  通过渭河综合治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岸绿水清空气更清新。渭河入黄出境断面水质由治理前的劣Ⅴ类稳定达到Ⅳ类,实现了从黑臭到清再到美的蜕变,被评为全国首批“最美家乡河”。曾被中央电视台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铜川,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朱鹮开始在此落户,已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未来,陕西省将进一步对渭河生态区实施系统保护利用,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渭河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更好造福沿岸百姓,真正将渭河建成陕西人民的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致富河。
 
  “秦岭四宝”种族旺
 
  秦岭是我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峰峦起伏、森林茂密,是维度分部最北的亚热带生物宝库。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都分布在此,秦岭素有“动物王国”的美誉。 
 
  秦岭保护,成效显著。1998年,秦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建设为主。目前,秦岭地区共建成国有林场83处、森林公园50处;建成各类保护区33处,总面积近5600平方公里,占陕西秦岭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2015年1月4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母子跟随、陪伴、哺乳的珍贵镜头,共拍摄有9张照片、3段视频。其中一段视频可见,在海拔2600米秦岭箭竹林中的雪地上,约8个月大的秦岭大熊猫幼崽紧跟妈妈左右,撒娇、求乳,最终在妈妈怀中吮吸,憨态可掬,展现出一幅母子情深的动人画面。
 
  陕西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红外相机捕捉到野生大熊猫野外哺乳的影像,表明秦岭大熊猫兴隆岭核心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陕西秦岭地区生态日益良好,栖息地质量不断恢复优化,面积不断扩大。
 
  近些年,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陕西省已成为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秦岭四宝”出现了“种族兴旺”的可喜态势。秦岭“四宝”的种群和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其中,秦岭大熊猫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增幅全国最高,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朱鹮数量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3000多只,羚牛数量已近5000头,金丝猴数量超过5000只。
秦岭六宝之一的林麝
 
  另外,林麝种群达到19000多只,栖息地面积达4800多万亩,占全国总量70%以上,为全国第一。金钱豹种群数量达到250多只,栖息地面积逐渐扩大。“秦岭四宝”将升级为“秦岭六宝”。
 
  陕西强化源头管控严控项目审批,完成了陕南23家重点监控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的污染源综合治理;累计关闭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由109家减到目前的20余家,实现了秦巴山区的汉江、丹江、嘉陵江水质优良。
 
  为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陕西省颁布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健全完善专项规划体系;加大秦岭生态保护力度,秦岭6市配备四级网格员6752名,下大气力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2018年夏天秦岭北麓专项整治行动开始,当年11月,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石堤峪里总面积4500平方米的圈舍全部拆除。如今,走进石堤峪,“瀑布飞流溅石泉,鸟声惊破谷中烟。林深草密无人迹,路转峰回又一川。”不仅石堤峪美景重现,随着秦岭北麓专项整治的成功,秦岭北麓72峪处处美景依旧。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制定修订渭河流域管理条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和19项地方标准;河湖长制、国家公园试点、环保机构垂直管理等改革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不断完善。陕西全省共建成自然保护区61个,总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建成“百万亩森林”,建设和恢复了“百万亩湿地”,国家级湿地公园达到43处。今年9月28日,陕西省林业局举行“秦岭论坛”对外公布:全省森林面积达1.3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43.06%。
 
  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陕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