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建议

2020-01-02 11:52:2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智能制造代表着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抢占发展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国内主要省市纷纷布局智能制造,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在当前国内发展动能转换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既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陕西作为制造业大省,深入探索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和创新措施,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主导权,对于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省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统筹协调 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战略规划的统筹和引领。尽快制定出台陕西省智能制造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发展中长期目标、方向、重点、布局、技术路线及政策措施,确立智能制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抓紧制定和实施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重大产品开发、应用示范、产业化创新平台、人才培训等专项规划及计划,引领智能制造持续快速发展。建议由省工信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成立智能制造发展协调推进机构,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形成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明确发展总体思路。首先,要点线面结合,努力谋划好发展空间布局。从点上围绕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创新,为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从线上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推动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重点、企业深度参与的产业链。从面上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加强资源要素整合,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其次,要存量与增量并举,推动存量转型,抢占增量先机。在存量领域,注重融合发展,推动创新应用,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在新兴增量领域,突出目标导向,强调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具有陕西特色的智能装备及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培育智能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扩大有效供给。
 
  培育增长点 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一是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围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产业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攻克高端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精密传感及测量、智能加工等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技术,全面突破设计、工艺、试验、检测等一批关键共性环节。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攻关招标,自主研制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物流成套设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装备,大力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水平。
 
  二是发展高端工业软件产业。着力突破产品设计仿真、制造执行、车间设备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智能服务等高端工业软件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仿真软件和高安全高可靠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等业务管理软件,以及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等数据管理软件,提高自主配套软件发展水平。
 
  三要培育系统集成服务业。围绕智能制造转型的需求,面向不同行业,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在方案设计、软件开发、装备改造、技术支持、检测维护等方面为行业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和相应服务。鼓励龙头制造企业依托专业优势,与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加强合作,联合研究开发面向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向智能制造服务商转型。支持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规划咨询、工艺设计、创新研发、测评试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与人才培训等服务定制和服务交易。
 
  四是建设一批智能制造集聚区和特色小镇。要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智能制造聚集区。
博世力士乐(西安)电子传动与控制有限公司

  创新突破 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
 
  一是紧密结合陕西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一系列平台为依托,在创新优化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制造自动化、数字化车间/工厂、精益制造、质量工程、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成立开放式创新团队,开展陕西制造业实用的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样机研发。
 
  二是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院所的研发优势,合作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技术水平。鼓励科研院所为省内企业提供技术输送服务,创办院地结合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企业和院所的技术嫁接。
 
  三是以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形成高效立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当前,要突出抓好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共性问题。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产业关键技术领军人才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转化我省在增材制造、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等领域的研发积淀。联合我省业界有选择地引进一批技术成果和技术项目,实现在陕西的技术转移、产业化及本土化,孵化若干专业化智能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公司,完成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向企业的转移和产业孵化。
西安庆安航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系统推进 通过产业链加快智能制造落地
 
  一是智能制造的推进,应从单个企业的项目实施扩展到针对行业和产业链领域的提升,通过在行业骨干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其所在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行业形成庞大的、标准化的数据需求和智能制造需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相关配套的物流、仓储、商贸等行业开展针对性的智能制造改造,以此打通整个产业链,形成“以点带链、以链带面”的良性循环,快速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在我省的全面落地。
 
  二是更具针对性地选择机械、建材、电子、石化、医药、食品、纺织等我省传统优势行业,以推进产业链或行业整体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为考核指标,采用招标方式集中扶持资金,支持和鼓励产业链核心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联合投标,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在相关产业链和行业的落地、发展和推广。
  陕西至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宝鸡)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场面
 
  服务保障 优化智能制造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信息网络平台支撑。首先,推进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宽带专线服务。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G级网络出口带宽,逐步推进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开展园区、企业的“网+云+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陕西“企企通”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其次,推进工业物联网广泛应用。每年在不同市区选择一定数量传统制造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推广应用连续生产、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将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等移动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网络设计为源头,实现生产要素根据信息资源动态配置及生产模式异质化定制。再次,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加速两化融合和转型升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
 
  二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急需人才,重点培养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发展智能制造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鼓励骨干企业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建设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实施国外省外智力引进工程,通过持股、技术入股、高薪、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引进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
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和智能制造文化引领。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激发和提高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智能制造”的自豪感、荣誉感,引导企业深耕智能制造,持之以恒走“专精特新”路线,打造智能制造“百年老店”。
 
  示范带动 实施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一是在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服务等领域,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及核心技术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支持智造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一批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企业集团。
 
  二是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产业前瞻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转化重大科技成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生态体系相关环节的纵向和横向协同合作,孵化培养基础较好、潜力较大、行业带动性较强的配套型、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打造强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鼓励龙头企业在解决自身智能发展的同时,为本行业、本地区推广智能制造树立标杆、完善标准。
 
  政策激励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落实好国家有关税收、财政奖补政策。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大力降税清费,保证我省企业享受相对其他试点省市更公平合理的税费负担。要对制造业实行定向降税,参照外省市做法,降税幅度建议不要低于5%。针对省内企业研发抵扣问题,出台加强企业研发费用抵扣操作细则,扩大可享受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企业范围,建议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现行的75%提高到100%。尽快将转型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投资纳入R&D研发投入,享有所得税加计扣除。降低智能制造转型企业五险一金负担。参照沿海地区的五险一金缴纳政策,出台企业五险一金缴纳比例的参考费率上限,明确操作标准。
 
  二是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有偿使用、委托投资等多种方式,扶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项目。整合财政产业扶持资金,扩大工业投资综合补助资金规模,加大对传统企业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投入。四是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事前补贴”向“事后奖励”转变。对开展智能化改造、经营绩效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装备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设融资“绿色通道”,在贷款额度、期限及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国产智能装备产品投保机制,政府可给予适当的保费补贴。
 
  四是建立多方共享的投融资机制。建议设立陕西省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金融资本、风险资本及民间资本进入智能制造创业投资领域。大力发展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融资工具,延长投资期限,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用于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筹措资金。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开发、企业装备更新改造等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可以通过认购基金份额等方式予以支持。
 
  课题组顾问:吴登昌
 
  课题组组长:张智军 
 
  课题组副组长:冯钧平
 
  课题组成员:张力群  颜毓洁  薛  健  郭卫东
 
  史亚斌  文   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