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产品“卖难”观察

2020-01-02 12:45:2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近年来,农产品“卖难”现象格外受到关注。农产品“丰产不丰收”,不仅减少了农民收入,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更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陕西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但仍有部分品种因为供过于求、销售渠道单一、产销信息不对称、不利天气等因素,出现滞销卖难现象。基于此,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通过在 “陕西省三农舆情监测平台” 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三种科学方法,对2018年全省农产品的舆情特征、生成原因、影响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疏解农产品滞销的思路。
 
  第一,农产品舆情特征
 
  经统计,2018年陕西三农舆情监测平台共发现农产品滞销信息3545条,其中原发信息81条。在总量中,微博帖文1370条,占总量的38.65%;微信消息1013条,占28.58%;新闻671条,占18.93%;客户端信息393条,占11.09%;论坛、博客帖文合计98条,占2.76%。从整体情况看,陕西农产品网络舆情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农产品网络舆情覆盖全媒体平台,微博和微信是传播主力。2018年陕西农产品滞销微博、微信舆情总量达2383条,其中微博占比36.65%,微信占比28.57%,合计占陕西农产品滞销舆情高达65.22%。
 
  二是农产品网络舆情贯穿全年,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突出。其中:1月份,酥梨、苹果、红枣、大棚西红柿等农产品滞销信息946条,占全年滞销舆情量的26.69%,成为年内峰值。4月份,大量苹果、猕猴桃等水果滞销信息764条,占全年滞销舆情总量的21.55%,成为年内第二高点;7月份,西瓜滞销舆情量达462条,占全年滞销舆情总量的13.03%,成为年内第三高点;11月份,出现菜花、芹菜、生姜滞销信息上升,成为年内第四高点。
 
  三是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占舆情总量九成以上。滞销农产品涉及水果、蔬菜、干果、畜禽产品、粮食作物5个品类,34种产品。其中,水果滞销舆情量占比75.37%,涉及13种产品;蔬菜滞销舆情量占比19.24%,涉及16种产品,二者合计占比94.61%。
 
  四是农产品网络舆情覆盖全省所有地级市。其中,咸阳市滞销舆情量相对最多,达2209条,占滞销舆情总量的62.31%。其次,西安市815条、渭南市231条、榆林市148条,安康、汉中、延安、商洛、宝鸡、铜川等6市滞销信息量均在50条以内。
滞销的芹菜无人问津
 
  第二,滞销农产品的特征

  针对“陕西省三农舆情监测平台”2018年获取的81条原发滞销信息,对其中提到的农产品滞销面积和数量进行简单加总,全年农产品滞销总量达37.6亿斤,并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从农事季节看,秋冬季节上市的农产品滞销量相对更大。其中:1月份滞销8.8万吨,滞销量最大的品种是梨,咸阳市、西安市等多地出现梨滞销现象,滞销总量8.4万吨,占当月滞销总量的95.5%;4月份滞销量1.256万吨,滞销量最大的品种是苹果,该月渭南市韩城市苹果滞销量1万吨,占当月滞销总量的79.6%;9月份榆林市佳县出现红枣滞销,滞销量25万吨。
 
  二是从面积上看,水蜜桃、菜花、西红柿全年滞销面积居于前三位。6月份农产品滞销面积为727公顷,居于全年首位,该月水蜜桃的滞销面积达667公顷。主要是陕西渭北地区水蜜桃上市,但少有客商问津,曝出滞销求助信息。其次是11月份有257公顷农产品滞销,其中咸阳市泾阳县菜花出现滞销,面积过147公顷;第三次峰值出现在4月,该月咸阳市三原县西红柿出现滞销,面积达133公顷。
 
  三是从品种结构性特征看,干果、水果滞销数量占比98.4%。2018年干果和水果滞销数量均在10万吨以上,分别滞销25.75万吨、11.25万吨,各占68.48%和29.92%,居第一、二位,合计占98.4%。蔬菜滞销0.45万吨,占比1.20%;畜禽产品滞销0.15万吨,占0.40%。
 
  四是从农产品滞销区域来看,全省各市农产品滞销品种数量看,咸阳、西安两市滞销农产品均在10种以上,渭南、榆林等8市滞销农产品均低于10种。其中,咸阳市滞销品种数量居首,达15种;铜川市滞销品种最少,仅1种。
 
  第三,农产品滞销原因
 
  通过对2018年陕西省81条农产品滞销原发信息的分析,滞销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供求数量不平衡。其中,6.7%的信息提到种植面积增加或养殖规模扩大导致供大于求,5.6%的信息提到多地同类农产品集中上市引发量大价低,2.2%的信息提到农产品错过销售期,1.1%的信息提到农产品成熟期提前。
 
  二是供求质量有差距。2.2%的信息提到农产品长相不好看、“颜值”不高等品质因素导致滞销,1.0%的信息提到收购商提高农产品收购标准导致滞销。
蔬菜滞销烂在地里
 
  三是配套服务不完善。27.8%的信息提到销路不畅、销售渠道单一,6.7%的信息提到交通不便导致卖难,1.1%的信息提到农民不懂销售,1.1%的信息提到农产品不易保存。
 
  四是极端天气、突发情况等其他原因。17.2%的信息提及持续性降雨、暴雪等极端不利天气原因导致卖难。有信息称素有“中华名果”“绿色食品”“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等美誉的白水苹果,因连降大雪,没有果商愿意来收苹果。周至猕猴桃在采摘期遭遇阴雨连绵的天气而无法采摘,错过销售期,导致价低卖难。
 
  第四,农产品滞销的生成机理
 
  滞销舆情的生成有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从经济因素看,一是部分农产品因为品相不高、供大于求等原因出现销路不畅的问题。监测中发现,韩城市2000万斤“丑苹果”、咸阳市淳化县西葫芦都因“颜值”不高影响售卖,甚至滞销。从现实情况看,一些优质、特色或者品牌农产品并不存在滞销问题,如“洛川苹果”“大荔冬枣”等品牌农产品优质价高,供不应求。二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盲目引导,人为造成供求失衡。华阴县罗敷镇因产业扶贫,2年间扩种大蒜超过900亩,导致2018年180余万斤优质大蒜出现严重滞销,蒜农无助抱头痛哭,媒体称之为“产业脱贫遭遇‘滑铁卢’”。

洛川县永乡镇方厢村果农将苹果装箱

  从社会因素看,一是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散农户大多市场信息闭塞,决策盲目,且缺乏保鲜、存储等延长鲜活农产品销售期的设施条件和手段,主要靠经销商地头收购,一旦遇到积压,就束手无策。2018年泾阳1500多亩菜花滞销,一方面是因为恰逢全国蔬菜市场菜花集中上市,造成菜花积压,同时,也因为遭遇低温天气,菜花害怕霜冻,因无冷藏设施,菜农担心“冻红以后,就一分钱都卖不到了”。二是农村交通不便,导致运输成本高,无人采购。有信息称,在旬阳县铜钱关镇、洋县马畅镇倪家沟等“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偏远村组”农产品存在销售难题。
 
  从技术因素看,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滞销舆情的生成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手段和平台。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8亿人,其中农村网民2.11亿;手机网民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此外,微博月活跃用户4.46亿,日活超过2亿。微信与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0.82亿。农民、媒体或相关机构都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发布滞销信息。特别是当前新媒体快速崛起,容易使原本影响力较小的农产品滞销信息快速传播,进而演化成热点舆情。2018年监测的全省81条原发滞销信息,经网络扩散传播,总信息量达到3545条,扩大了43倍。
 
  第五,农产品滞销疏解思路
 
  一是推动“3+X”特色产业发展,是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的施策之本。陕西传统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分散种养为主,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话语权,在产品销售环节处于被动地位。通过推动“3+X”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资源禀赋、生态承载和产业基础,优化布局,板块推进,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聚集,尽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农民抱团发展,走规模营销之路。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延长产业链,避免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导致的滞销卖难,又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运用大数据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是促进市场供需平衡的关键保障。农产品滞销事件频频发生,其根源在于市场供需的不均衡。建议我省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抓住顶层与基层信息化需求双向发力、盘活全局。一方面,整合农业系统各方面渠道信息资源,加快推进“1+5”信息化重点工程实施,利用大数据做好市场预测工作;另一方面,以县为单位,积极推广以种子为代表的农资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探索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服务的新路子,从源头引导农业生产者理性选择种植产品,从而使农产品供给更加个性化、更加高效、更能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确保市场产需基本平衡。
岚皋县城关镇东垭村的群众在出售魔芋
 
  三是强化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长久之道。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有影响力的品牌代表着信赖、安全和质量保障。从本次研究中看到,低价卖难、无人问津的农产品多是无品牌的普通农产品。建议深入开展“三年百市”营销行动,加快推进“3+X”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品牌特色农产品,特别是滞销多发地区,要牢固树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理念,促进供需结构升级。要通过举办农业展会、产销对接活动等多种形式并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品牌营销,提升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是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是营造良好农业农村舆论环境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传播平台,但由于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的复杂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网络舆情的失真性特征会加大对滞销舆情的管理。比如2018年以 “老农含泪求上苍”“西瓜卖成苦瓜”“枣农苦了”为标题进行的“悲情营销”事件,不但透支了社会同情心,还损害了行业、品牌形象。对此,还应建立健全全省网络舆情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网络舆情监测,对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消息坚决打击,引导农业农村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为农产品营销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文/殷华   作者单位:陕西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