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经济面面观

2020-01-02 17:34:56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夜间经济又被称为夜市经济、月光经济、夜游经济,作为日间经济的对称,这一概念是包括了夜间生产、消费、商贸、文娱等在内的多种经济活动的总称。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对夜间经济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各大都市则率先把它作为刺激内需、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抓手,新闻媒体也多次聚焦北上广杭及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的成绩和经验。短时间内大城市的夜间经济风生水起,显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夜间经济又如云龙雾豹,其势不凡但又看不真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文化现象,其内涵及外延都还需要再认识、再定义,实践和理论层面还都是一个正在进行时态的新事物,我们对此进行一个前瞻性的关照,也许对夜间经济发展及广义城市设计走向自觉和系统不无裨益。
 
  就目前的政策和实践操作来看,夜间经济一般被视为是日间消费的延伸,这显然是对的,但显然也是表浅的观察。从发展的角度,夜间经济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夜间生产 
 
  人类的劳动和闲暇与时间的规定性有着密切关系。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按照日月交替的自然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给自己附加节气、节令这样的文化时间,用以调整劳作和休憩的节奏。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大工业生产对人类的时间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一日三餐、8小时工作制开始成为我们的生活节律。
 
  而在今天,“人类世”更为深入宽广的实践活动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更多地改变我们自身,科技进步在重新塑造新的“互联网时间”和“地球村空间”。与传统的文化时间不同,“互联网时间”摆脱自然规律的限制,模糊昼与夜、中与外的边界,使全球实时在线、同步同频和高速互联。它激活人类世界的另一半时空,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球化走向深入,增加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频次和效率,通过信息的高速交流推进物流人流的周转,使世界进一步缩小为“地球村”。在新的时空条件中,夜间时段业已成为全球大国的必争之地,全球金融交易、国际贸易、数据处理、通信服务将因之更为广泛和便利,大规模生产、运输和高效率服务向夜间延伸,更多的文化艺术、创造创新将在夜间诞生。“互联网时间”还改变人们的心理节律和空间感受,赋予人们自由选择工作时间权利并创造新的工作形式。
 
  未来,将有许多人转入夜间工作,诸如远程医疗、影视直播、国际教育等产业,都将被塑造为24小时在线运营的新经济领域。这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提示我们,处于中观层面的大都市,必须结合自己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定位,发挥优势,要特别注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选择和布置、城市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前瞻设计。
 
  第二,夜间消费
 
  休闲是人的刚需和基本权利,夜间消费也更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在大都市,人们工作的时间是付出,下班时间才属于自己。
 
  闲暇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对抗万丈红尘的一剂解药。白天上班的人下班之后,需要切换生活状态、缓解生存压力,与亲朋社交增进感情,还要在这个时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是夜间消费之所以爆发式增长的内在逻辑。但与夜间生产的全球化趋势不同,夜间消费是兼有全球性和本土性两种属性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在大都市,依托优越的商贸基础、科技条件和城市配套,它一方面为足不出户的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产品,购物、娱乐、教育甚至睡眠治疗都可以由互联网解决,外卖业也随之爆发式增长。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还要在活色生香的真实世界里体验生活、展示个性,需要有实体的餐厅、商场、书店、剧院、宠物店,需要街头的小酒馆和深夜的一把烤串。还有不断勃兴的全域旅游,对夜间开放的博物馆、主题公园、夜跑线路都有巨大的诉求,这是城市夜间消费可以发力的重要增长点。
 
  目前,我国夜间消费还是以餐饮和购物为主,对其他方面需求的满足还存在巨大差距,未来的夜间消费应该更趋向细分和多元,力争形成集特色餐饮、购物娱乐、文化休闲、观光游憩、康体美容、技能培训、医疗康复多种形式于一体,文旅商服全面融合的综合经济体系。
广州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

  第三,夜间城市管理
 
  在城市出现的几千年中,我们的城市管理都是以建立日间活动秩序为目标的,对夜间时段的管理,无论是古代的宵禁还是现代的开放,都普遍采取管制或限制的思路,以防止事故、保障安全、维持夜间低能耗需求为主旨。但是在今天,在城市建设、卫星导航、共享经济的支持下,人类的夜间出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这大大提升了夜间城市管理的难度量级。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人民普遍走向小康的时代,这个难题就更没有现成的答案。在这个时代,大都市必须要成为城市管理创新的前沿阵地,至少在三个方面在夜间城市管理上做出大胆的探索:
 
  一是面向实体空间,依托现代科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积极构建涵盖城市能源供应、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防灾、事故救援等在内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统筹全局,改进各城市管理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结构,建立夜间工作的行政网络体系;对城市特定时段和特定空间内发生的群体性活动的做出应急预案。
 
  二是要面向虚拟空间,对夜间互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分析,网络世界不能成为政府管理的盲点,要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生产、消费、交易进行梳理,深度把握网络与实体空间之间的事件联系,做好产业设置和安全预警工作。
 
  三是加快城市夜间经济的规划,对生产和消费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进行设计,对消费市场进行引导,提供更多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夜间消费。
 
  第四,夜间城市美学
 
  夜晚是城市的另一张面孔,是城市塑造个性特色的新型舞台。
 
  过去多年,快速城市化引发我国千城一面的弊病,城市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造成的不只是地域文化的消失,也引发了城市居民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在这个时代,已经建成的洋灰丛林一时难以改变,而当夜幕覆盖,我们却可以通过灯火将现实与梦幻融合,通过多层次、多元化夜间景观重新勾勒城市的风貌,书写城市的故事。在这个时代,与之相关的夜间城市美学体系急需建立,城市既要有喧闹的、红火的、高亢的一面,还要有更多静谧的、抚慰心灵的、跳脱出繁琐生活的一面。就像一个乐曲,有旋律、有节奏,有城市所应该追求的诗意和人性。要在宏观和微观的多种视角进行规划和策划设计。宏观上,从天空、高山俯瞰城市,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主要交通干道、河流要形成点线构成的灯光网络系统;微观上,要利用大楼玻璃幕墙、城墙、古建筑、河流岸线,通过灯光点亮、CG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塑造新的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对城市的老街区、特色街区,要合理测算光照度,营造不同情调氛围。
 
  夜间景观还应该可以引导人们的思考,2011年伦敦的城市观星活动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因为人们难以在今天的大都市再看到优美的星空,伦敦市通过在城市不同地点安置十二星座设备的方式,让人们重新把视线投入深邃的天庭。
 
  第五,夜间城市文明
 
  夜间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城市文明的支撑。
 
  夜晚释放人们的情绪,也容易降低人的自律。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城市,必须在夜间文明习惯的培养上跟进。一是要加强对市民的文明素质培育,以政府单位、行政管理人员行为约束为起点,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让夜间城市文明教育进单位、进街道、进社区。二是要加强夜间营业商户的文明教育,对餐厨废渣废水、垃圾倾倒进行规范,维护营业场所卫生。三是要加强夜间文明的物质载体建设。加快24小时公厕、24小时书店等场所的建设,加强城市监控覆盖,维护城市安全。四是要对夜间经济的产业业态进行规范,严禁黄赌毒及其它低俗活动,积极引导夜间健康文化消费,由此才可以保证城市夜间经济的健康运行,创造城市发展的新面貌。
 
  (文/雷蕾  作者系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