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别访谈丨徐小洲:着力打造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三育”协同创新链

2022-01-19 20:11:11 来源:新华网

  2022浙江省两会1月16日至21日在杭州召开。会议期间,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副书记徐小洲接受新华网两会特别访谈,围绕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以及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等问题,分享了如下观点。

  新华网:如今,在浙江省全面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的进程中,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的发展面临着哪些困境?

  徐小洲: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队伍不够强。根据调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总体规模约在5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约占70%,其余分布在各类研究机构、党校与社科院系统。高校教师具有出国(境)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不多,其它各类机构中具有国际背景的人才更少,能够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对话、国际学术合作研究的国际化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队伍规模不足,导致浙江省学者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变局”“全球治理”等重大国际战略研究上数量不足,相关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引不进”。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是浙江省对外开放的纽带,海外人才引进困难严重制约着浙江省创新高地的崛起。浙江省聘用外籍文教专家、境外高层次兼职教师、留学归国人员数量较少,人才引进工作难度大。目前浙江省聘用外国文教专家保持在3000人左右,其中长聘期、高学历、高职称专家比例不高,整体队伍呈现下降趋势。聘用境外高层次兼职教师规模不足千人,其中来浙工作三个月以上的不足200人。引进留学归国人数仅7000人左右,其中毕业于世界前百的高校留学生每年不足300人。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国际化成果不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与实践成果亟需扩量提质,提升“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国际传播能力。浙江省高校每年参加各类国际活动的教师不足一万人次,2019年为8812人次。之后,受疫情影响,参加国际活动的人数逐年递减。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对国外受众的政治背景、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缺乏细致分析,难以对不同国家、民族的受众群体开展精准研究、精准传播、精准发力。

  四是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不聚焦。浙江省亟需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界各种力量,加快打造若干顶尖、一批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团队,针对国家和浙江发展战略问题开展聚集性研究。目前浙江省建有重点培育智库8个,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3个,在资政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智库之间缺乏联合攻关,尚未聚焦国际重大问题开展学科会聚,难以形成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和提供国际战略性决策咨询。

  新华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您认为在构筑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中心方面,浙江应该如何率先行动,为“重要窗口”建设助力赋能?

  徐小洲:根据浙江高水平对外开放整体部署,为构筑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中心,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高地,应着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教育、培育、扶育”三育协同创新链。

  第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变国际化教育重经历、轻引导的现象,强化对学生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专业能力的素质教育。二要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教育国际化新格局。一方面要加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核心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强国际化育人氛围;另一方面,要引导师生重视国际前沿问题研究、解决科技、经济、社会等全球性发展难题。三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效益。根据新时代浙江省教育对外开放需求,系统谋划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理念、策略,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培养制度,优化培养环境。

  第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团队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团队是国际化人才中心建设的核心,研究与传播能力建设是重心。一要整合研究资源,引导高层次人才领衔组建大团队、开展大传播。根据中国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精心组织学术资源、市场资源、传播资源,以大团队开展大传播,打造讲好浙江故事的“学术天团”“学术网红”。二要培育年轻学者成为国际战略和专业问题研究的行家里手。为年轻学者提供参与外交、外事、外宣等对外传播研究和实践经历,使他们在国际发声中更富技巧,在国际交往中更显老练,在国际传播上更具成效;三要培育一批专业型、创新型的国际传播专家团队。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学术专家、技术专家和传播新锐的集团军,打造活跃在各种国际研究与传播舞台的“金牌宣传官”。四要支持海外人才成为浙江文化传播者。引导在浙海外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浙江问题、为浙江发声,支持海外学者成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浙江文化传播者。

  第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研究与传播平台扶育。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是衡量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创新高地的重要尺度。为此,一要拓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传播渠道。在用好学术期刊、著作、国际学术平台等传统媒介的同时,充分利用政府与市场、正式与非正式、线上与线下、新媒体与融媒体等媒体矩阵,扩大“重要窗口”国际新频道。二要组建海外学术研究与传播平台。鼓励支持学术组织、媒体单位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深入国际前线研究前沿问题,探索在地研究、当地传播浙江哲学社会科学新业态,打造“重要窗口”国际新视屏。三要打造传播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浙江经验的国际翻译平台。围绕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和对外开放需求,选择翻译出版一批浙江传统优秀文化、当代浙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用中国学术话语、国际表达方式让世界各国更好地知浙、友浙、爱浙,传播“重要窗口”浙江好声音。四要加强国际传播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国际学术人才的专业教育和传播素养教育相融合,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对外传播人才。

 

  监制:商意盈

  策划:赵海旭

  记者:郑梦雨 林光耀

  统筹:马江 刘志媛

  文字提纲:骆思宇

  文字整理:骆思宇

  编辑:张灵 吴雨薇

  采制:新华网浙江频道

  出品:新华社浙江分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