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2023-05-07 16:36:30 来源:西部决策网
  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培养、引进和使用数字经济人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数字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拥有数字经济人才是打造竞争新优势、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在此情势下,我国“教育改革与技术进步的竞赛”不断加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科研创新型领军人才成为各地人才竞争的焦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高端和技能型人才“两头缺”现象显著。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人,其中高端人才需求旺盛。因此,建立全面、系统、专业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立起一套文理交叉的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和培育方案,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看,我国高等院校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供给不足和教育不足并存的现象,存在一些共性难题,一是学科布局难以匹配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大量高校学生接受的知识技能培训与实际从事工作的匹配度不高;二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更新快,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三是政府、企业与大学协同耦合程度有待增强,高水平产学研互动的效果有待提升;四是教师数字化实践经验不足,岗位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创新研发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建议:
 
  第一,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适度超前建设层类分明、功能多元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建议国家教育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及头部企业,遵循教育规律,制定数字经济人才标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二是要建立层次分明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水平、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加大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加强基础学科研究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支持应用型大学培养具体应用领域的专业化数字经济人才,支持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企业、培训机构及人力资源公司开展短期培训。三是建构数字经济终身教育体系,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区域学生提供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
 
  第二,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发展数字经济相关交叉专业,培育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平台,要落实《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立足实践,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学科发展和优化专业布局,促进各类学科交叉融合。一是要深化新工科建设,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要探索新商科建设,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学院,推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构建面向数字经济的商科专业集群,培养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管理人才和新业态新模式开发人才。三是要鼓励学科间、学院间合作培养人才,在招生、培养模式上加大创新力度,优化双学位培养方案,加大数字经济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现从交叉到融合,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牢牢抓住培养优秀教师和编写优秀教材这个“牛鼻子”。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写中,高等院校应该秉承开放式生态思维,建立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一是要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高校数字经济师资队伍提升工程,引导教师通过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转型为“双师型”教师。二是要牵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进行课程开发、案例研讨、教材编写,按照理论、技术、实践三大类重塑课程体系,编写核心教材,设置数字技术概论、大数据概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字经济学、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经济法等前沿课程,并定期修订教材。
 
  第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有机衔接,高等院校应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内容等与数字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互相反馈、互为参照的人才培养生态。一是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围绕数字经济基础理论、数字技术基础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三个方面,建设一批数字技术实验室,高校与企业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二是要探索建立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教学和实践基地,共同开发数字经济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要打造数字经济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为返校的专家、校友提供将科学技术、经验与理论结合的机会,为技术老化、教育不足以及进行职业转型的成年人提供再教育和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