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用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2022-11-16 15:07:17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柞水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借力国家科技部定点帮扶机遇,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主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挥部省市县“四级联动机制”,开展组团式帮扶,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下好创新“先手棋”。
 
  坚持“四级联动” 协同发力促振兴。充分发挥科技部和省、市、县科技部门联动机制,共同选派优秀科技干部组成科技帮扶执行团,协同开展创新型县、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计划的设计、部署与实施,建立了“共同谋划、共同设计、共同推进、共同支持”的“组团式”帮扶模式。组织和参与策划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项目、陕西省双链融合项目、厅市联动项目等,建成了国家创新型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了一批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和示范园区,保证了国家科技政策与地方科技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上下齐动的工作合力。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率队调研柞水帮扶工作)
 
  坚持平台支撑 强化承载促振兴。从提升科技支撑的“造血”能力入手,打造科学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双措并举、双管齐下的科技扶贫协作服务模式,实现科技帮扶“两条腿走路”。2021年建成以柞水县为核心区,集科技研发、生产、孵化、示范于一体的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一张靓丽的名片。抢抓陕西省秦创原建设契机,建立了“柞水飞地孵化器”,柞水县企业成功入驻,成为全省首家县级飞地孵化器。积极打造秦创原柞水分中心,初步实现了技术研发、成果推进、产品展示、咨询培训、创新创业五大功能,与秦创原西安中心遥相呼应,打造两翼齐飞科技助力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创建科技示范镇5个、示范村30个、示范户500多家。建成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柞水分中心、中医药博览馆等科技创新平台,引进李玉院士工作站,培育创客团队16家,年创产值2.8亿元,带动1.3万户农户增收7000余万元。2022年,国家创新型县顺利通过建设验收。
 
  
      (商洛国家农业园区柞水县核心区)
 
  坚持项目引领 增强动能促振兴。实施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战略,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针对县域主导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制定了《柞水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从机理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等方面部署实施了一批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2021年以来,联合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项目10项、省市项目28项。先后促成“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与示范”等130多个部、省、市科研成果落地,推动产业区域聚集和全员覆盖。联合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1个,木耳质量检验检测中心1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实现了通过项目集成县内外科技资源的目标。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绩效评价会)
 
  坚持人才保障 招才引智促振兴。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产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内外并举补强人才短板,系统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了系统性人才队伍。聘请10名专家成立了“科技助力柞水可持续发展咨询专家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科研攻关、技术指导、资源配置等,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发挥以李玉院士为首的柞水木耳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助力团作用,保持常态化的合作研究,2022年完成保种和新引进木耳菌种11株,试种成功黑袋富硒木耳等新品种。培养了一支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力量,“三区人才”等为重要补充的科技服务队伍。发挥科技部选派的10名科技特派团的力量,重点在木耳、果蔬种植与加工技术引进、企业对接、联合研发等方面开展前瞻性合作,提高科技储备能力。针对性地从高校、农技推广单位、企业等选派了法人科技特派员21家、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07人,引进“三区”人才19名,采用“一人一村(企)”的模式下派到乡村和企业开展技术指导,累计完成现场培训2000余人次;实现了行政村和科技型企业特派员全覆盖。通过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市的各类人才培训活动,2022年完成了500余人次的培训学习,培养了一批“土专家”。
 
  
      (柞水木耳智能大棚亮相“十三五”国家科技成就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科技将播撒更多的种子,全面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供稿:柞水县融媒体中心)
返回顶部